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承冯志:公羊学入门心得(一)

2016-5-4 09:57| 发布者: 04p93n1q| 查看: 3117| 评论: 0|来自: 作者赐稿

摘要: 公羊学入门心得 承冯志 自序 1、亲近公羊学、亲近夫子 1.1、公羊学与公羊家族 1.2、现代人的傲慢 1.3、亲近夫子 1.4、放下傲慢尊夫子为圣 2、公羊学的兴盛、衰落、 ...

公羊学入门心得

承冯志

自序
1、亲近公羊学、亲近夫子
1.1、公羊学与公羊家族
1.2、现代人的傲慢
1.3、亲近夫子
1.4、放下傲慢尊夫子为圣
2、公羊学的兴盛、衰落、退隐、复兴与没落
2.1、公羊学的兴盛时期——两汉
2.2、公羊学的衰落时期——魏晋南北朝及隋唐
2.3、公羊学的退隐时期——宋、元、明
2.3、公羊学的复兴时期——清
2.4、公羊学的没落时期——民国
2.5、公羊学与 “新的经学时代”
3、公羊学的特点及基本概念
3.1、王
3.2、王鲁
3.3、素王
3.4、三科九旨
3.5、元
4、公羊学的学习方法
4.1、思慕王者
4.2、以“疏”为师
4.3、义例顺序
5、三科九旨
5.1、张三世
5.1.1、张三世在传、注、疏中的含义
5.1.2、张三世的理解方法
5.1.3、张三世与大同
5.2、异内外
5.2.1异内外在传、注、疏中的含义
5.2.2、异内外的理解方法
5.3、通三统
5.3.1异内外在传、注、疏中的含义
5.3.2、通三统的理解方法
5.4、关于三科九旨的其他意见
6、春秋大义
6.1、尊王
6.2、攘夷
6.3、大居正
6.4、荣复仇
6.5、尊礼
6.6、重信
6.7、重始
6.8、尊尊
6.9、亲亲
6.10、崇让
6.11、崇勇
6.12、崇变
6.13、崇仁
6.14、贵死义
6.15、贵知权
6.16、贵服罪
6.17、贵正色
6.18、贵谏言
6.19、诛乱臣贼子
7、春秋杂解
7.1、春秋责备贤者解
7.2、春秋贤者本色解
7.3、公羊三乐与孔颜之乐同异解
7.4、《周官》为战国诸夏儒生理想解
8、公羊“修心”试说
8.1、展无骇处的“修心”
8.2、逢丑父处的“修心”
8.3、郑庄公处的“修心”
8.4、鲁桓公处的“修心”
8.5、大夫无遂事处的“修心”
9、公羊学的使用方法——以“隐桓之祸”为例
9.1“隐桓之祸”的经学含义
9.2 鲁国君位之争
9.3 真实的历史
9.4 “隐桓之祸”的避免方法
9.4.1《春秋榖梁传》的观点及思考方法
9.4.2《春秋公羊传》的观点及思考方法
9.4.3《春秋左传》及《史记》的记载
9.5大夫的意志
9.6君位的传承
9.6.1诸侯之君位的传承
9.6.2天子之位的传承
9.6.3 自《春秋》而言华夏政体
10、《春秋繁露》串解1章
10.1、楚庄王第一
10.1.1、楚庄王杀陈夏征舒处的褒贬大义
10.1.2、楚灵王杀齐庆封处的褒贬大义义
10.1.3晋伐鲜虞的褒贬大义
10.1.4公有疾处的褒贬大义
10.1.5张三世
10.1.6奉天而法古
10.1.7必更作乐
11、公羊学七幕
12、顺读公羊116问
13、后记

