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户外游园,还是室内雅集,衣袂飘飘的汉服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而是传统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介绍,汉服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90后乃至0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在校大学生、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汉服推广者互称“同袍”,他们创建公益组织,整理汉服体系,制作公众号、期刊、展览及微电影等,举办各种线上线下宣传汉服和传统文化的活动。这些举措带动来自社会各界的汉服爱好者,着汉服欢度传统节日,实践琴棋书画等雅集活动,并定期举行祭孔、 等传统活动。目前,百度汉服吧人数已突破76万,汉服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汉服商家数以千计,汉服元素的设计已融入国际时尚界。对此,有学者评价说,汉服热及琴道、茶道、花道、香道等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由温饱生活进入精致生活的开端。 “诗意汉服”不仅是一场秀 端午节前夕,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端午·楚辞吟唱会》在新媒体播出后,广受各界好评。活动不仅邀请了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新媒体推广”项目负责人刘冬颖,东北农业大学音乐教师、“古典诗词吟唱新媒体推广”项目音乐制作人何洋,现场讲解并教大家吟唱《楚辞·九歌·河伯》,还与省图书馆龙江书院、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促进会合作,为参与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汉服,受到嘉宾热情追捧。大家着汉服吟楚辞,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诗意端午”。 此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的“汉风雅韵”传统文化开放日活动,影响广泛,近百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身着不同形式的汉服,为观众讲解华夏衣冠礼仪,进行古琴、茶道、插花等传统文人雅好表演,吸引了省内多所高校大学生和大量市民、游客的积极参与,累计超过五千人参与活动,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追思与向往。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哈尔滨冰城汉韵汉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该公益组织现阶段以我省高校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已有各行各业的成员加入其中,旨在传承和推广汉服和汉族传统文化。 会长刘玮告诉记者,2012年他们刚开始推广汉服和传统文化时,经历过许多波折,包括人们的不理解。比如身着汉服走上街头宣传却被城管盘问,步入公园集体活动却被保安驱赶。最终,他们克服一切困难,从受邀参加茶博会进行汉服展示,到自己摸索出一套“衣冠与礼仪并重”的宣传方法;从帮助个人设计冠礼到独自承办哈尔滨首届百人汉服集体成人礼活动;从端午节在校园祭屈子的小型活动,到号召十余所高校在哈尔滨文庙承办大型祭孔仪式……他们的付出终有回报,冰城汉韵已成为东北三省规模最大、举办活动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汉服公益团体。 由表及里用汉服推广传统文化 刘玮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是为了一份情怀,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让汉文化拥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高效的传播平台。由于冰城汉韵从建立初期以学生为主,成员的流动性难以避免,多年来迎来、送走了一批批的“同袍”,但是大家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始终没变。 自2012年成立以来,冰城汉韵主办和承办了近百场公益活动,形成了“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社区”、“文庙祭孔”、“高校传统文化开放日”、“百人汉服传统成人礼”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成员也由最初的几十人壮大到1400余人。2016年9月,他们联合哈尔滨文庙、哈尔滨市青少年教育研究会、哈尔滨市古琴研究会及11所高校社团,在文庙举办了大型活动纪念孔子诞辰“释菜礼”,引起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好评如潮。 刘玮说,我们也注意到,汉服在全国虽然热了,但也由此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大量“秀衣党”的出现,某些活动流于形式,娱乐有余内涵不足等。因此要“由表及里”,将汉服的推广贯穿于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当中。汉服之美,凝聚的不仅仅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情怀与责任。 在冰城汉韵即将推出的期刊《汉韵志》中,详细介绍了汉服的历史、形制,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和重要的祭祀典礼活动等,洋洋洒洒,图文并茂。从文化的角度看,汉服也是一种文化基因,与生俱来蕴藏在人民的血脉里。一旦被唤醒,便会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越民族越世界汉服符合中国式审美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董鸿扬介绍说,汉服运动在近代就有过,清末思想家章太炎流亡日本,改 而标“汉”字,是近代汉服第一人;之后儒学家夏震武束发、思想家钱玄同着玄端办公、国画家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汉服运动在高知阶层一直有所体现,只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在民间得到积极响应。服装设计师卢禹君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很多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中国元素,一些大牌设计师由于对中国元素的出色运用,还跻身世界知名的奢侈品服装品牌,如台湾的“夏姿陈”。 省文联主席、学者傅道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服饰并不仅仅具有遮体避寒的实用价值,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同一个国家的礼乐文明、典章制度息息相关。虽然中国的传统服装像文明一样变动发展,但其整体风格并没有改变,比如含蓄内敛、注重整体、飘逸稳重、浪漫雅致等等。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服体系,曾经影响了很多亚洲国家的民族服饰,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更多的设计师和专家设计出宽大舒适、自然得体的汉服。这不是复古,而是在坚持中华文化本位立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时尚元素,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传统服装。 董鸿扬强调说,文化发展虽然在一方面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会越来越强烈,“寻根热”将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目前在中国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乃至“汉服运动”,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开端。从长远的发展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发掘中国文化、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吸纳国外文化的积极因素,创造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