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

2014-11-18 09:54| 发布者: notmw| 查看: 5090| 评论: 0|来自: 新法家网

摘要: 新辑圣学十图 翟玉忠 新辑圣学十图小序 古人修道进德,用心良苦。 据《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周武王刚登上君主之位时,曾在席子四周及日常器物上刻上铭文,以时刻警示自己。 公元1568年 ...

新辑圣学十图

翟玉忠

新辑圣学十图•小序


古人修道进德,用心良苦。
据《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周武王刚登上君主之位时,曾在席子四周及日常器物上刻上铭文,以时刻警示自己。
公元1568年,年迈的朝鲜大儒李退溪作《圣学十图》进献朝廷,他试图以图文相结合的方法示人以圣学入道之门。李退溪在《进圣学十图札》中明确写道:“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古训千万,何所从入?圣学有大端,心法有至要,揭之以为图,指之以为说,以示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古之圣帝明王,有忧于此,是以兢兢业业,小心畏慎,日复一日,犹以为未也。立师傅之官,列谏诤之职。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训诵之谏,居寝有暬御(侍御——笔者注)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工师之诵,以至盘盂、几杖、刀剑、户牖,凡目之所寓,身之所处,无不有铭、有戒。其所以维持此心,防范此身者,若是其至矣。”
李退溪(1501年~1570年),名滉,朝鲜朝儒学泰斗。他继承程朱理学,并开创了退溪学派。李退溪毕生穷究理学,志在圣贤事业,尝自云:“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用心于性理之学。”李退溪在韩国可谓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圆上。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世人最易受外物所牵。所以我们更当学古人,时时维持此心,处处防范此身,使敬慎战胜懈怠,公义战胜私欲。黄帝颛顼丹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吾辈敢不努力!
笔者从李退溪《圣学十图》中选出六幅,又从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年)《汉学菁华》选出无名氏所作的清末广为流布的四辐图(用丁韪良的话说:“这张图表的作者不详,然而作者名子的缺失丝毫无损于其价值。”),辑为《新圣学十图》,以享读者。它们是:
太极图第一(北宋周敦颐作)
权氏大学图第二(朝鲜权近作)
无名氏大学图第三(无名氏作)
无名氏心图第四(无名氏作)
无名氏操存图第五(无名氏作)
无名氏省察图第六(无名氏作)
程氏心图第七(元代程复心作)
敬斋箴图第八(宋代王柏作)
夙兴夜寐箴图第九(朝鲜李滉作)
小学图第十(朝鲜李滉作)
这些图以简单扼要的形式阐释了入道之门,成圣之路。希望对于广大读者日常用功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太极图第一


题解:

《太极图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

《太极图说》是其代表作,中心思想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人性本静,于此立极,可谓得内圣外王之学的根本。

《太极图》源自五代宋初著名道家学者陈抟,《宋史•朱震传》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儒、道本来不二,后世学者侏守一隅,不通大道,何其狭隘!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61~166页。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地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朱子曰:“《图说》首言阴阳变化之原,其后即以人所禀受明之。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纯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谓太极也。形生神发,则阳动阴静之为也。五性感动则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之性也。善恶分,则成男、成女之象也。万事出,则万物化生之象也。至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则又有得乎太极之全体,而与天地混合无间矣。故下文又言,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四者无不合也。”又曰:“圣人不假修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间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右濂溪周子自作图并说,平岩叶氏谓此图即《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义,而推明之。但《易》以卦爻言,图以造化言,朱子谓此是道理大头脑处,又以为百世 道术渊源,今兹首揭此图,亦犹《近思录》以此说为首之意。盖学圣人者求端自此,而用力于小、大学之类,及其收功之日,而逆极一源,则所谓穷理尽性而至于命,所谓穷神知化,德之盛者也。

译文:

