『天涯杂谈』不穿汉服 .....
作者:junguo 提交日期:2005-1-3 22:33:00---------------------------------------------------------------------------------------------------------------------------
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戏剧性:一百多年前,面对的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民族精英们,寻找着华夏羸弱的根源,寻求着救国的良方。那时候总的思潮是封建礼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封建礼教的载体当然是中国古典文化了。觉醒了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抵制着中国古文化的腐蚀,他们开始穿上了洋装,读起了卢梭,达尔文;接着他们开始倡导了新文学运动,放弃了之乎者也的死文字,改用白话文来做文章。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中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那个年代总的思潮是西学中用是中国强盛的唯一途径,在《走向共和》中的国民党人穿着西装,在酒吧里谈论着国事,西化程度即使是今天的中国社会都无法企及的。而今天我在《汉网》,看到如此多的人支持恢复汉服,期望着用它恢复民族精神,用它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中华的强大昌盛。而据《汉网》统计,持该观念的以年轻人,中年人居多,并多为高学历者——硕博占到了1/4。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汉服真能代表汉文化吗?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年代似乎和其它民族的祖先一样,并不穿衣服;到后来围块兽皮在身上的时候,应该算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之一。从简单的避寒遮体,发展到可以作为装饰品,可以代表衣者的身份特征。服饰确实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特征。在我看来,它的意义,仅此而已,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们共同认定的民族特征;我觉得勤劳应该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的,他们是穿着宽大拖曳的汉服耕作吗?没找到具体的资料证明,但我无法想象穿着汉服田间耕作的图景。这样想想支持恢复汉服的都是高学历者也就可想而知了,对着显示器,书桌敲敲键盘,写写字,穿什么衣服是无所谓的;但如果穿着汉服到田间异或车间工作,不小心被自己绊倒或者被搅拌机将袖子带了进去就成了时常发生的事了(当然他们大多数人并不上网,也不会发表自己观点的)。穿汉服也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精神上的改变,穿着汉服的宋朝和明朝还是做了蒙古人和满族人的顺民;赵武灵王带着他穿着胡服的军队赶走了威胁着边界的匈奴人;穿着汉服的秦桧还是做了汉奸,没穿过汉装的张志忠等人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做了民族的英雄。
中国古文明真能将中国带入现代化强国行列吗?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国古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最昌盛的时代应该是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了,将中华文明带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但我们可以发现从那时候开始中华文化就有先天的缺陷,可能是因为它产生于战乱年代的缘故,中华文化所关注的都是伦常秩序,所有的思想都是围绕着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来建立的;只有墨家有些工匠技艺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早早夭折,并没能影响中华文化。再看看西方思想史,希腊的思想家们考虑到世界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西方哲学史中会被提到,在数学史,物理史,甚至心理学史都会有他们的名字;当然希腊的这些哲人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很多理论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相应学科的发展,但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明正是在对他们的批驳中才得以进步的。而中华文明是从根本上阻止了科学的繁荣,也许也只是延迟了科学的脚步,没有西方文明的洗礼,也许再过数百年,中华文明也能发展到西方文艺复兴时的程度;但历史经历了便无法回转,无法证明这样的理论,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华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是不争的事实。在试着考虑一下中华文明的强盛史,春秋战国时代基本都是民族内部的战争,相对于周边的游牧民族,汉民族是有着强大的优势。而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后他做的一件事是焚书坑儒,许多战国时代的文化至此断根了。再到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雄图大略,驱除匈奴,应该是中华历史的第一个对外民族有影响的强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扮演着什么角色?在与匈奴交战的众多将领中,能打胜仗的将领只有卫青和霍去病,再看看霍去病的观点:“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也许你说中华文化对他潜移默化,但再我看来更多的是个人的天才成就了他的胜利。从汉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直到隋的短暂统一,而后继的唐王朝,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又一个盛世。但在经过了五胡乱华之后,中华文明保留了多少,融合了多少?(再有有人愿意用血缘来标榜自己的民族,在这个民族融合过程中,到底现在还有多少纯正意义上的汉人?也许今天让你自豪的“履胡之肠涉胡血”中的胡人的血更多的流在你的身上)从唐之后,汉族就是一个积弱的民族,再没有过真正的强盛,到宋以后一直被辽金欺负来欺负去;最终被蒙古吞并;而后明的死气沉沉再到满族入关,中华文明再没有神气过。恢复古文明期望着什么?
大略的翻过《资政通鉴》,每个朝代在建国后的安定时代,都有人提出复古。现在想想原因,大概用叔本华,尼采的观点可以作出解释: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只有想象中的世界才能完美。很多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幻想着理想的世界,古文化似乎成了图腾,但到底古文化是什么,又有几个人可以解释清楚?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没有人对自己的时代真正满意过,从孔子一直到现在。所谓文明也从来没有影响到所有人,所有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读书写字。文明总是少数人的事,更多时候反而成为了套在普通人身上的枷锁,儒家对中华民族最大的影响是三纲无常。再有全民族的文明和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无数人不识字的年代,而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者并一定能看的懂古文,恢复古文明只能是一个想象中的美丽的图景。
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作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所谓自豪不自豪,因为优点和缺点总是并存的,有时候你所认为的优点,换个角度反而成了缺点。钱钟书先生谈到中国诗的时候说:中国诗的早熟带来了它的过早的凋零。中华文明总体上也存在这个特点。更在这个科技强国的年代中华文明根本无法带来中国的强盛。
谈谈我对汉服的看法,确实很美,但是经过了当代科技改造后更美。看到《一个人的祭礼》上的天涯在小楼,穿着汉服也确实挺美丽,但我觉得她本身就漂亮,换了其它衣服也一样漂亮。就像一样穿汉服的西施和东施一样,衣服能改变一些,但改变不了本质的东西。我相信,服饰可以代表一些民族的审美情趣的东西,但代表不了民族精神。穿汉服如果是代表一种姿态,代表着个人对汉文化的热爱,无可厚非;如果是说期望每个人都象你们一样穿起汉服,就超出理性的范畴。也会有很多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兴趣的人,对汉服并不感冒,不穿汉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