自序


公羊学派是两汉经学的主流学派之一,其后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讲习,形成了体系完备的专门之学——公羊学。公羊学从学派划分来分析属于春秋学、春秋学属于经学,经学属于儒学,因此公羊学本质上就是儒学中的一个学术派别,公羊家也就是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儒生群体。
在公羊学中,孔子是先王之道的集大成者,孔子之前的尧、舜、禹、汤、周文王等等圣王所制定的使天下太平的礼法精义被孔子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包含了先王礼法精义的“孔子之道”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以至于公羊家坚信孔子之后的圣王必须向孔子学习才能更好的平治天下。孔子生前只是一个大夫,连诸侯也不是,但是却拥有“仪范百王”的王者精神,因此公羊家尊称孔子为“素王”。“素王”在公羊学里就是指孔子虽然没有土地、没有人民,没有践天子位成为真实的王者,但是孔子却是王者精神修的守护者,王道的创建者,孔子对王者精神、对王道的贡献要大于以往的任何一位曾经在位的王者。
公羊学的宗旨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正”,这个“正”出自孔子的“王心”,孔子的“王心”本于尧、舜等历代圣王所传的“圣心”。公羊家研习《春秋经》探求的也就是孔子的“王心”,学习公羊学就是以孔子的“王心”正“己心”的“正心”过程。按《礼记·大学》“正心”需“诚意”的要求,公羊家探求孔子“王心”当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又需要“致知”,而“致知”则在于“格物”。“格”就是“来”,“物”就是“事”,“格物”就是学习、了解诸多事情的本末始终,“致知”就是通过“格物”知道诸多事情的“是非善恶”。《春秋经》是孔子以“王心”评定天下是非善恶的书,因此公羊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不能离开《春秋经》的。孔子之后的王者德行差于尧舜,于是公羊家不得不试图以孔子的“王心”正后王的“私心”,这也就是公羊家“致君尧舜”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公羊家或为尊者讳、或为自保、或为方便流传、或为献媚于时王,又有许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以及“虚妄、荒诞”之说。
《春秋经》是孔子在周末的乱世中修成的,因此《春秋经》就是处于乱世中的儒生的希望。在乱世之中学习公羊学,学习孔子对于“王道”的论述,则即便现实再黑暗,世道再险恶,王道理想也不会从儒生的心中抹去。一旦天下稍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能修其身事其主,则时王又自羞不能大行尧舜之道,于是公羊学也就只能束之高阁存而不讲了。
近代以来,天下地理大变,中国自天子退为诸侯,于是有人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念,期望中国能自诸侯国进为王畿。其志如此,而国事又如此,岂不有哀怨于尊者。自公羊学而言平治天下,必先以王道治其国,其国治才有诸夏的影从。若想以王道治其国,就需要先讨论什么是王道,以王道治国又分为几个步骤。可惜的是,清朝末年在西方科学技术及强权的冲击下,恐慌的中国人一直在努力保证中国国家的存在,在这种社会大潮中忽略了“王道”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导致现代中国人对于“王道理想”体认不多,对公羊学的理解也非常肤浅,孔子的“存志之学”竟被误认为是迷信、荒诞、迂腐、过时的学问,这是很可悲的。
从我和一些儒学同道学习公羊学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中国人如果想消除隔膜破除障碍进入公羊学的庙堂,需要在公羊学入门的地方下一定功夫。如果入门功夫不够,那就很难感受到公羊学的“正、大”之美,感受不到公羊学的“正、大”也就不能深入的学习公羊学。公羊学在历史上主要以“专门之学”来传承,强调师承、师法、家法,在目前师承、师法、家法已经断绝的情况下,我们学习公羊学可以从“疏”文开始,按“以疏为师”的原则来学习传文、经文。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谈,当我的是非观念和注、疏不相同时,如果我感觉是关键性的概念我通常采用“信”的方法来进行确认,而对于一些不是很关键的地方,我会暂时存疑,然后通过多次阅读、努力思考使我的观点和注、疏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观点经过几天的学习就能保持一致,而有些观点则需要经过数年的思考才能有所领悟,或许这就是“我注六经”的读法吧!
“以疏为师”要求信师,这就是“从信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初期学习效果最好,也最符合公羊学传承中“子夏对孔子、公羊高对子夏、子对父、弟子对师尊”那样的一种充分信任,毫不设防却又能处处质疑的精神状态。但从我和同道的交流情况来看,本来是捷径的“从信入”,现在反而是最难以接受的,因此大部分人只能从“辩”入了。“从辩入”需要足够的“同情的理解”作为基础,但就现代人脑海中的公羊学印象来看,既然公羊学本身是迷信、过时、荒诞的代名词,又如何能让现代人降低身份来和公羊学平等的、心平气和的辩论一番?
这就是我写本书时考虑的问题,也是我试图解决的问题。

