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第一天,一大清早,河北省儿童活动中心门口,站着几个桃红柳绿的身影,那是李嘉凝和她的小伙伴。他们是石家庄二中汉服社的成员,当天个个盛装打扮,有的穿襦裙,有的穿曲裾,头上发带飘飘,手里团扇轻摇,像是穿越的古人误入了现代空间,引得路人频频驻足观看。 我们真心喜欢汉服 高中生学习紧张,难得赶上端午节放假,汉服社的不少同学却愿意出来参加社团活动。为节省时间,有的同学随身带着书,等人的一小会儿工夫,还翻开书瞅两眼。 汉服穿起来不简单,一步步都要谨慎地交叠对齐,衣裙需要翻折,系带需要捻绳。尽管当天天气热出了新高度,还是有男生郑重其事地披了大氅。 女生们衣服齐整了,还得配上整体妆容。她们相互帮忙,扎起鬓边碎发,系上长长的发带,最后绣花鞋一换,团扇一拿,刚才活力四射的高中生,一下子变幻成了风姿摇曳的古代仕女。 但没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的麻烦事儿,“因为我们是真心喜欢啊。”李嘉凝说。她是汉服社的社长,也是这次活动的召集者。 说起和汉服的缘分,这里每个成员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来。 王诗语知道当天高温酷热,还是穿着层层缠绕的曲裾出了门。她说,自己小时候看过一部汉代题材的电视剧,越看越觉得里面主人公的衣服漂亮,比一般古装剧里的都要庄重雅致。那些锦衣华服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她惦记了好几年,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的戏服设计参考了真正的曲裾形制。再进一步了解,从曲裾、襦裙到褙子、袄裙,一样样学过去,王诗语从此掉进了汉服的大坑。 男生是汉服社的少数派,但论起热爱和投入来,丝毫不逊色于女生。张一驰第一次了解真正的汉服,是在初中时。学校组织了一个专题讲座,请人来给他们普及汉服知识。那次讲座很有意思,听完了他还觉得不过瘾,回去又是看书又是查资料,甚至找来沈从文的《中国服侍史》,正经八百地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至于李嘉凝,她和汉服结缘纯属偶然。前几年汉服风潮刚刚兴起,网上不少视频流传很广,点击率特别高,李嘉凝好奇地点进去,看到别人穿着汉服飘逸潇洒又古韵十足,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在初三时,她给自己买了第一套汉服,并且鼓足勇气穿出了门,在世纪公园里散步拍照。那时候,围观的人很多,有人指指点点,有人不停地拍照,李嘉凝硬撑着坚持了下去,没有落荒而逃。 汉服是小众的爱好 准确地说,汉服过去是他们私下里的小爱好。一直等到上了高中,发现二中有汉服社,这些“散兵游勇”才一下子找到了组织。 集体出游是汉服社的一大盛事,像之前 出门踏青,在他们看来,既是重拾古老习俗,自己赏花怡情,也是对汉服文化最好最直接的传扬。今天也一样,李嘉凝和同学们从从容容走在公园里,和喊出汉朝唐朝的路人讨论上几句,这个是汉朝的,叫曲裾,那个是唐朝的,叫襦裙。等一路走到小广场,后边已经跟了一片围观者。 他们还有节目要表演。女生们排出队形,挥臂振袖,跳了一曲古风舞蹈《礼仪之邦》。尽管没有外放喇叭,音乐声小得几乎听不见,但一段翩翩舞蹈跳下来,鼓掌叫好的声音还是很热烈。 《礼仪之邦》是汉服社的看家节目,李嘉凝她们跟着上届师姐学会了,下一年招募了新人后,就又传给小师妹。 其实,二中的汉服社也新建不久,只有三四年历史,不过运作上已经有了些规矩。每年新人注册,老人们先一点点教给大家汉服形制、传统礼仪等知识,然后才对外开展活动,等到老人升入高三,就功成身退,把社团留给下届接手。 现在汉服社里共有48名成员,在二中的社团里算不上是大社。其实李嘉凝他们很明白,起码现阶段,汉服肯定是小众的爱好。它和动漫之类的流行文化完全不同,那些爱好入门几乎是没有门槛的。而汉服,单单掌握基本的常识就是很难跨越的门槛。除此之外,汉服昂贵的价格也是入门的拦路虎。 就像王诗语身上穿的曲裾,价格大概在500多,男生的一整套上衣下裳加大氅,则要900多。还不说季节更替,冬装夏装都得置办。 现在汉服社的成员们,都是在家长的鼎力支持下参与社团活动的。李嘉凝刚开始迷上汉服时,妈妈很警惕:“你是不是又开始顾着穿衣打扮啦?”等她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遍汉服和汉服文化,结果妈妈立刻态度大转弯,反过来全力支持她穿汉服、学礼仪。其他的家长也都是一样的态度,他们都觉得,通过汉服去了解和学习古典文化,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 普及汉服文化是宗旨 在公园里,跳舞,游园,拍照,无论汉服社的人做什么,一直有人亦步亦趋地跟着,围观,合影,搭讪。 王诗语说,我们不怕人围观,怕的是没人围观。喜欢汉服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不认识汉服的,我们可以向他们做做科普。 比起前几年,一出门就被当成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现在很多人看见他们,脱口喊出来的会是汉服两个字,上来搭讪的,话语里也大都充满善意和理解。 在李嘉凝他们凑一起皱眉嘀咕的时候,一位大妈主动上来搭话:“有什么我能帮忙的事儿吗?”听说是为音乐声音小犯难,大妈立刻自告奋勇,要去给他们借高音喇叭。 有位阿姨从他们在公园门口集合时,就一直举着手机不停拍照,陪他们走完了今天的全部活动,最后临走时,还送来一大包雪糕,说穿这么厚辛苦了,快吃点雪糕凉快凉快。 “其实我们最大的期待,不过就是穿着汉服上街,没人再排斥或者嘲讽。”另一位男生李启航说。在他看来,汉服其实是过去几千年华夏民族审美、礼仪甚至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虽然在现代的日常生活里完全复原汉服并不现实,但它不应该被人们当成奇装异服,从而遭受讥讽嘲笑。 所以,对外普及汉服和传统礼仪一直是汉服社的活动宗旨。功课不忙的时候,他们会在校内开一些小型讲座,做些图文并茂的课件,就讲最基本的常识,比如如何分辨汉服和韩服、 ,比如拱手作揖这些传统的礼仪代表什么。虽然来听讲座的同学们不算很踊跃,但大家总归是在慢慢地理解和接受。不过,在学校的社团活动日上,汉服社看家的舞蹈《礼仪之邦》拿出来表演一场,效果是极其轰动的。 他们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场演出,是在石家庄市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峰会上。李嘉凝在峰会上担任开幕式主持人,她利用“职务之便”,带着汉服社的女生们上台跳了一段《礼仪之邦》,当即惊艳了整个会场。之后,她还趁热打铁,发表了一个演讲,呼吁大家正视汉服和凝结在汉服上的华夏文化。 活动结束后,立刻有正定中学的同学找过来咨询。听完李嘉凝的介绍,那位同学立刻有了想法,打算召集同好,回自己学校也把汉服社办起来。 那一刻,李嘉凝特别欣慰,夸张一点形容,“好像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她拍拍胸口,笑着说。 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来,人们对汉服的认同在不断增强。现在社团招募新人时,一年比一年报名的人要多。他们身穿汉服,走在路上也越发坦然。公园的活动结束了,几个女生商量着去逛街,直接穿着齐胸襦裙背着背包就往商场走去,她们边走边聊,和其他行人一样,慢慢融入了繁华的街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