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儒家功夫来自上古

2017-9-22 09:52| 发布者: 玉付振| 查看: 1962|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儒家功夫来自上古 千年书虫 儒家功夫据传为轩辕圣祖所传,尧舜禹下来的圣圣相传,孔孟之后有子思,秦时焚书坑儒,《大学》格物一章被烧,之后传人凋零,大道不传....   直到宋朝儒学复兴然 ...

儒家功夫来自上古

千年书虫

儒家功夫据传为轩辕圣祖所传,尧舜禹下来的圣圣相传,孔孟之后有子思,秦时焚书坑儒,《大学》格物一章被烧,之后传人凋零,大道不传....

  直到宋朝儒学复兴然而,但在修法上并没能继承下来,受禅宗影响,儒家功实际上已经成了佛家观心法,到明朝朱熹修改古本大学,更是让儒家子弟成了只会摇头晃脑的书呆子,王阳明研修古本《大学》在龙场悟道终于明白格物之内涵,王阳明光复了圣学大道!世人对儒家静坐不了解,讥讽为阳明禅,阳明一派在当时用现在的话讲叫非主流文化,所传不广。

  清朝沿用了朱熹的思想,清人刘沅在大西南创了槐轩学派,受道家影响很大,现在四川仍有传人,传人不多,多半为自修自练,有人到70多岁才明白,也有人到孔林日夜研究也有所得,但据笔者看,其中有很多采气法的影子,显然是多派和融的结果,萧天石的《圣心静坐法》中儒家分派系的特征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现有很多功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浩然正气礼敬修法

  这也许是好事,说明儒家功法仍在民间!至于笔者学习的是王阳明一派的,只不过在研究先天太极图时发现,原来儒家在孔子前就有了,也发现其原理就来自此图,这说明中华民族祖先的睿智聪明。

  修儒最适合自己看自己悟,儒家虽然外部看来好像已经没有影响,消释了。作为流传五千年的文明的核心的文化,其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了,焚书坑儒改变不了,新文化运动也一样,文革虽然传统文化受很大的伤害很严重!但仍然改变不了只要我放一把火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儒家修行法来自上古明君的追求内圣外王,儒家气功(心性儒学)指的就是内圣的修炼功夫,而并非完全来自孔子,孔子不过是其中一脉而已;外王指的是治理天下的政治儒学,要用于民,创造和谐社会,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儒、道两家从本质上说是同根同源,修行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筑基时的入手不同,传承的同是圣脉,儒家圣圣相传,从未间断,只不过能成就的极少而已,或为其功业所掩盖(如:管子,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等自己可以读书了解)才鲜为人知。

  "三教虽然并立,而儒教最大。儒能入世治世,又能出世。仙怫二家只能出世。然以打破生死为事,则仙佛二家最切近,故好长生者多归二家。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孔孟二圣悲悯天下后世,性理而外,只论经济。其经济仍从性理中流出,而真性处间或流露一二句,见仁见智,令人自悟。(引用)但是没有修真的潜质,持久的毅力肯定是不行的,《大学》《中庸》两部书就是儒家修行的功夫次第和心法,只是不容易悟出来!道家佛家我就研究了二十年,最后七年回到《大学》《中庸》上,并修行方有所获。聪明若王阳明都三十多岁才龙场悟道,

农药废水处理

,方法有时是句空话,我是用心去感受,承受,理性有时是非常局限的,当然机缘也很重要,要是没看《周易禅真》肯定还要摸索。你认为儒家入世搞得鸡飞狗跳,为什么还得以修养?儒家是有凭借的,不只是用",还有外动合内静之道。这是儒家功夫的高明之处,此才足以入世。不要满足于,还要明白一以惯之才是中华无上道。这就是《易经》的秘密——通天之路。

  人心惟危,天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就是最好的儒家功法了,是的!概括起来一个字两字中正三字中正固'"四字持中守正

  这个也是中国道统——中道!本质上就是内明外化之道, 所有的上乘功夫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难悟,儒家是直透先天的上乘修法