1、亲近公羊学、亲近夫子


1.1、公羊学与公羊家族


在一次儒学会议上,一位长者说当他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叫“公羊学”的学问后,私下里就在琢磨既然有“公羊学”那么是不是也应该有“母羊学”。会上听到这段话的人无不“呵呵”直笑。是啊!谁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反应呢?这个段子也是今天经学荒废的真实反映。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儒生叫廖用贤,他编纂(zuǎn)了一本记载各个姓氏来源的书——《尚友录》。根据《尚友录》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位鲁国国君的孙子叫公孙羊孺,公孙羊孺的后代中有一个支脉以“公孙羊孺”中的“公羊”二字作为家族的姓氏,这就是“公羊”这个复姓的来源。从源头来说“公羊”这个复姓出于鲁国周公之后,按春秋时期“姓”的划分属于“姬”姓。“姬”姓是轩辕皇帝的本姓,《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以公羊作为复姓的公羊家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鲁国,后期逐渐向齐国、宋国、卫国、郑国扩散。夫子弟子中“宗圣”曾子的夫人就是公羊氏,在《礼记·杂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失士礼”的事件,这个事件中的人物也是公羊家族的人,名叫公羊贾,这段文字就是“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公羊这个复姓,在宋朝编写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复姓中排名第十二位,即“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赫连、皇甫、尉迟、公羊”。公羊姓的郡望是“顿丘郡”,就在今天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一带。
过去公羊家族宗祠中常用的6副对联有:
1)承系姬姓;望出顿丘。
2)祀崇异代;传诂圣经。
3)圣门列高弟;贤裔成春秋。
4)传春秋以遗世;与左谷而齐名。
5)羽麟经之正脉;开虎观之专家。
6)源自周代祖脉远;望出顿丘苗裔多。
在这6副对联中,第1副和第6副强调的是公羊姓的源流和郡望,其他4副对联强调的都是公羊家族和《春秋经》的关系,并且很显然,公羊家族对于他们的祖先能够传承《春秋经》是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所以历史上公羊姓的堂号就叫“春秋堂”。
根据汉朝人的相关记载,公羊家族中第一个传承《春秋经》的人叫公羊高,相传公羊高是子夏的弟子,因此公羊家通常认为公羊高是夫子(本文中的夫子即孔子)的再传弟子。公羊家族这一系《春秋经》的传承谱系就是“夫子——子夏——公羊高——公羊家族”。因为公羊高传承《春秋经》的功劳非常大,因此从唐朝开始公羊高就进入文庙从祀系统。在今天曲阜的文庙中,公羊高的牌位在西庑(wǔ),是西庑先儒第一人,这也可见后代儒生对公羊高的传经之功是非常认可的。
公羊家认为夫子在修《春秋经》的同时就给众弟子讲解过《春秋经》的修订方法和修订原则,在《公羊传》鲁昭公十二年的传文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春秋经】昭公十有二年: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公羊传】: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 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
鲁昭公十二年夫子已经23岁了,因此夫子知道《春秋经》经文中的“伯于阳”是错的,“伯”字应为“公”字,“于”字应为“子”字,“阳”字后面漏了一个“生”字,“伯于阳”的正确写法应是“公子阳生”,正确的经文应该是“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公子阳生”,翻译出来就是“鲁昭公十二年,齐国的大夫高偃率领军队帮助北燕国的‘公子阳生’即位成为北燕国的国君”。夫子说清楚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夫子身边的弟子(应该是子夏、子游等弟子中的某一个)就问道既然夫子知道这一件事情记错了,那么为什么不把经文改正过来?夫子的回答通俗解释如下:
鲁国的国史是根据诸侯会盟的赴告由史官忠实记录的,如果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有德的贤明诸侯,那么他们在安排诸侯次序的时候是根据德行、爵位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的。如果不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那么诸侯的次序就是主持会盟的人安排的,其次序不一定合理。但是无论是齐桓公、晋文公确定的次序还是主持会盟的人安排的次序,我在修《春秋经》的时候是不会进行变更的,因此当这些次序(或类似于安排次序的事情)有了错误不要找我,因为我真的不会去改变。但是除了这些以外,其他的比如称谓、词语顺序,我有很大的改动,如果这些地方的讥讽、褒贬大家不满意,那可以找我,这些地方错了确实是我孔丘的罪过。
在鲁昭公十二年的传文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夫子在修《春秋经》,并将修好的《春秋经》讲解给弟子听,弟子有地方不太明白,夫子就又随口进行解答。在这个传经过程中,《春秋经》是实体竹简,而夫子对《春秋经》的讲解以及针对弟子疑问的解答就是口传。这个场景也就是《春秋经》传承中夫子传经给子夏的真实场景。在子夏传《春秋经》给公羊高的时候,也是类似这样的场景,子夏和公羊高等弟子对着《春秋经》的实体竹简进行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公羊家一般认为公羊高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学习方便曾经以子夏所保存的《春秋经》为底版又复刻了一套《春秋经》竹简,这套复刻的《春秋经》实体竹简在公羊高之后就一直由公羊家族的人保存,但是《春秋经》的讲解及解答仍然是口传。虽然公羊高复刻的《春秋经》实体竹简一直由公羊家族保管,但是《春秋经》的解释却并没有仅仅在公羊家族内部流传,通过公羊家族及同道好友的努力,春秋大义一直在鲁国、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儒生之间流传,在《公羊传》中记载了“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女子”、“子北宫子”、“鲁子”、“高子”等许多公羊先师关于《春秋经》的解释及推测就是这一流传的明证。
为什么在汉朝以前夫子关于《春秋经》的解释没有和《春秋经》一起写在竹简上?据我推测,这主要是因为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经济可靠的书籍载体为竹简,战国时期中等长度的竹简长约27厘米,平均一片竹简可以书写35个字,按这个计算方法,《春秋经》18000字需要大约514~540片竹简就能写完,但是如果我们想把《公羊传》也写出来,同样规格的竹简大约需要1200多片,而同样规格的《论语》竹简不过320片,同样规格的《尚书》竹简才不过730片。
竹简相对笨重,竹简本身的材质决定了大规模的竹简书籍的制作、存储、运输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夫子以前,大规模竹简的制作、保存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制作及保存的竹简按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6大类,即诗类、书类、礼类、易类、乐类、史类。夫子晚年对鲁国保存和夫子自己收集的这6大类竹简进行了整理、删定,这6大类竹简经夫子整理、删定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并广为流传,为了便于和以前旧有的官方竹简相区分,儒学后辈称夫子删定后的竹简为“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和《春秋经》。儒生普遍认为儒学中的“六经”主体部分乃夫子亲自删定,于夫子离世前全部完成。
