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汉服成了一个新的流行,在咱们合肥也有许多汉服爱好者,他们正在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推行汉服礼仪之美。汉服源自何时,有过何种变迁?体现了咱们中国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貌呢,小编整理了相关小资料,以飨读者。 近日,逍遥津街道义仓社区与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联手,在义仓小区小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 在婉绵悠扬的古筝琴声中,身着古汉服的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汉舞作为汉朝宫廷中帝王将相娱乐消遣时的助兴项目,在汉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表演者动作婀娜多姿,台下居民看得如痴如醉。 在汉服展示环节,表演者展示了不同款式、不同时令、不同性别的古汉服,身着汉服的模特言行举止充满古代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当年的大汉王朝。 最后的压轴环节是投壶体验,投壶作为古代文人读书之余的娱乐项目,似于射箭而又有别于射箭,在古代很受读书人欢迎,在主持人的示范下,大家跃跃欲试,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大家排起了长队,逐个体验,欢笑声不绝于耳。 赵红军 文/摄 汉服变迁之趣谈 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来。 古时有个著名的孝子,是个穷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客时,财主请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备就偷了几个橘子藏在衣袖里。可是他临走前向财主作揖告别时,没有用手捏紧袖口,结果一作揖橘子就滚落出来。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家老母从来还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美味,所以想拿几个回去让老母尝尝。”旁人听后立即由嘲笑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书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 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现代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称“裤子”。 旧时对于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 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宽衣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到了清代时突然绝迹。这倒不是汉人主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是在清廷入关后被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