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村落里,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这是客家女人的习俗。
客家妇女的头巾颜色有很多,有粉红色、蓝色等等。头巾多是自制,在毛巾上缝上两条带子,然后用来裹住头发。头巾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保护头发,二是保暖。
据说,古时客家人聚居处多是山野,有的将茅棚搭在半山腰,有的将泥房建于山里。开门就是树,因为要常在山路上行走,所以难免被树枝勾乱头发。若要进山砍柴、摘野果,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客家妇女为了护住头发,就在头上裹起一块方巾来。
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
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然后由父亲或长兄抱到马背或轿上,一直到男方家里拜了天地和父母,双方对拜进入洞房后,才可由新郎官揭去头巾。因此,客家人常说“蒙头巾”。
只不过,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婚后,女子一般都会坚持戴着头巾。
在赣南地区的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头巾又叫客家冬头帕。
客家冬头帕一般是在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成为三南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客家冬头帕具体始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
以前客家妇女经常戴着“头帕”(冬头帕),关于“冬头帕”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女人远比男人聪明,一天,来了一个神仙,他骑毛驴到处游逛,正是春耕大忙季节,田里不少男人和女人忙着莳田,神仙雅兴大发,大声说道:“田中水淘淘,一天莳有几头禾?”男人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一个长得很俊俏的大嫂头也不抬高声答道:“驴子耳赤赤,一天留下几脚迹?”神仙一时语塞,面红耳赤。丈夫斥责妻子无礼难为老人,神仙回过神来扯了一朵云彩变成一块花布送给大嫂,她很高兴地把花布戴到头上,从此女人与男人谁更聪明就难分伯仲了。
客家妇女常戴的“冬头帕”一般是蓝布做的,老年人多用黑布。“冬头帕”长约50公分,宽约35公分,前半部三分之一用两层布以增加硬度,较硬的一端两角安有用布条做的带子,戴在头上时两根带子系在上面卷起两角,不会影响视线。
“冬头帕”的作用是用来保护头发,既使尘灰不飘在发上,又使头发不乱。客家妇女勤劳事多,无大多时间梳头发,一般只在早上梳理一次。“冬头帕”能遮阳挡雨的作用,使头部不会受到曝晒或雨淋。客家妇女带小孩在外劳作时,有时小孩尿湿了裤子,还可用它来包裹小孩,避免小孩受凉;山区妇女如摘有野果便用它包回家给小孩吃。“冬头帕”虽一物多用,但随着妇女劳动量大大减轻和爱美之心,现在难以看到戴“冬头帕”的妇女了,“冬头帕”也已被草帽或布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