夫子于鲁哀公十六年离世,当时有子39岁,子夏28岁,子游27岁,曾子26岁,子张24岁。三年丧毕,子夏、子游,子张打算推选有子继承夫子,并希望曾子等人能和他们三个一样尊有子为师,继续维持夫子所形成的团体。虽然有子也是孔门高徒,并且在年龄上也比其它4人大11~15岁,但是显然有子的才智还不足以让其他诸人心服口服,夫子团体的分化也就无法避免。这个时候以夫子团体的财力、物力也只能保证夫子亲定的“六经”最终能以竹简的形式流传。夫子对弟子的教导、夫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并不能一一刻为竹简,而是继续在夫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之间口头流传。夫子团体分化后,夫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天下,司马迁说: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qíngǔlí)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后来夫子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忧虑夫子的道失传,于是由仲弓、子游、子夏等弟子牵头,其他派别的弟子参与一起把夫子的教导、夫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夫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相关的故事辑录起来,其中众弟子都认可并且也非常重要的摘录出来这就是《论语》,《论语》之外的集录为《孔子家语》。因此若从夫子弟子的角度来说,夫子对“六经”都有解说,“六经”皆有口传,而《论语》本身就是口传的辑录。夫子晚年的弟子都或多或少的接受过“口传”,但是夫子弟子中“六经”传承最多的当属以“文学”见长的“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夫子44岁。按汉朝人的理解,子夏传“六经”中的《诗经》(《诗大序》)、《尚书》(尚书大传中有子夏言论)、《礼经》(丧服)、《易经》(子夏易传)、《春秋经》(公羊传、榖梁传皆出自子夏)。虽然“六经”皆有口传,但是因为《春秋经》是夫子晚年寄予了夫子志向的一部大经,因此《春秋经》的口传,就成为“六经”口传中相对更重要的部分。对于子夏来说,虽然子夏对于“六经”都有传授,但是子夏最擅长并曾经得到夫子认可的还是《春秋经》的传授,公羊家口传夫子说: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又说:
“《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因此后人普遍认为对于《春秋经》的传授当以子夏所传为孔门正宗。子夏传《春秋经》给弟子,弟子中对《春秋经》理解较深的有公羊高和榖梁赤,公羊高这一系口传下来的《春秋经》的解释就是“公羊口传”,榖梁赤这一系口传下来的《春秋经》的解释就是“榖梁口传”。
“公羊口传”和“榖梁口传”对于《春秋经》的解释大部分地方是一致的。我们先看隐公元年的1条经文:
【春秋经】隐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公羊传】: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榖梁传】: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
在这一条里,《公羊传》和《榖梁传》都针对“及”字来进行解释,并且解释的结果基本相同,都指出“及”前面应是鲁国一个地位较低的人。我们还可以再看1条:
【春秋经】隐公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公羊传】:晋者何?公子晋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què)立之。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榖梁传】:卫人者,众辞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晋之名恶也,其称人以立之,何也?得众也。得众,则是贤也。贤则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
这1条《公羊传》和《榖梁传》的意见还是基本一致,都认为夫子这一条的笔法在于说明卫国的公子晋本来不是君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卫国的大夫、士都乐意尊奉公子晋为国君。但是,夫子认为即便卫国的大夫和士都尊公子晋为国君,公子晋即位也是不完美的,也有很大的后患的,因此夫子对这一事件仍有所保留、有所批判。
从上面的2条我们可以看出《公羊传》和《榖梁传》关于《春秋经》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第1条是词语的用法意见基本一致,第2条是诸侯君位继承制度的观点一致。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春秋大义,《公羊传》和《榖梁传》的看法也基本相同,之不过《公羊传》和《榖梁传》论述这些春秋大义的位置却不一致。我们知道楚国是周天子正式册封的诸侯,姓氏是芈(mǐ)姓,爵位是子爵,也就是说楚国并不是真正的夷狄,但是在《春秋经》之中却把楚国当成是夷狄,为什么?《公羊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在鲁僖公四年,而《榖梁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则在鲁庄公十年。
【春秋经】僖公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公羊传】:……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tiē)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春秋经】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武归。
【榖梁传】: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
从上面这1条我们能够体会到其实《公羊传》和《榖梁传》对“为什么夫子修的《春秋经》把楚国看成夷狄?”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就是因为楚国和那些夷狄一样,不尊王道、不尊天子,一旦诸夏的王者(王者的爵是天子)没有盛德或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楚国就会不服王化,不行王道,甚至自己僭称“王”。而诸夏之国,虽然天子无盛德,也没有力量节制诸侯,但是诸夏的国君仍然知道要尊天子,行王道,更不敢轻易僭称“王”。
无论是公羊家还是榖梁家在“礼制”和“春秋大义”这两个大的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这是一种共识。汉朝第一个对《公羊传》和《榖梁传》进行比较的当权者是“白衣三公”公孙弘,公孙弘对比公羊义和榖梁义以后选择了公羊义。后来《榖梁传》得到了汉宣帝的支持,选择刘向等俊秀苦学《榖梁传》十年,经“石渠阁辩经”后取得了和《公羊传》同等的地位。对于今天想学习公羊学的人来说,《榖梁传》是必读书目,这是真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虽然公羊家承认《榖梁传》也是子夏亲传,也有很丰富的“春秋大义”,但对于公羊家来说《公羊传》还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说完《榖梁传》的话题,我们现在继续讨论为什么“公羊口传”和“榖梁口传”一开始没有写在竹简上。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汉朝人读《春秋经》的时候,《春秋经》是《春秋经》,《公羊传》是《公羊传》,两者是两套不同的竹简。《春秋经》的第一片竹简上书写的第一句话是“元年春王正月”,最后一片竹简上写的最后一句话是“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第一片竹简上第一句话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最后一句话是“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后世人为了学习方便把《春秋经》和《公羊传》逐句拆解放在一起了,这就是经学历史上的“以传附经”。这样做虽然学习方便了,但是对一些春秋大义的理解会有妨碍。比方公羊家认为《春秋经》是“始元终麟”,也就是《春秋经》的第一个字是“元”,最后一个字是“麟”,并且公羊家认为《春秋经》之所以这样编排夫子是有深意的。而当后世人“以传附经”以后,这条大义理解起来就费点功夫。另外公羊家通常认为“左氏不传春秋”,也就是公羊家认为《左传》本来是一本和夫子的《春秋经》没有什么密切关系的历史资料,如果《春秋经》和《左传》经、传分开读,这个感觉还是很强烈的,如果不分开读,这个感觉就非常淡了,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在秦汉之间,公羊家族世代相传的是公羊高复刻的《春秋经》实体竹简,公羊家族内部师徒、夫子传授的关于实体竹简《春秋经》的解释性文字就是当时的“公羊口传”。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去读一读《公羊传》的传文,我们很快就会体会到《公羊传》的许多内容,是根本不用写出来的,只是简单的随口说出就非常好。
如果我们生活在汉朝,那么我们会看到《公羊传》的前6支竹简的内容如下:

