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贾志刚:儒家学说践行了契约精神

2015-8-31 02:50| 发布者: 严淼淼| 查看: 2586| 评论: 0|来自: 深圳晚报2015年02月09日

摘要: 贾志刚:儒家学说践行了契约精神 按照我们通常的概念,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契约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亲情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区别,才有了今天西方与中国的极大不同和差距。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 ...

贾志刚:儒家学说践行了契约精神


按照我们通常的概念,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契约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亲情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区别,才有了今天西方与中国的极大不同和差距。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契约文化的黄金期,那就是商朝。
商朝以商业立国,因此其文化特征就是契约文化。而我们知道,周朝的文化继承了商朝的文化,周礼本身就是在商礼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所以,尽管周朝是农业社会,可是对于契约精神依然是高度重视的。因此,在儒家的学说和实践中,我们都能看到契约精神的发扬。

周天子与诸侯的契约
周朝立国之后就开始分封诸侯,实际上,就是一个周天子与诸侯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当然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赏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契约要义是这样:周天子将土地封给诸侯,诸侯则要向周天子进贡。从理论上说,土地所有权始终是周天子的,因此分封诸侯也可以理解为周天子将土地租给了诸侯。
诸侯得到土地的使用权之后,紧接着与卿大夫签订契约:诸侯把土地租给卿大夫,卿大夫则向诸侯缴税。卿大夫再和农民签订契约,卿大夫将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交租。除非诸侯犯下了滔天大罪,周天子不能收回土地。
儒家思想中有句话叫做“君君臣臣”,其实并不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国君,而是说国君要做国君的义务,臣子要完成臣子的义务。所以,后面又有这样的话“君不君,则臣不臣”,意思是说国君的义务没有尽到,则契约失效,臣子也就不用尽自己的义务。所有,又有了这样的延伸: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所以,尽管儒家赞成等级制度,但是等级之间是通过契约来联系的,而不是役使。所以,等级之间尽管贵贱不同,却各有尊严,就是这个原因。
诸侯与商人之间往往也会订立契约,譬如郑国在立国之初就和商人们订立契约,其中写道:而无我叛,我无二盟。意思就是你们不要被判我们,我们也保证不会违背契约。

歃血为盟
周礼文化下盛行盟誓,最典型的一种就是歃血为盟。而歃血为盟,就是订立契约。歃血为盟是一种仪式,一般是割下一只牛耳朵,然后所有参加盟誓的人都蘸一些牛血涂在自己的嘴唇上,主盟者负责手拿牛耳朵,因此称为“执牛耳”。歃血为盟自然都有盟约,而盟约就是契约,大家必须遵守。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次数非常多,因此歃血为盟的次数也非常多,尽管盟约最终多数都被破坏,但是还是具备一定的约束力。至少,在会盟的时候,大家还是有诚意的。
春秋霸主通常都是重视契约精神的,这成为霸主的一种特征。譬如齐桓公与鲁国会盟,在鲁国人曹沫的威胁之下签订了归还鲁国土地的盟约,事后他还是执行了。
周王把原地赠送给了晋国,可是原地人民不想归入晋国,于是晋文公宣布:我们将包围原地三天,如果你们不投降,我们就撤军。三天之后,晋文公果然撤军,原地人们见他是个遵守契约的人,于是自愿归入晋国。
当然,最著名的一件事还是“退避三舍”。当初晋文公在楚国避难,楚成王对他很好,一次楚成王问他今后怎样把报答自己,晋文公很认真地说:如果以后两军相遇,我愿意退避三舍。谁知道三年之后,晋文公真的率领晋国军队与楚军交锋,晋文公遵守了当初的承诺,退避九十里。
在周朝,这里严格遵守契约的事例举不胜举。后代的各种盟约越来越少,因为契约精神已经名存实亡。


宋襄公论战
春秋时期曾经有过一场著名的战斗,就是宋国与楚国在泓水的战斗。楚军渡河作战,宋国大夫公孙固建议趁机攻打楚国,可是国君宋襄公断然拒绝。最终,宋军战败。
对于战败,宋襄公认为战争是一种契约,事实上战争确实是一种契约,按照契约,双方列阵之后进行战斗,而任意一方在对方未能列阵的时候进行攻击都是违背契约的。契约还规定,不要追击逃跑的对手,不要活捉上了岁数的士兵。
宋襄公宁可失败也不愿意违背契约,他的这种契约精神受到儒家的赞扬,董仲舒和司马迁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到后代,宋襄公论战被看做是一种愚蠢的无法理解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的契约精神已经丧失,完全无法理解他的思维。当我们看到西方的决斗以及二战之前西方的战斗模式,都会感觉他们不可思议的傻。可是,那恰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

儒家所说的信
由于周代是农业社会,因此契约精神被儒家以“信”来表述。因为契约往往用于商业,而信往往用于社会活动,但是二者的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孔子曾经对“信”有过大量的论述。
譬如孔子就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遵守契约,我真不知道他怎样可以立身处世。一次子贡问怎样执政,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力充足,政府遵守与民众的契约。”子贡又问:“如果三者必须要去掉一项,是什么?”孔子回答:“去掉军力。”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政府破坏对百姓的契约,就一定要完蛋。”
什么是公信力?就是政府遵守对百姓的契约。不仅孔子强调契约精神,孔子的弟子们也都强调契约精神。譬如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在反省,跟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是不是遵守了契约。子夏也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子则说:“信近于义。”
因此,儒家不仅强调政府遵守契约,也强调人际交往之中遵守契约。
实际上,周礼就是一部大的契约。而秦汉以后,权力取代了契约,于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