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这段诗意盎然的场景,前天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演。一群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自发成立民间社团,以交流、学习、展示传统文化为目标,定期组织经典诵读会、汉服展示、琴棋书画学习课等活动,在一次次雅集中邂逅文化的美好。 奥森公园的玉兰、连翘、樱花已纷纷开放,一处相对安静的小树林里,十几位传统文化爱好者身着各种制式的汉服,开始了一场特别的“春日雅集”。前阵子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热的飞花令为雅集开场,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比拼带有“春”“花”“秋”“月”的诗句,看哪组背得最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侯月,凭借强大的诗词积累,赢得大家阵阵叫好。热闹的场面立刻吸引来不少游人,他们有的拿出手机来与身着汉服的爱好者合影,有的干脆加入到游戏中来。 组织这场雅集的,是一个名为“东篱书院”的民间社团。发起人迟爱平介绍,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传统文化爱好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没有会员制度,有啥活动都是大家一起组织,想参加就参加,不强求。” 2009年,迟爱平还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小学放学早,因为不想虚度大半个下午的时光,她决定拾起小时候学过的书法,重新开始练习。“一开始想找一位老师教,后来想,要不多找几个人一块儿练,就发了条微博召集大家练书法。”没想到,在微博下回复的人还挺多。一位热心网友请来书法老师,大家约定每周五傍晚在新街口的一家茶馆见面,大方桌上铺上毡子,直接开写。“当时大家比较羞涩,也不怎么交流,互相还称呼网名,对彼此的信息都不了解,就在那儿默默地写字,但那种安静的气氛好像有种魔力,能让内心瞬间平和下来。” 练了大半年字,迟爱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一次去爬香山的路上,当她看到满山葱茏时,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突然跳进心里,“东篱书院”这个念头也由此萌发。“我就想有这么个地方,大家一边品茶闻香,一边读读《论语》、背背唐诗。”她在西四租了个房间,开始在豆瓣、微博上发起各类活动,有《道德经》诵读,有端午包粽子,还有汉服展示、制香体验,没想到,每次都有不少人报名。七八年下来,在北京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圈子里,东篱书院已小有名气,不少人期期不落地参加活动,已成为书院最忠实的粉丝。 “我一开始是对汉服感兴趣,偶然来东篱听过一次古琴课后,便一发不可收。”90年出生的周诗雅是一名社工,也是传统文化的拥趸。每周,她都穿着汉服坐地铁去书院参加活动,“当我穿着汉服弹琴时,整颗心都是静的。古人讲‘德在人先’‘君子风范’,当我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许多不良行为也在慢慢远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