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 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 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 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
上面《公羊传》的传文对应的《春秋经》经文为“元年春王正月”,《春秋经》的经文一共只有6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公羊传》针对《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的经文先问“元年”是什么?然后问“春”是什么?接着再问“王”是谁?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说完季节,不接着说月份,而非要在季节和月份之间加一个“王”字?
大家读《公羊传》前6片竹简上记载的这一系列的问答,像不像祖孙(或师徒、父子)两个对着一片写有“元年春王正月”的竹简促膝闲谈的场景呢?我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的感觉,反正我在读《公羊传》的时候,眼前浮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如果你在以后读《公羊传》的时候,眼前也能浮现这样的场景,那么恭喜你,公羊学入门第一步,亲近公羊学已经基本完成了。
秦始皇灭掉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于秦始皇三十四年颁布了“挟书令”。“挟书令”规定如果有人敢私自藏有《诗经》、《尚书》和百家书籍,就要灭其全族。在这样的暴政下,六国儒生所藏有的儒学典籍几乎被搜刮销毁殆尽,我们估计公羊家族的《春秋经》实体竹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藏匿的。虽然作为实体的“《春秋经》竹简”不存在了,但是公羊家族历代口耳相传的《春秋经》的解释却无法被销毁,就这样公羊家族依靠父子口耳相传,又把《春秋经》的解释多传承了60年。多传承这60年,天下也就到了西汉汉景帝的时候。当然,这是按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的,因为“挟书令”颁布于公元前213年,这个法令在公元前191年即汉惠帝四年的时候被废除,这个时间是22年。因此从实际情况来考虑公羊家族可能在公元前191年以后就又找回了藏匿的《春秋经》竹简,并又开始根据《春秋经》竹简进行教授,也就是在没有实体《春秋经》竹简的情况下进行传授的时间仅为25年左右。公羊家族的子弟从15开始授经,到30岁学成,即便经过25年的等待,55岁仍然可以进行教授,最多不过是把传给儿子变为传给孙子而已。
到西汉汉景帝的时候公羊家族的公羊寿在其弟子胡毋子都的建议及帮助下,把公羊家族历代口耳相传的关于《春秋经》的解释写在了竹帛上。对于胡毋子都来说,这套解释性文字是公羊家族传下来的,并且亲自传给他的老师是公羊家族的公羊寿,因此胡毋子都尊称这套解释为《春秋公羊传》(或简称《公羊传》),也就是注明这是公羊家族传下来的关于《春秋经》的解说。
《公羊传》从口传变为文字以后迅速在燕赵儒生中传播开来,又经过许多大儒的学习和实践对汉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后代儒生把学习研究《公羊传》很有成果的人称之为“公羊家”,而公羊家关于《公羊传》的注解也就逐渐发展成一门比较专业的学问,人称“公羊学”。
我想写到这里,我们大概也就明白了,我们现在谈的“公羊学”中的“公羊”是指一个姓氏,而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公羊母羊”中的公羊。而对于今天学习《春秋公羊传》的人来说,自称在学习“公羊学”并不代表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儒学之外的一个什么东西,而只是想表达对历代先儒的尊敬之心。在学习公羊学的人看来,公羊学源于夫子,传自子夏——公羊家族,其儒学的身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1.2、现代人的傲慢
在《公羊学引论》一书中蒋庆先生说:
“公羊学的历史批判中涵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智慧,我们只有降心虚怀才能悟入,任何现代人的傲慢都是理解公羊学的大障。”
那么什么是现代人的傲慢?如何才能放下现代人的傲慢“降心虚怀“的体悟公羊学的深刻智慧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和讨论的。
对于现代人而言,如果开汽车,那么“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根本没有问题,如果坐飞机,那万里之遥也不过是一早一晚的事情。其它比如上天入地、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古代人依靠幻想才能幻想出来的东西,我们今天都已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现代人拥有比古代人多很多倍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及操控能力更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唐朝的大诗人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是那个时候诗圣也只是想想而已,当时他自己也只能住破旧的茅草屋,又如何能够帮助天下的寒士得到各自的“广厦”?即便不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国家组织来说,我们今天也拥有庞大的国防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远超前代,既然如此,我们现代人面对古人和古代学术难道不能拥有一点点自豪和傲慢吗?
从先圣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来分析,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圣王有许多都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们的名称上也能看出来,比如有巢氏(建造房屋)、燧人氏(控制用火)、伏羲氏(畜牧养殖)、神农氏(种植农作物),神农氏之后有轩辕黄帝(制作衣服、舟、车等),之后还有尧帝(制作历法划分四季,按时播种收割五谷)。神农氏之时有人会用火这并不值得自豪,尧帝之时有人能制作衣服这也并不值得自豪。也就是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因此每一代人对相对而言的古人都应该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相对于未来的人类世界来说,我们人类目前所知晓的应该还是非常非常少,将眼光放到未来我们目前就真的没有太多可以傲慢的资本。如果我们今天对古人傲慢,那么可以想象的未来,肯定有无数的人嘲笑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这是从人类的未来来说的。
十个人一天只供应2斤大米的时候,有人吃不饱是很正常的,管理者只要能保证没有人饿死就算合格了。如果十个人一天供应20斤大米的时候,还有人饿肚子,甚至还有人饿死,那管理者就有很大责任了,这是从每一代人所拥有的智慧程度来说的。
以最近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事件为例子,古代医生在遇到疟疾以后,能用青蒿汁来治疗的就应该算名医了,但是这个名医医治的人相对还是太少,一般也不过数百人。现代人如果能放下傲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诚心诚意的研究古代名医的方子,一旦有所突破那受益的患者可能就是数百万人,这可是造福一代人的功业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如果能放下傲慢,多尊重一点古人,这对我们的进步是很有好处的。《尚书·大禹漠》有一句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值得古代人学习,也值得现代人学习,应该也值得未来人共同学习。
人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什么?5000年以来人类的科技发展了,但是我们的情感却没有太多的变化,我们依然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仍然要面对“生老病死”。如果我们整日忙碌追求的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话,那么现代人究竟比古代人幸福快乐多少呢?现代儒生又比夫子、颜回快乐多少呢?宋代各先生教导弟子“寻孔颜乐处”,这个“孔颜乐处”又到底有多少“乐”在里面?如果能考虑到这些,那么也可以算是体贴到自家身上去了,也算放下了一点现代人的傲慢。
这样当我们试图放下现代人的傲慢,细细的搜捡公羊学的优点的时候,心依然是“诚”的,而不是“傲”的。现代的考古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是用很小的工具一层一层的刮,甚至会用筛子一层一层的筛,现代人并没有用工程上常用的大型挖掘机直接一斗就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挖出来,这就是现代人的一种谨慎和尊重,这是现代人的优点。我感觉我们今天学习公羊学的人也当有这样的精神,一种基于现代人生活上的细致、谦虚、包容的“诚”的精神,拥有这种“诚”的精神以后,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同情的理解”的心态来看公羊学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人还有一种求实的以现代类比古代的现实精神,这种精神有一个弊端就是不承认圣人曾经存在过,现代人不乐意称呼夫子为圣人,更别说承认夫子为“素王”。这个问题说到底也还是现代人傲慢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个话题比较重要所以我想单独列个篇章来论述,这就是下面要说的“亲近夫子”。