无极之极就是太极。太极通过内部的自我运动,产生出阳;运动到了极限就转化为静止,静止便产生阴;静止到了极限,又再变成运动。运动和静止,两者相互将对方作为自己的根基。太极分成阳和阴后,天与地便出现了。阴阳再变化结合,又产生出了水、火、木、金、土五气。这五行之气,顺其本性变化,这样就产生了春、夏、秋、冬四时。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原本就是指无极。五行的产生,各有各自的属性。无极的真髓,
阴阳五行的精粹,微妙地结合凝聚。从而促使天的阳气形成为男人,地的阴气形成为女人。阴阳二气的交相感应,便变化产生出万物。万物的生成无穷,变化运动无尽,但只有人获得了阴阳变化中的最优秀部分,而成为万物中的有灵之物。人的体形既已经产生了人体中的精神,便产生了智慧。喜、怒、欲、惧、忧这五性因有感于外物而发动,于是便产生出人行为的善恶区别,各种各样的事情,便因此而出现。圣人为了区分人类的善恶和处理万事,提出了中正的原则,仁义的品德和实现这一原则的主静专一的修养方法,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所以圣人能合天地的德性,合日月的光明,合四季的序次,合鬼神的吉凶。君子按圣人提出的标准而进行修养,便得到吉祥。小人与此相背离,便会遭受凶灾。所以说:“确立了天的法则是阴和阳;确立了地的法则是柔和刚;确立了人的法则是仁和义。”又说.:“能知道天地万物,从始至终,又由终反始的道理,就会了解生成与灭亡的全部理论。”《周易》一书
是多么的伟大呀!它在此提出了宇宙人类的最高道理。

朱熹说:“《太极图说》一文,开始是说阴阳变化的源泉,后面是说人因禀受阴阳二气而产生。由于人禀受的是阴阳变化过程中最优之气,所以便形成人的纯净精粹最善的本性,这即是所说的太极。当形体形成以后,精神便随之而发生作用,这是由阴阳的运动与静止造成的。喜、怒、欲、惧、忧五性的感应,阴阳的变化结合,便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种的各自属性。善与恶有了分别,构成男人和女人的各种外貌形象。万事的产生,是万物变化发展的不同外貌形象。直至圣人用仁义和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为准绳,以主静专一为方法,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是认识到整个太极属性的结果,所以能同天地之德混然结合得天衣无缝。因此下文便说:“天地、日月、四时、鬼神,这四者也没有不是混然一体的。”又说:“圣人是顺从自然的。没有增加什么修饰有为的东西。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努力学习,这是君子所以获得利吉的原因。不知这些标准而与此相背离,这是小人所以遇凶灾的理由。努力学习争取达到这个标准,主要在于主敬与放纵之间的区别。能敬就可以减少非份的欲望,而使天理明白,减少了再减少,直至无非分的贪欲,无论是动还是静,纯然是自然的流露,这样就可以学做圣人了。”

上图是周敦颐自己所作并加上说明,平严叶采说此图即《周易•系辞》中“《易》有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意思,并由此推衍出来的,但是《周易》是针对卦与爻来说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从万物的生成变化来说的。朱熹称此图及其说明是一切聪明智慧道理的总枢纽,认为这是千百年来道学的源泉,现首先书此图,就象《近思录》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始读物一样。大凡学圣人的人,都是从此开头入门,并且在启蒙教育的小学及经书大学上用功夫,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追溯其源流,即所说的穷尽事物中的理和人的本性,直达天命。这种能穷究事物之理的神妙变化功夫是人的学习,认识和德行达到最高顶点的境界。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权氏大学图第二


题解:

需要特别强调,《大学》中讲的格物,是格除物欲之意,不是研究外物事理的意思,那样,就成了心外求法,最要不得,同时也偏离了《大学》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一重要思想。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凡道,心术为主。”修道,关键在修心,《性自命出》讲得最清楚。

