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成都》本期探访一位前媒体人的复兴汉服之路,她开设了四川首家汉服实体店 她的理念: 每个汉族人,都应该拥有一套属于自 己 的 民 族 服装—汉服。作为一名汉族人,一生中应该穿一次汉服。 她是一名汉服控,她开设了四川省首家汉服专卖实体店,她认为每个民族都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汉族,自然就是汉服。她希望汉文化能被更多的人传承。她,就是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小人物大成都》栏目本期故事的主角,吕晓玮。 为何与汉服结缘?一路走来,她经历了什么?她眼中的汉服象征着什么?天府早报记者日前走近吕晓玮,了解她心中的汉服。 结缘汉服 每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民族服 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大学时吕晓玮选择了新闻专业,毕业后踏上了新闻从业之路,就职于成都一家电视台,做了4年多的媒体人。从2005年起,吕晓玮有了辞职的打算,并开始关注汉文化以及汉服。 “2005年的时候,看同事做过一期关于汉服的专题节目,当时就有一个念头:为什么汉族人不穿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吕晓玮回忆着最初的想法。直到2005年的夏天,她去云南旅游,“我去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只要能租到民族服装,我都要穿上拍照。”也是从那时起,吕晓玮决定了:“我要开一个汉服店。” 在吕晓玮看来,每个汉族人,都应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其次,作为一名汉族人,一生中应该穿一次汉服。也是这样一个理念的支撑,吕晓玮开始计划着开店。从最初在网上关注各类汉文化信息,网上汉服店里卖的汉服款式、颜色、面料等,到后来她决定:“我要开个实体店,只卖汉服。” 于是在网络上联系商家,从买面料到选款式再到卖家发货,在这个等待的过程里,吕晓玮觉得:“网络联系有一定的风险和偏差,如果以后有自己的店,进面料的渠道不方便,要提修改意见也不太方便。”接着,她在成都本地找到了裁缝以及进面料的渠道等资源,“我开始时不懂得这些面料的搭配、颜色等,吃了几次亏过后,自己也做了很多研究,现在,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面料适合做什么版型,适合搭配什么颜色。”吕晓玮自信地说。 毅然辞职 开设四川首家汉服专卖实体店 说干就干,当一切准备就绪后,2006年12月,凭借着对汉服的喜爱,吕晓玮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媒体工作,在成都文殊院附近开设了一家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汉服专卖店。 开业的前几年,由于知名度不高,有时候一天还卖不了一件汉服,除去房租、水电、人工,基本上每个月都亏本,吕晓玮说,“那时候我店里只有7套衣服。”但她并不灰心,一面针对重点消费群体扩大宣传,一面提高汉服制作工艺、质量。直到2009年夏季,随着成都本地汉服活动的逐渐增多,一些人对汉文化的认可,“前来挑选和购买汉服的顾客人群也多了起来,有学生、白领、准备结婚的情侣等。” 记者发现,吕晓玮的汉服制作精良,价格一般都在三百到四百元。吕晓玮表示,制作汉服的面料成本很高,而汉服的整体设计都是在参考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款式还原后再由专业设计人员创作,因此一件汉服少则300元,多则上千元不等,“但我一般都按保本微利的价格卖,一来购买汉服的大多是熟客,二来也希望能为汉服的普及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吕晓玮介绍,目前自己在负责经营这家汉服专卖店的同时,还负责汉文化推广,她是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汉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执行会长,“我们协会有100多名会员,主要有学生、白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平时举办汉服活动需要购置汉服外,他们中很多人结婚时都打算穿汉服举办‘中式婚礼’。” 她的心愿:国人出席重大场合能穿上代表自己民族的服装 为什么现在许多中国人不穿汉服?谈起这个问题,吕晓玮笑了笑解释说,汉服本来一直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服装,但随着 灭亡,清军禁止汉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还让大家剃头发,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于是,汉服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次,吕晓玮认为,当前,许多国人对传统的东西十分淡薄,“对于汉服,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从坚定了对汉服的喜爱起,吕晓玮经常穿着汉服出现在春熙路、宽窄巷子、公交车等人口密集之地。 “起初很多人会投来异样的眼神,有的人说我是韩国人,有的人说我是日本人,还有的说我是在作秀。”吕晓玮无奈地说,尽管如此,她依旧坚持穿着汉服出现,“我想只要有人问,我就解释,自然就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我希望有一天,大部分中国人在出席重大场合时,都能像韩国人、日本人一样自然地穿上代表自己民族的服装,也希望汉服被更多的人知道和接受,汉文化被更多的人传承。”这是吕晓玮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