1.3、亲近夫子
绝大多数现代人都是通过《论语》接触夫子的,从《论语》入手亲近夫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宋代大儒程颐说: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除了读《论语》之外,去文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亲近夫子的方式。还记得我第一次带孩子去文庙,释奠礼结束后我想带她去大成殿内,她却害怕里面的塑像不敢进去。我就和她说,里面的人都是她的好朋友,里面有夫子、子路、颜回、子贡等等一些人。当时孩子已经读了一段时间的《论语》于是就很好奇的走了进去,我们一起看了看她书中的好朋友。
除了这些亲近夫子的方式之外,读《春秋经》就是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亲近夫子的方式。有闲暇的时候,坐下来读《春秋经》的经文,听夫子讲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曲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夫子的志向,使自己的志向逐渐贴近夫子的志向,最终使自己的志向和夫子的志向为一,以夫子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公羊家自备的亲近夫子的方式。
从我自己读《论语》和《春秋公羊传》的个人体验来看,在读《论语》的时候,夫子好像是一位著名大学的著名教师,虽然德行很高尚言辞很精妙,但是夫子主要还是关心子路、颜回、子贡、子夏等等弟子,并没有对我个人有多么上心。而读《春秋公羊传》的时候,我感觉夫子就是我的老师,时时刻刻陪伴在我的身边,耐心的给我讲解这个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我和夫子之间有很深厚的师生感情,我和夫子的师生感情是建立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上的。当我自己独自面对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时候,是非常迷茫的。春秋的历史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历史,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横行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看不到人类社会的美好前途,人类社会没有希望,只有一片无穷无尽的苦海。在夫子的耐心教导下,透过对乱世中一个又一个事件的是非分析,我慢慢的借助夫子的智慧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希望,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道理想”。夫子的智慧就是二百四十二年是非苦海中的明灯,这种感觉是读《论语》读不出来的。
一个人不可能活二百四十二年,但是我们却能经历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在这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有似是而实非,也有似非而实是,其中或可或不可全凭夫子的智慧来裁定,这种感觉真的是很奇妙的。如果说公羊学也有所谓的宗教神秘体验的话,读《春秋公羊传》的确是能读的仿佛夫子就在身边指点我们读《春秋经》,又仿佛我们已经置身杏坛,静静的坐在哪里听夫子讲述自己的“志向”。
公羊家自备的这个亲近夫子的方式,在我们学习公羊学之前是无法使用的。不过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个学习过公羊学,但是一般不以公羊家面目示人的史学大家来亲近夫子,这个人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有自己的体例,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周朝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夫子的记载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建立一种对夫子高山仰止的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宋明诸先生的“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来亲近夫子,通过思考“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我们大概可以获得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本身就是一种“乐”,一种很自在的享受。如果我们能以夫子之道来观察世界,又能以“孔颜乐处”来排忧解难,那自己也就和夫子倍感亲近了。
亲近夫子是一种手段,我们做亲近夫子的功夫,最终还是要回到尊夫子为圣上。那么为什么要尊夫子为圣,又如何才能尊夫子为圣呢?