本图作者为权近。权近(1352~1409年)朝鲜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字可远,号阳村。权近出身于贵族,其曾祖权溥是与其老师安晌、白颐正、禹倬等人一起最早从元朝引进程朱理学的人。1370年科举考试及第,官至密直。1392年李朝建立后,权近主张改革政治,排斥佛教,积极支持改革派,成为李朝统治阶层理论上的代言人,被拜为大提学,封为吉昌君。其对朝鲜朱子学发展有较大影响。著有《礼记浅见录》、《入学图说》、《五经浅见录》等,后刊有《阳村文集》。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81~186页。


大学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乱本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或曰,敬若何以用力耶,朱子曰:“程子尝以主一无适言之,尝以整齐严肃言之。”门人射氏之说,则有所谓常惺惺法者焉。尹氏之说,则有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焉云云。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则知小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始。知小学之赖此以始,则夫大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终者,可以一以贯之而无疑矣。盖此心既立,由是格物致知,以尽事物之理,则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则所谓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而及乎天下,则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皆未始一日而离乎敬也。然则敬之一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也哉。

右孔氏遗书之首章,国初,臣权近作此图,章下所引《或问》,通论大小学之义,说见《小学图》下,然非但二说当通看,并与上下八图,皆当通此二图而看。皆上二图是求端,扩充,体天尽道极致之处,为小学大学之标准本源,下六图是明善诚身,崇德广业用力之处,为小学大学之田地事功,而敬者又彻上彻下著工收效,皆当从事而勿失者也。故朱子之说如彼,而今兹十图皆以敬为主焉。(《太极图说》言静不言敬,朱子注中言敬以补之。)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才能达到至善。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终始。知道了应该先作什么,后作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就要先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就要先得大智慧;得大智慧,在于格除物欲;格除物欲后才能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当做根本。这个根本没有抓好,而要使家庭、国家、天下的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该下力气的地方没有下,不该下力气的地方却下了力气,这样作而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也是没有的事。

有人问,敬应该在什么地方用力呢?朱熹答道:“程颐尝以使自己的思想能专一而不被外物所牵,来阐明‘敬’字,尝以使自己的言行要端庄严肃讲‘敬’字。”他的学生谢良佐,则要求要经常保持警觉。以作为“敬”的法则。而尹淳则认为要约束身心,不容外物才是“敬”。“敬”是一心的主宰,也是万事的根本。认识到致力于“敬”的方法,就认识了小学不能不依赖于敬并且以它为开始。知道小学要依赖于“敬”字开始,那么就认识到大学也不能不依赖于“敬”,并且以它为终结。可以用“敬”字贯穿小学与大学的自始至终,这是没有疑义的。此“主敬”之心已经确立,便可以通过“格物”,来达到“致知”,进一步穷尽事物的道理,这就是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功夫。由“诚意”、“正心”到“修身”,这就是所说的先确立了大的方向,而小的方面便不会改变。通过“齐家”、“治国”到平定天下,这就是所说的先“修己”,然后以安定百姓,用真诚庄重的工作,以使天下太平。这些都没有一天离开了“敬”字的。如此看来“主敬”工夫,难道不是圣人的学问之自始至终的关健吗?

上面“大学经”是孔子遗留下来的《大学》一书的第一章。李朝初期的大臣权近绘成此图。首章之后所引用的《大学或问》中,概括了大学、小学相互融会贯通的思想,论说可参见《小学图》下。然而不是说只这两图应该贯通起来看,还应与上下八图贯通这两图看。上面这两图是寻求开端、扩充内心。体察天道最终级的方面,这是小学与大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其根本与源泉。下面六图是阐述“明善”、“诚意”、“正心”、“修身”,即崇尚扩大德业的用力之处,这是小学与大学取得实际功效的地方。而“敬”字的工夫又是自始至终贯彻在里面的,这些都应当从事情中体现出来,而绝不能割裂开来看。上面所说,便是朱熹的意思。今天所画的十图,都是以“敬”字为关键。(《太极图说》中只讲“静”而不讲“敬”’朱熹便在其注中讲“敬”加以补充。)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无名氏大学图第三

