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端庄典雅的汉服,研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们是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汉服发烧友。绵阳蔓草汉服社成立一年多来,从最初的15人发展成为如今的240余人,社员们着汉服上街,参加公益活动,为学子们宣扬汉文化,讲国学。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圈,了解我们身边汉服爱好者的故事。 走出“深闺”汉风遗韵受追捧 走进城区时代大厦的蔓草汉文化茶社,记者看到,这里大到墙壁,小到桌凳摆设,均是地道的传统装饰,尚书院、六扇门、礼乐司、外接使、织造部应有尽有。着汉服、佩汉饰的人们,或跳 ,或拂古琴、或把玩汉代兵器,或表演茶艺,或演绎汉式婚礼,让人仿若穿越到了汉代。这里是蔓草汉服社员的新“家”,“家庭成员”间称为“同袍”,意为志同道合、复兴汉文化,大家定期或不定期聚集在这里,交流探讨传统文化。蔓草汉服社成立于去年2月,成员们很少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他们用了极大的勇气,才迈出“深闺”第一步。 去年8月30日,该社发起人决定组织大家去富乐山公园,为市民宣传统文化。当日上午,数十名“同袍”们着各式汉服冠冕,出现在富乐山公园。在展示汉服的同时,为游客讲解汉服的基本知识,礼仪,并做茶艺示范、古琴演奏、才艺表演等。他们的出现,立刻引起轰动,众多游客纷纷围观,并争相与他们拍照留影。这一次精彩的公开亮相极大地鼓舞了“同袍”们推广传统文化的信心。 惊鸿一瞥点燃文化传承星星之火 自那以后,每逢七夕、中秋、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汉服社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每举办一次,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文化。今年春节,西山公园的汉服秀、汉人礼仪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游人。随着举办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公司、企业也向汉服社发来演出邀请,但他们坚持表演内容只能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决不因商业利益而忘记了推广传统文化的初衷。“我们想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普及推广汉文化,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认识民族精粹的博大精深,让汉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网友“云想衣裳”是蔓草汉服社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她告诉记者,她自幼喜欢汉服,这些年来,她广泛阅读各类史书,研究传统服饰,学习诗词歌赋。除了参加了外地的一些汉服社,她还在网上订做了价值上千元的汉服,但一直不敢穿上街。 去年1月,她在铁牛广场,意外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穿着汉代 和披风上街。这让她眼前一亮,有种说不出的惊喜。她当即决定在绵阳成立汉服社,让汉服爱好者能把汉服当作生活服装,穿入各种场合。回家后,她招募了绵阳14名“同袍”组建了绵阳蔓草汉服社qq群,并通过百度贴吧、社交网络及各种民间群体,招募汉服及传统文化发烧友,通过qq群,发烧友们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学习进步。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短短一年时间,蔓草汉服社如星星之火,不断发展,达到如今的240余人。 汉服推广强忍委屈不改初衷 有了“同袍”,“云想衣裳”开始大胆地穿着自己的各式汉服上街。但老公却不理解她,不许她在公众场合和自己走在一起。尽管如此,她也没有退缩,而是用积蓄置办了上万元的汉服,甚至着汉服参加儿子学校的活动。 群里其他成员穿汉服上街,也不断被人议论。他们强忍委屈一一向人解释,这是汉服。“你是道士吗?”社员“太虚”下班时穿着汉服被围观,他就一次次利用机会给群众宣传汉文化。 看到群里有人穿汉服上街,大家纷纷鼓起勇气穿上汉服,他们逛街,买菜,每到一处,总能引起围观,有人以为是拍电视的,也有人骂他们是“神经病”,但还是有汉服爱好者向他们要联系方式并加入的。尽管时常被人误解,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每每遇到不懂的,他们都会耐心地为他们宣传。“希望有一天,大街上穿着汉服行走的人不再引起路人围观,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穿汉服、学礼仪,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传统文化。”另一社员说。“但有勇气的毕竟是少数,群里很多社员因为不被家人支持,有的放弃了,有的只有在大家聚会时才将汉服带到聚会地点换,大家都梦想有个“家”。 齐心协力汉服社员有了“家” 几个月前,“云想衣裳”将自己的10多万元积蓄投入租赁、筹建汉服社活动地点上,她希望汉服爱好者能有一个自己的“家”。“我们没有经费来源,服装道具都是汉服社成员自己置办,到各地公益演出,也是自掏食宿费。”发起人之一的华子从事水电工作,虽然妻子反对,但成立汉服茶社时,他主动包揽了水电安装。“家是农村的,没啥钱,这套唐制齐胸襦裙是我打暑假工赚来的钱买的。没有钱,我可以出力,多跑腿。”21岁的社员、大学生“靖薇”说。社员“木千语”也赶来帮忙,为大家diy制做汉式腰佩、手镯等。“同袍”们纷纷出力,有的策划,有的采购材料,还有的帮忙装饰,“云想衣裳”的朋友被他们精神所感动,主动提供赞助。“云想衣裳”的老公被她的执着所打动,主动参与帮忙。有了老公的支持,她再无思想包袱,把全部精力投入建立汉服茶社。3月22日,蔓草汉服茶社装修完毕,发烧友们兴高采烈地来此交流学习,汉服社搞得红红火火。“随着经济的发展,时装也越来越时尚,传统的东西却很少见了。”“云想衣裳”说,谈到自己创建汉服社的初衷,她感慨道:“汉服有魅力,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脱离了文化,汉服就是一块布。现在绵阳有一些学校建有汉服社,有些汉服社会员发展到几十上百人,70%以上的会员年龄不过30岁。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云想衣裳”说,她觉得很感动。 相关链接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从炎黄时代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