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4日)下午,西山公园迎春民俗文化活动继续举行,主题依然是汉服展示。此外,还有茶道、婚礼、游戏等古代民俗活动的表演。众多市民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之间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组社团推广传统文化 现有“同袍”200余人 本次活动的参与方之一是绵阳蔓草汉服社,该社团从网络开始发展,如今已有爱好者两百余人,他们之间以“同袍”相称。发起人之一华子告诉记者,“同袍”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当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是战士互称,后泛指朋友、同窗等关系。在汉服爱好者中,专指“汉服复兴者”,表现出共同推广传统文化的决心。 在两天的汉服展示活动中,华子担当司仪。他不仅要向大家介绍节目内容,还要进行解读。 “汉服并不等同于汉朝服装,它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只要是符合基本特征的服装都可以叫汉服,汉朝流行的 、唐朝流行的圆领袍、明代的便装道袍,或是今天我们展示的直裾、齐胸襦裙等,统统属于汉服。”华子说。现场展示汉服礼仪 90后小伙知识颇丰 在欣赏汉服舞蹈表演时,有的观众提问,这些衣服是否只适合某些场合使用呢?华子解释说,表演穿着的衣服主要为宽袍大袖,这在古代主要是祭祀、拜庙时的穿着。除此之外,老百姓平时所穿多为“短褐”,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主要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穿着,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 在民俗环节展示中,观众对男女“作揖”姿势不同比较感兴趣。华子说,作揖是抱掌前推,身子略弯,男士是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女士恰恰相反。女子见人行礼,便是我们经常听到影视剧中所说的“道万福”。 17岁的90后西泽是表演团队的一员,他虽然年纪不大,却对汉服知识知晓颇多,“绵阳的汉服圈规模并不算大,我们想通过普及推广,让更多市民了解、认识民族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