题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四句,阐明了大学之道内圣外王的主旨。

明代憨山大师《大学纲目决疑》释云:“大学者,谓此为没量(没量,无边无量之意——笔者注)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了悟,当下便是大人。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斩(通“崭”——笔者注)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其次为己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果能学得这三件事,便是大人。”

一切惟心造。内圣外王,皆在“同民心而出治道”,故治之本在治心。

本图辑自丁韪良《汉学菁华》(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3页。为了阅读方便,笔者对该图重新绘制,并作以解读。

解读:

本图大致分以下几个层次:

一、第一层一是“内圣”,一是“外王”,中间是太极图以及“大学之道:继天立极”几个字。太极图标志着内圣外王二者间的阴阳辩证关系,内圣外王足以概括大学之道,而大学之道足以继天立极,秉承天意,为人类树立最高准则。“穷则独善其身”是指退隐不仕则要修行——作内圣之功;“达则兼善天下”是指出仕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尽外王之业。

二、第二层有三个要目。 1.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间) 2. 明德(右边) 3. 亲民(左边)

三、第三层有两大类八个要目。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右边)——此属于明“明德” 2. 齐家、治国、平天下(左边)——此属于“亲民”。

四、第四层有两大类分四十四个条目。 1. 博经史、鉴古今、谛人情、察物理、辨性命、别义利、明正学、辟异端、毋自欺、崇敬畏、审几微、敬存心、执其中、养正气、戒逸欲、察偏滞、谨言行、正威仪、尚温恭、主忠信——右边此20个细目属于上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2. 孝父母、友兄弟、敦夫妇、择交与、严内外、振纲常、训子孙、戒偏私、睦亲族、务勤俭、严治体、合仪宜、敬天祖、辨人材、爱百姓、崇教化、慎刑宪、善用兵、公赏罚、广言路、谨国用、美制度——左边此22个细目属于上位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第五层为《大学》“三纲之一”,即“在止于至善”——此置于最后一层次,是对于上面所列内容的总括。

六、两侧说明文字。1. 圣学真传,传此而已。人得闻道,生顺死安。特辑此图,揭(有高举之意——笔者注)人之座右,以当书绅盘铭之助。2. 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无名氏心图第四

注:“□”字为左“忄”右“幾”。

题解:

宋以后,《孟子》一书被列为四书之一,导致性善论大行。童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

观《孟子》原文,孟子显然是从究竟意义上说人性本善,这种说法确有偏颇之处。因为人心天生有善有恶,不可能全善,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分,要我们时时用功,上达至大道。早在两千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实性第三十六》中就指出孟子这种提法会造成名实不副,他形象地指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这段话大意是说,孔子说:“名称不正,称说起来就不通顺。”如今有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善良,不是近乎不行教化而如同原来的自然状态一样!这种看法又和管理政事的方法不一致。况且名称是本性的实质,实质是本性的基础。基础在没接受教化时,为什么突然能够变成善?善如同米一样,本性如同禾苗一般。禾苗虽然能生出米,但禾苗不可以叫做米。本性虽然可以培养出善,但本性不可以叫做善。米和善,是人类继承天命形成的,不是上天自己完成的,上天的作为有其边界。在作为之内停止的叫做上天的本性,在上天作为之外的是天子教化的结果。天子的教化是在本性之外,而本性不得不顺随教化。所以说本性有善的基础,却没有达到善。哪敢讲和先圣观点不同的话,实质就是如此。上天的作为,只限于蚕茧、桑麻和禾苗。用桑麻织成布帛,用蚕茧抽成丝,用禾苗生成米,将本性变成善,这些全是圣人继承上天之命而进一步教化而成的,不是人的本性。

关于作此图的目的,作者指出:“阅《大学图》,自知正心矣,然难收易放者心也,故再辑《心图》。”正心为修身之根本,心又如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此图值得修行人仔细参究。

