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河道纵横交错,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历史上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且也成为中国地缘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诞生于氏族公社时代,距今4000至6000年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东汉时期,基本形成了梁桥、拱桥、吊桥、浮桥四种桥梁基本体系。进入隋、唐、宋时期,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达到了巅峰,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将前代的造桥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各种桥型的设计、施工规范。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以砖、木为主要材料的古代桥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今天能留存下来的古代桥梁,承受了千百年风霜雨雪,洪涛地震和战乱兵祸的考验,已是弥足珍贵。 古桥雏形 垒石培土,绝水为梁,或在浅水中设步墩。 蹬步早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这类桥式虽可达到跨河越谷的目的,但它并不具备桥梁的本质,桥梁应以架空飞越为标志。然而这种早期的梁,是道路向桥梁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古代桥梁的雏形。 现存的湖南省永丰蹬步就是这种原始桥型之一。永丰蹬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永丰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心有一口水井,为便于汲水,在水井和西岸之间,设有近20米长的蹬步,每块石蹬约一尺见方,间距为20至30厘米,并设高矮两组,以便在不同水位时使用,蹬步表面凿有石槽,防止行人滑落水中。这种蹬步桥已考虑到了泄洪问题,比之截水而就的堤梁进了一大步。 梁桥 栈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木梁桥,在秦蜀之间的高山峡谷之间,栈道是交通的唯一途径。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秦蜀之间已有栈道。《战国策》中有:“栈道千里,通于巴蜀,使天下皆畏秦”,至此有了栈道的明确记载和“栈道”这一名称。 宋代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跨汴水的虹桥,是一座木拱桥,水中无桥墩,采用的“贯木”架桥法,即大木穿插叠架为木拱。桥毁于金元之际,几百年来一直认为已是绝唱。近十多年来调查研究发现,在今浙江、福建山区中有数十座古木拱桥,结构与虹桥相类似且有所改进。浙江云和梅崇桥,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浙江泰顺县的泗溪溪东桥,桥上建有美丽的廊屋,为了保护木料,两侧钉有蓑衣式木板。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泰顺县的叶树阳桥竟存世511年,虹桥等木拱结构为中国所独创。 吊桥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800年以上。公元前256年,李冰造七桥于益州(今成都),其中的夷星桥,即笮桥就是一座竹索桥。 在1800年前,西藏日喀则一带的部落首领唐东嘉布主持建造了一座牛皮索桥——彭错岭桥,长达230米,利用地形在江心设墩,飞渡雅鲁藏布江,吊索以牛皮拧搓而成,涂以酥油,历久不腐,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才更换成铁链,值得一提的是其江心石墩,以乱石干砌,底部以巨木为桩,插于江心,迎千年激流而不溃,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为筹措建桥资金,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者在各地表演集资,不仅建成了索桥,还创造了流传至今的藏戏。 中国最著名的铁索吊桥是四川省甘孜的泸定桥,是中国古桥中跨径最大的桥梁之一。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沪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沪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2根作为扶手揽。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1.5吨。铁索两端绕过石砌桥台顶部,锚固于桥台背后底部,这也是古代铁索桥中最为常见的锚固形式。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 拱桥 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拱桥是隋代赵州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桥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完工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济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造型匀称美丽,雕刻细致生动,列代都予重视和保护,199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的卢沟桥、苏州宝带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