1.4、放下傲慢尊夫子为圣
在公羊学中夫子是圣人位,夫子是评定天下是非善恶并制定天下王道礼制的王者中的王者——“素王”。因此如果我们能先尊夫子为圣,那么我们学习公羊学就能事半功倍,这是从学习的效率及效果上说的。
不过现代人一听这个就不高兴了,难听的话也就出来了,有人说什么圣人啊,不就是孔老二吗?不就是一个丧家狗一样的不得志的老教师吗?孔子怎么会是圣人?又怎么会是“素王”?看来公羊学太迷信,太落后、太荒诞,现代人怎么能相信这种东西!如果公羊学的学习者总是有这样的想法,那这个公羊学的确是没有办法学下去了。参考夫子高徒子贡的说法,如果把公羊学比作一个古庙的话,这些人的确也走到了古庙附近,但是却只是在院墙外看到了一圈破烂的长满杂草的墙头,他们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满目看去都是一些破砖头烂木头,又怎么会有宝贵的文物精美的玉器?这也是现代人傲慢的典型表现。
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也读过《论语》,他发现里面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扣除其中宣扬愚忠愚孝的部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本书,《论语》还是很不错的。我回答说,这很好,能够承认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书在今天看来主体部分还不错,已经有所进步了,可以说已经初步放下了现代人的傲慢,但是以这个态度学公羊学还是不够的。
又有朋友和我说,他认为夫子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虽然有时候爱耍点小聪明,有时候又说话不算数,但是夫子毕竟还是好的,他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要多做好事,不要去做坏事,这些都非常好。另外夫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好多观点比如因材施教等等非常棒。我说,承认夫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育家,这也很难得,但是以这个观点来学习公羊学还是不能深入。
有人和我说,夫子本来是好的,夫子还很谦虚,夫子曾经亲口说过:“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 我不过是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你看看夫子是多么的谦虚,多么的有自知之明,夫子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你们公羊家却偏要我承认夫子是圣人,这不是胡闹吗?一点也不像夫子的学生应该有的态度!我认为你们违背了《论语》,也没有真正的理解夫子。你们绑架了夫子,夫子不需要人们去膜拜,他只是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好老师。特别是你们公羊家还总是神神叨叨的说夫子是“素王”,这更是胡说八道,你们公羊家和路边摆一个八卦布算卦骗钱的神棍们有什么区别?从历史来说,夫子生前最大的官不过是鲁国的大司寇,充其量也就是济宁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辖地包括曲阜等鲁国故地)的公安局长,怎么就成了“王”了?如果夫子称“王”,那鲁国的国君称什么?如果夫子自己称“王”,那夫子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楚国的国君僭越称“王”?你们学公羊学的欺负我读书少啊?我说,这个人满有学问的,不用说这个人肯定读过《论语》,甚至不止读过1遍,说不定还读过《史记》、《左传》等等书籍,知道夫子的一些经历和春秋时期的一些官职,这个人很有文化,很厉害啊!那么这个人学习公羊学行不行?我认为还是不行,还是没有放下现代人、现代学术的傲慢,不能深入的学习公羊学。
有朋友和我说,夫子是圣人,这个我承认,毕竟大家都认可“至圣先师”这个称呼啊!但是我不会承认夫子是什么“素王”的,即便从历史来看,历代皇帝对夫子最高的封号也不过“大成至圣文宣王”,你们公羊家弄一个“素王”出来没有凭据啊。我点头道,这个“素王”对你来说是没有凭据,但对我来说却是很有凭据。这个情况和身份认同有关,我有一位老师姓张,我的长辈都喊他老张,我们都喊他张老师,但是我有一个同学总是喊他“叔叔”,我们无论怎么劝他,他也不改口,毕竟从血缘来说,张老师的确是他的亲叔叔,对于这个称呼你们认为有没有问题?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身份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称呼,因此这个老师就有“老张”、“张老师”和“叔叔”三种不同的称呼。所以我认为你不承认夫子是“素王”没有问题。你的身份认同在哪里,你自然可以不承认夫子是“素王”,而对于想学公羊学的人来说,夫子的身位就是“素王”。朋友对我说,按照你这么说,改天我买点祭品,整点香火,到文庙里拜一拜,求求夫子显灵去掉我这个现代人的傲慢吧。我只得苦笑,这样的态度也不能学习公羊学啊。那么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公羊学呢?
在我检查我家孩子的数学作业时,我发现了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
12+25×2+12÷2=??
这一道题的标准答案是68,但在我家孩子学了加减乘除运算却还没有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时候,这个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比如43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把公羊先师当作没有学过混合运算的小孩子,也可以把我们现代人当作没有学过混合运算的小孩子。总之一句话,我们现代人的许多概念和公羊先师相差太多,所以大家无法沟通。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一点,我再举一个词语的例子,比如:
“乱臣”
对“乱臣”这个词大家应该怎么理解?是理解成“犯上作乱的臣子”呢,还是应该理解为“能治理国家的臣子”?因此如果我们想和公羊先师沟通,就必须放下我们现有的规则和标准,先学习一下公羊学中的规则和标准,认识到这一点,现代人的傲慢也就放下一半了。
学习公羊学首先要放下一些固执,先了解公羊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基本设定,在这些概念和基本设定中,承认夫子为圣就是公羊学中排名第一的基本设定。
承认夫子为圣人,可以是自己学习《论语》或其他儒学经典的一个结果。比如我一个朋友读完四书及相关的理学书籍之后,就承认夫子是圣人。现代普通人拒绝承认夫子为圣人的原因很多,粗略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以下2个类型:
1)第一类:世界上本没有圣人
这一类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圣人,只有伪圣人。在这样的视野下夫子只是不得志的丧家狗,根本就不是什么圣人。朱子是勾引尼姑的伪君子,更不是什么圣人。他们不但自己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圣人,甚至劝大家也不要去承认夫子是圣人。甚至他们认为只有不把孔子当成圣人,才可以得到孔子的真传、真意。
2)第二类:夫子不是圣人,有比夫子高的人是圣人