本图辑自丁韪良《汉学菁华》(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67页。为了现代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对其重新绘制,并作以解读。

解读:

本图大致分以下几个层次:

一、中间为一“心”字,上面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与道心乃舜帝与大盗跖所以不同之处。“心”字下,指出心体本虚,人得虚灵清静的心则上达,所以说:“虚其上所以引其上达。”左右则防其旁用,即“卫其旁所以戒其旁用”,“旁用谓自人心外,若攻乎异端之类。”这里的攻是“专心致力于”之意。“心之底丽处”,“底丽”是依附的意思,就是“底其下所以防其下达”。

二、左右两边为人心、道心分途所在。左为养成道心,为君子上达之路,终成太和元气,作者解释说:“此为上达,日进于高明,极其至为圣为贤,吉星佑之,福禄随之。”右为放逸人心,为下达之路,终成五行历(“历”通戾——笔者注)气,作者解释说:“此为下达,日流于汙(“汙”同污——笔者注),下极其至为禽为兽,恶星灾之,刑祸随之。”

三、养成道心包括“存天理”、“遏人欲”两个要目。这里的“遏”字用得好,比宋明理学家常用的“灭”字好得多。“存天理”又包括“修德”与“强恕”两个要目,“强恕”是勉力于恕道的意思。“遏人欲”又包括“寡欲”和“慎独”两个要目。“修德”要作到:1. 视听言动之悉恰。 2.喜怒哀乐之中节。“强恕”要作到:1. 克伐怨欲之不行。 2. 是非好恶之至公。“寡欲”要作到:1. 意必固我之不立。(“意必固我”指《论语•子罕篇第九》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酒色财气之循理。“慎独”要作到: 1.身心性命之无慙(“慙”同惭——笔者注)。2.戒慎恐惧之时凛。

四、放逸人心包括“徇私意”和“放良心”两个要目。“徇私意”包括“贪淫”与“怠惰”两个要目,“放良心”包括“纵肆”与“伪奸”两个要目。“贪淫”是指:1.见利忘义强取强求。2.纵欲无耻渎伦乱纪。“怠惰”是指饱食终日虚度光阴,学业不精为善不力。“纵肆”是指酗酒猖狂任情使气,敢作敢为妄为孽天。“伪奸”是指:1. 邪媚阴险残贼□奕。(“□奕”当为烦忧之意) 2. 心毒貌慈言行无实。

五、右侧说明文字:阅《大学图》,自知正心矣,然难收易放者心也,故再辑《心图》。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无名氏操存图第五

题解:

操存,即执持心志,不使放逸之意。《孟子•告子上》引孔子言心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朱熹说:“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朱子全书》卷三)

无名氏《心图》右边有“道心莫切于五德,另见《操存图》”一语。《操存图》将道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五常”。该图将五常细分成诸德目,再将如何实践这些德目加以具体说明——这些是克念作圣的日常着力点。

本图辑自丁韪良《汉学菁华》(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71页。为了现代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对其重新绘制,并附上原图,作以解读。

解读:

本图分仁、义、礼、智、信五大部分

一、“仁”分为公、恕、孝、慈、宽、厚六个德目。“公”要求我们:老老幼幼举斯加彼, 物我不分立达一视;“恕” 要求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念旧恶随才器使;“孝” 要求我们:承颜养志慎终追远,贻父母以令名,善继志述事(“善继志述事”就是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善于传述父辈的事迹);“慈”要求我们:少者怀之不独子共子,矜孤恤寡随力济物;“宽”要求我们:量大能容犯而不校,平易近人不为岸异(“岸异”意为独特不凡);“厚”要求我们:有德必报有怨不仇,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二、“义”分为正、直、弟、勇、介、耻六个德目。“正”要求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顺理而行不阿比,安分守命不苟求;“直”要求我们:志气不屈不挠,辞色不诙不佞,事长上以忠;“弟”要求我们:敬兄友弟,尊老尚年;“勇”要求我们:见善必为知过必改,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介”要求我们:确然有守不为俗移,见得思义自甘淡泊。“耻”要求我们:男尚廉节女重贞洁,充羞恶之心惟恐陷溺。

