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食物是春节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储备各种年货,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年糕: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春节期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很多,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年饭: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元宵: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成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猫耳朵”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饺子:中国北方年夜饭的主角首推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夜也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春节期间的饮食一般都喜欢取吉利的用语。比如苏杭一带,年夜饭里蛋饺是不可少的,它象征“金银元宝”,同时还有道菜是肉炒笋丝,叫做“丝丝齐齐”,蕴含事事遂意,样样齐备之意。此外,还要上一盘胖头鱼,但只吃中段留头尾部,这叫“有头有尾”,寓意做事善始善终,一年到头,家事盛旺。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有的地方喜欢把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也是要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