这一类人主要是宗教人士,夫子再高,也高不过玉皇大帝,也高不过阿弥陀佛,也高不过真主、上帝、耶和华。
相对于第一类人,我们承认夫子为圣人,是个人心灵升华的结果,是个体生命对天道体认的结果。宋朝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泠冰冰的天道流行,我们人类个体处在其间,选择一个人作为圣人来进行学习,从而完善自我是很合理的。这其实也是夫子不承认自己本人是圣人的原因,同时也是夫子弟子承认夫子为圣人的原因。事实上如果夫子自己认为自己是圣人,那可就真坏了,夫子这样想也就不能依照前代的圣人来完善自己的德行,那夫子可能就真的不是圣人了。而对于夫子的弟子来说,放着夫子这么伟大的人物不当作自己学习的对象,却去很远的古代选择一个人作为圣人,那也是舍近求远没有见识。因此对于第一类来说,也许个人的品行真的很好,但是他们否定我们可以“参照圣人夫子进行修身从而德行日进”就是他们的不对了。或者他们不承认世界上有圣人,目的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诚”,自己可以“自诚明”,不需要“自明诚”,既然自己完全可以不依靠古代的圣人,自己就是正确无误的圣人,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圣人来修正自己。
对于第二类人来说,夫子可能是施洗约翰,是一个给耶稣提鞋都不配的人;或者是一个菩萨,虽然有些道行,但是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差距太远。对于这一类人,我感觉很正常,虽然他不承认夫子是圣人,但是如果做的足够好,那就和承认夫子为圣人的效果一样。
在公羊学的体系中,夫子是圣人,是有德者。有德者并不一定会受到世人的推崇,公羊学内部流传夫子生前是“诸侯害之,大夫壅(yōng)之”。对于这个问题,夫子也和诸弟子有过交流,最经典的交流发生在“厄于陈蔡”之后。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记载夫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七日,很多弟子都很忧愁。夫子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就分别和子路、子贡、颜回谈话,并以同样的问题来问3个弟子,这个问题就是:
诗云:‘匪兕(fěi sì)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这个问题的大意是说夫子在鲁国有官位,在周游列国时也曾受到诸侯礼遇,但是现在却象野牛和老虎一样在旷野里游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夫子的“道”错了吗?
子路比较率直,听到这个问题后,没有多加考虑就开始顺着夫子的话头开始反思夫子的道的正确性,并想通过修身增加“仁”和“智”进而求得大道。子路的这个回答和孟夫子后来的一个论述类似即“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夫子见子路没有领悟要点,于是用伯夷、叔齐、比干、关龙逄(páng)、伍子胥等人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君子坚持正道也有困厄危险,并又举出重耳、勾践来启发子路困厄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能更努力的思考信念的实现,能做出更加伟大的事情。
子贡知夫子之心,宽慰夫子说,夫子的道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天下,既然天下已经大坏,那么夫子是否可以考虑降低一点标准,迎合天下诸侯的愿望,进而也就可以获得优裕的生活。夫子基本上拒绝了子贡的这一提议,夫子说一个农民很会种庄稼,但是他不一定很会收割庄稼;一个好的工匠,可以做出很精美的器具,但是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一位君子有良好的处理政事的能力,但是却不一定要求能被在位者接受。如果我们降低大道的标准来获得优裕的生活,那我们的志向也太卑微了。
颜回深信夫子的道,回答说夫子的道是大道,现在的在位者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不愿意实行。即便如此,夫子还是四处奔波去推行大道,如果最终大道还是不能行,那夫子也已经尽力了,夫子还能怎么办呢?大道最终不能行那是在位者的耻辱,夫子尽力之后也就不必自责了。夫子听了颜回的回答后,非常满意,开玩笑说如果颜回有资财的话,自己可以放弃老师的身份去辅佐颜回。
公羊家一般认为“厄于陈蔡”是公羊学的起点,经历了陈蔡之厄的夫子没有对大道灰心,反而对大道更加坚定,思路也愈来愈宽广,最后终于在夫子的晚年将“大道得行”的方法考虑成熟。当然夫子并不像颜回说的那样,尽力推行大道之后就无憾而终,而是把“天下不能容的大道”通过修《春秋经》的方式展现给后来人,也正因如此,夫子就成为了“大道”理想的先行者,同时也是华夏政体的守护者,也就是华夏族空前绝后的“圣人”。
写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承认夫子为圣人的原因和目的了。圣人是标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寻找一个标准来照着做,这是最省心的法子。圣人有许多,夫子的圣人是尧舜,但是在夫子的弟子看来,夫子比尧舜更像圣人,于是夫子弟子就尊夫子为圣人。一些人只看到夫子的弟子违背夫子的话语鼓吹夫子是圣人,却并不明白夫子弟子之所以认为夫子为圣人的原因。这也就是现代人的浅薄或者是现代人的傲慢。
从学习的步骤来说,如果我们实在无法从内心承认夫子是圣人,那么就只能先在内心进行假设,假设夫子是圣人,假设夫子有非常非常高的智慧。其实公羊学的传承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内心并不一定认为夫子是圣人。老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承认夫子为圣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喜欢夫子,他们或许还在想,如果当时夫子没有说这么多话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出去玩了。这可能是孩子真实的想法,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老师的权威影响,学生还得把夫子当成圣人来对待,这样他也能够逐渐的深入学习,当他自己有反思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很顺利的承认夫子为圣人,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承认夫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家。
我前面说了公羊家尊夫子为圣人,公羊家也尊夫子为“素王”,那么这个“素王”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能够讨论“素王”这个概念,其实就已经进入到公羊学的核心区域了,要了解“素王”这个概念需要深入学习公羊学的许多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公羊学”的历史。(承冯志: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常务理事)

(待续)

6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