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概括出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从而确定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在“节气”的引导下,中国人安排着自己的生活。江苏农村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说法。大部分时候,播种、收获都是以节气表为依据的。比如,“雨水”之后开始插秧等等。” 此外,中国很多地区的民间还流传着“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等与节气相关的生活习俗。爱喝茶的人则讲究喝“雨前茶”,认为“谷雨”时节之前的茶是好茶。而“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则是郊游踏青、出外扫墓的好时机。 “根据气象观测,二十四节气至今仍还有着相当高的准确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跟每天的‘天气预报’相搭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重要参照。”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王思潮究员介绍,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很多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是阴历,其实只要注意一下节气在阳历和阴历的日期,就不难看出,因为每个节气在阳历里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在阴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比如‘大寒’通常是1月的20或21日。”王思潮说。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土壤是北纬30°到40°之间的黄河中下游,在这个区域内,一年冬夏春秋四季分明,这引导人们去发现和总结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此外,这里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作为农业历法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此,有着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