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桂林80后女孩散尽家财“复原”千套汉服 复兴传统礼仪

3i456820s4f· 2017-6-16 20:24 阅读 5816 评论 0

靳臻正在进行公益讲座,为市民普及汉文化的相关知识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 秦紫霞 文/摄)“汉服其实是汉民族的服饰,并不是很多人误会的汉朝时代的服饰。它代表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服饰,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透过服饰和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6月4日,在联达广场纸的时代书店,一场关于汉文化的公益讲座吸引了数百名观众的到来。这场活动的策划到编排,都来自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怀揣着对汉服文化的崇敬,希望让更多市民去接触并了解汉服文化。而主讲人靳臻,正是其中的一个。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不断兴起,“汉服风”和“汉文化”也成为一种新潮流,受到不少青年追捧。在桂林,也有一群对汉服和汉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他们围绕着汉服和汉文化开展着各种活动:中秋祭月、端午祈福……甚至将传播汉文化当成事业。这些年轻人为何对汉服和汉文化如此热衷?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近日,记者走访了以靳臻为代表的他们。

散尽家财 她“复原”千套汉服

无论是居家、出游或上班,只要不是寒冬腊月或天气恶劣,靳臻都会穿汉服,骑着车,穿梭在桂林的大街小巷。这些服装几乎都是她亲手缝制或设计的。从2009年至今,靳臻已收集了千余套汉服,自己制作相关的配饰。8年的全身心投入,她俨然成为了汉服和汉文化的“行家里手”。

“说实话,很多市民不知道我穿的是什么。常常有人会问,姑娘你这是韩服吗?每次听见这样的话,我内心就有种说不出的难过。”靳臻说。

“是一次机缘巧合的偶然。”说起和汉服与汉文化的结缘,靳臻记忆犹新。2005年,甘肃女孩靳臻来到南方桂林读大学,初到桂林的她被桂林的山水和人文吸引,发誓一定要留在这座美丽的城市。2009年,一直都将手工配饰作为爱好的她在上网选择配饰零件时,网站推送的关于汉服吧的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在这里,全国各地的‘同袍(汉服爱好者)都在交流,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看看桂林有没有这样的组织。”靳臻告诉记者,通过网络,她很快认识了桂林的“小鱼”“紫雨熏风”等人,她们都成了桂林最早的汉服爱好者。有了“同袍”,她们开始聚会、开始研究古代文人的礼仪、开始查阅古书籍、开始尝试对传统礼仪的复原与传承。

“所谓人靠衣装,服饰是让人第一感受到你气质的一种体现,也是让人直观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的体现。很多古书都有记载,比如《舆服志》就记录了很多汉族服饰的文化和礼仪。但很多商家或影视作品上呈现的是错误的服装和礼仪。”靳臻说,每每看到这些场景,她都会很痛心,于是决定复原一些传统汉族服饰。

“我们研究了很多古典书籍,发现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的服饰有不同的讲究。用料、颜色搭配、包括款式都不能随意发挥,要尽量还原真实。”靳臻告诉记者,因为现实条件有限,她们往往是通过古画、古书籍将服饰的款式、用料等等复原出来,然后再自己进行剪裁、制成,从头饰到服饰几乎都是自己手工完成。“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通过研究服饰,你可以发现每个朝代的礼仪和文化,比如皇室宗亲的服装、车架、规制,日常的礼仪、祭祀的礼仪。出席宴会的礼仪等等。”靳臻说。

2010年,靳臻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放弃了全国大型连锁公司销售的工作,专心潜心研究汉服和汉文化,并尝试进行一些汉族礼仪的复兴。“当时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疯了,他们都劝我,对这个兴趣不要太执着。因为我那时是公司在桂林地区的销售冠军,收入很不错,但是我心里知道,如果我继续工作,就没时间好好研究它,我觉得心里总有些火花提醒我,应该做些什么。”靳臻说,几年来她没有买房、将积蓄全部花光,复原了数千件汉族传统服饰,并积极投身传统文化的各种公益推广活动。在丽君路的汉文化体验馆里,她指着一件件汉服告诉记者,回忆在桂林12年的经历,除了交了个男朋友,剩下的就都是这些一件件精心制作的汉服了。

靳臻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汉文化

一场复兴传统礼仪的尝试

2016年中秋之夜,古南门外榕湖边人头攒动,多彩的花灯伴着月色,身着汉服的少女在市民的注视下举行着拜月的传统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围观。“这个活动挺新鲜,来桂林旅游,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能了解传统文化。”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游客陈小丽停下脚步观看了许久,在市民们的朋友圈里,两江四湖景区的花灯展和祭祀也成了当时最火的中秋照片。

作为这个活动的幕后策划者之一,靳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是自豪。“那天的场景很震撼,整个景区被围得水泄不通,据说当天有超过5万人。我们完整复原了明制的礼仪,让大家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比如赏花灯这个传统习俗能够流传,是值得欣慰的。”靳臻说。

“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于礼仪的传承,我认为是断层了。”在仔细研究传统汉文化并决心进行传播后,靳臻发现,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缺乏了解,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其严重,这也是她决心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传统的节假日都变成了聚餐和宴请,大家会渐渐忘记文化和节日本身的意义。比如

成人礼

,成人礼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男女各不同,在传统的礼仪里,在孩子16岁的时候,孩子要对长辈行礼,感恩父母的教养,长辈要帮孩子布字(古人名字以姓名字为全),宣布你长大了,可以正式对外了,这是最重要的成长象征。但演变到现在,成人礼大多变为了在酒店的一场宴请。”靳臻说。

“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选择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民族服装和礼仪进行展示。我希望原汁原味展示当时的场景。”2012年开始,靳臻开始尝试在一些小活动和大家比较关注的传统节日上小范围复原传统礼仪,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欢迎。2014年,她们开始在我市各大高校进行成人礼的复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赞赏。2015年中秋,她们开展了一场中秋祭月的传统礼仪,将整个中秋祭月的礼仪完完整整地在市民面前进行了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2016年,在与景区参与中秋活动讨论时,她们提议将赏灯环节融入其中并通过孩子的手绘进行展示。“我们想让大家都知道,古人以前是如何过节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族文化。”靳臻说。

心愿: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汉文化

“每次我做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市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意愿还是很高的,大家会围着我们认真了解,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靳臻告诉记者。2017年,我市汉文化爱好者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从最初的不到20人发展到上千人。靳臻也越来越忙碌,她与伙伴们在信义路上开了一家汉文化体验馆,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汉文化,推广汉文化。在体验馆中,从周制

曲裾

、到唐制齐胸襦裙、再到明制的披风……这些汉服将对大众一一展现。在靳臻的努力下,桂林汉服协会也正在筹备中,对于汉文化的推广也即将走向正规化。

每天,靳臻依然穿着改良版的汉服,骑着电单车穿梭在桂林的大街小巷,继续着她的汉文化推广之梦。“我真的很渴望,大家知道汉文化是什么,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汉祖文化的根。”

来自: 桂林生活网
文章点评

© 2018 今日头条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0号

粤-非经营性-2017-006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58362200 公司名称:Quater情感在线 客服QQ:2243108352(站长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