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陶瓷

花の物语· 2011-10-7 01:56 阅读 722 评论 0

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学会熟练地制作陶器。中国的装饰艺术、绘画、雕塑、诗词、音乐、舞蹈、戏曲、杂技、书法都能在陶瓷艺术中找到各自的踪迹,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多种陶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中国的商代,制陶业更有了普遍的发展,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的陶器有碗、钵、罐、盆、壶、豆和鬲等器形。由于用途不同及地区、文化的差异,虽然式样千姿百态,但都能体现出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在陶器的造型、色彩、装饰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影响着后代的陶瓷器皿制作。我们现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器皿,其基本形制大部分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古代陶器的造型来源,呈现出多种状况:有的模拟大自然植物的造型,如很多碗、瓶、壶摹仿葫芦瓜的外形或截取其某一部分加以利用,一些陶罐的边沿,摹仿荷叶的波状叶进行处理,有的陶瓶摹仿竹筒的形状,大自然盛产的瓜、果、竹、木及花卉,都是先民们陶器造型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源泉。

  也有的陶器是模拟动物的造型,如猪形水壶、小鸟形陶壶、鱼形陶壶和陶鹗鼎等;有的则利用动物作为器盖的器纽或部件,增加了器具的装饰美感。

  中国古陶器造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器具的实用性。为了食品的保存和加热,器盖的把手有传热低,端取方便的特点;为了便于炊煮,在罐、钵之类器物上加三足,衍变成为鼎、鬲之类的炊具;为了加大受热面积,缩短炊煮时间,三足由实足改为空足。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逐步改善和创造不同的器皿的造型,提高制作的精度。

  中国陶瓷分为陶与瓷两部分。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全世界瓷器的发明地。中国最早的瓷器是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经过了原始瓷器长期经验积累之后于东汉(公元25年-220年)出现的。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使用和烧制温度的不同。陶器是用粘土在800℃-1100℃的温度中烧制而成;而瓷器则必须用高岭土制作,表面上釉,在1200℃-1400℃的高温下烧制。瓷器胎体硬度高,半透明,耐腐蚀,易清洗,容易制作成为各种不同的器型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故而很快取代铜器和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重要的用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公元220年-960年),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瓷窑多烧制如湖水般晶莹的青瓷,青瓷是因在瓷器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釉而得名,是我国出现最早而且影响时间最长的一个瓷种。河南、河北一带的瓷窑多烧制洁白无瑕的白瓷,白瓷以邢窑当代表。一时形成了当时瓷器生产的“南青北白”的基本趋势。彩瓷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出产的新品种,俗称“唐三彩”,唐代以瓷器作为一种重要商品同外国进行贸易交往,在“丝绸之路”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陶瓷之路”,对传播中华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制瓷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各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960年-1279年)是我国制瓷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当时名窑遍布南北各地,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是官办的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窑场,瓷器富丽典雅,花饰细密繁缛,最有名的五大官窑,为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民窑生产的瓷主要是民用,风格朴实健美,成本较低。宋代民窑最有特色的当指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景德镇更以“瓷名冠天下”。随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1206年-1911年),出现了诸如青花,釉里红,斗彩,古彩,粉彩,珐琅彩,色釉等名瓷。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鼎盛格局。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演变有着生动的映照,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瓷器主要以盘、碗、杯、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其风格清新洒脱,线条生动流利,釉色丰富,装饰主题多为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景(如纳凉、扑蝶、钓鱼、婴戏等)、动物以及谚语、诗歌等“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吉祥语也可入画。此外还有一种以假借谐音的文字和植物连用的手法,如以鱼寓余(“吉庆有余”),蝙蝠谐音福(“五蝙捧寿”),以石榴象征多子,以鸳鸯表示爱情等,取材十分广泛多样,不拘一格,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求安宁幸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