  道家没有谈外化的功法,实际上是有的,只不过在道德经中,能悟出的不多,所以不能入世。同样明白儒家十六字真传的人很少,知道的也不敢轻传,

  有时说了对你也没用!只有自己感受到才是真的,气功心法就是一种感受而已。

  儒家传理不传法,这是传统,所以传人要求较高的悟性,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诚心,所以传人凋零,能继上香火就不错了。同时外部文化全盘西化和儒家的落寞也有重要关系。儒家的就一中字,儒家的修行就一字。

  儒家贵自悟,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也就是靠智力是没戏的!儒家没有听了就明白了的,要靠自己体悟,不是很容易,没有像广播操那样的方法,而是只有心法,

蝶式射流曝气器

,什么心法?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具体而言:正心诚意一套正心体察的方法,掌握它就是入门的关键!怎么做呢?要靠体察。QQ聊天中网友和我谈论修儒,我总要他们看《复性书》为什么呢?妙在一字,之中即含有本来义,本来是先天,复是回复到先天。众生为后天习气所蔽而不自觉,静心也有次第阶段,一觉便归本来,只是才觉便又忘了,所以是生熟问题,气力问题。直截了当的讲,静坐中不通达处,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行才是关键。

  大道至简,晕倒!至简单,还学习干嘛?直接做神仙去,何必劳心劳力。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复杂的,大道至简,只是得道后的感言!这就是我的感言。明白的是一层纸,不明白永远是一座翻越不了的山。

  儒家功法,本质要靠体悟,没那个天赋机缘有时也是没办法,所有的内容看完你就会明白,也许不会明白,万法自然而已。所以能做到才是真道,否则就像有些儒家,空谈义理,腐儒也。中国儒家,道家是"守中"和道的,本质同属中华一脉,大方之家谁会象我一样偏激,浅陋?世人快遗忘还有儒家的存在了,不自量力,笨手拙文,权供一笑。也许,我一讲就全错了,不自然了,那就只供给参考。儒家修炼是以慧力开发为目的的,入手以练心为主故称心性学,复性之学。修到知行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基本上就是得道了,也就是处处符合中庸的要求了,这是很难的,孔子也讲:白刃可蹈,中庸难得也。

  入手须知

  一 ”——儒家入门三要诀:

  (1)止字要诀:外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使其无过无不及。内而止心于密,一源之初。内止其宜,

  外止其当。

  (2)静字要诀:在外为谦,也就是无争在内静己之私欲,约束七情六欲,一物不存,一物不累,心清然后

  可以入静。

  (3)定字要诀:在外为人伦道德。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

  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得其'为儒门修真的入手方法。真就是就是佛家正觉,

  儒家叫诚也可以叫得,得"只是正觉,是一步步证道的开始,儒家知性(格物致知)的结束知行合一的开始。

  诚的修法: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就是诚的境界,也即的体现。何谓得中?

  《周易阐幽》中有这么段话可为印证,现择录如下:

  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

  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从|,在人即秉[ ]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

  之气者是也。 中有|,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O之当心。"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

  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O

  万象主,即|。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

  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

  ,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

  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

  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盖此"",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图);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其实后天中返出

  先夭,性了命凝,

?IC厌氧反应器

,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元牝立根基。"谷神,

  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

  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间耳。

  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日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

  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形虽动而神已丧,焉能长久乎?三教圣人,以中为本者;

  欲人执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

  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但这个"",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

  以无心守。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无,即有即无,

  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于恍惚中求,于杳冥内寻,庶乎近焉?

  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个什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

  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不但不能长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

  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释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

  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实落处也。若人能于

  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内,主登彼岸,绝不费力,

  从此直进大路,缓步而行,终有到家之日,经云:"得其一,万事毕,"岂虚语哉!

  (此处系引用《周易阐幽》)

  二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静,定,安,虑,得。

  层次: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有得。

  知止,静坐开始时用心反照自性,杂念有了就要止于善地。

  更上一层就是后再深就是,渐渐于静坐之中心性一片清澈,生活中人事匆匆,

  思虑万端,事为烦扰,于定中忽然会觉得什么都看破了,无牵无挂,心生喜悦,孔子曰: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天心了。天心层次为致中和,天地归位

  儒家的境界这个层次佛家和道家多有描述:六祖慧能求达摩为其心境,

  达摩问你的心在那里?慧能明白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人,人无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经》卦就是最好的描述艮其背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视而不见,听如不闻。

  再往下就是不虑而得通过""的修练,练到极致就会达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儒家之道。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