三、“礼”分为敬、谨、谦、让四个德目。“敬”要求我们: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主一无适庄严不佻,小心翼翼临事而惧;“谨”要求我们:收敛退藏隐恶扬善,言不轻发事不轻举,夫唱妇随闺门整肃;“谦”要求我们:有若无实若虚,不自倚才能,不持其贵显;“让”要求我们:推多取少,虑以下人。

四、“智”分为知人、知言,穷理,知命,视明、听聪五个德目。“知人、知言”要求我们:亲贤远佞先觉人诈,不因谎语轻信恶人,不因浮言错恨好人;“穷理”要求我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穷天地古今之理,辨人物邪正之分;“知命”要求我们:修德保身尽其在我,吉凶祸福听其自然;“视明、听聪”要求我们:视远为明听德惟聪,不读非僻之书,不受浸润之谮。

五、“信”分为不二、真、诚、不欺四个德目。“不二”要求我们:出言任事内外如一,笃学力行始终不渝;“真”要求我们:屋漏之言可对大廷,居常之事可质帝天;“诚”要求我们:一叚(“叚”同段——笔者注)笃挚念头,与人交而有始终,为人谋而忠。“不欺”要求我们:无愧于心无恶于众,无惭于妻子,无怨于朋友。

六、右侧说明文字:阅《心图》既彰彰于善恶之分途矣,然犹恐心德之难存也,故继之以操存。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无名氏省察图第六


题解:

丁韪良曾将上面的《操存图》称为“美德图”,此图正好与“美德图”相反,是让我们反省自己道德上的瑕疵。无名氏《心图》左边有“人心莫甚于背五德,见省察图”,这里的“背五德”与五常相反,是指:不仁、不义、无礼、无智、不信五个方面。

《论语•学而篇第一》引曾子言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日三省”,是时时刻刻反观自心之意。王骧陆大居士曾强调说:“曾子三省吾身,此三省不可指为三次,若每日三次,亦几一曝十寒矣。此三乃一日三时,初时、中时、后时也。即言无日无时不如是,日如是,月如是,久之自熟,去三月不违仁不远矣。”(《王骧陆居士全集》[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第433~434页。)古人用功如此,值得我们学习!

本图辑自丁韪良《汉学菁华》(沈弘等译,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74页。为了现代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对其重新绘制,并附上原图,作以解读。

解读:

与《操存图》相对,《省察图》分不仁、不义、无礼、无智、不信五大部分。

一、“不仁”分为忍、忌、刻、私、险、褊六个方面。“忍”是指:不孝不弟无形于妻子,害物伤人幸灾乐祸;“忌”是指:妒人富贵阻人成功,嫉人才美掩人善行;“刻”是指:任情乖戾挟势恣横,忘恩负德得新忘旧,喜闻人过好言人短;“私”是指:分立物我,求利于己;“险”是指:设机械心陷人不义,危人自安中人凶祸;“褊”是指:气宇狭隘,不耐激触。

二、“不义”分为欲、佞、吝、懦、怨、悖六个方面。“欲”是指:不务自修动辄有求,纵耳目之好贪名逐利;“佞”是指:胁肩谄笑(“胁肩谄笑”是指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令言令色,容悦事君窃取权柄;“吝”是指:不济人急当与不与,隐己之有自甘猥贱;“懦”是指:颓惰萎靡随俗浮沉,同流合污屈于威势;“怨”是指:不安义命不务反躬,一切怨天尤人;“悖”是指:不求中正好恶任己,不顾是非殉情当物。

三、“无礼”分为骄、妄、粗、侈四个方面。“骄”是指:挟富贵以自恣,恃才智以凌人;“妄”是指:出言不逊欺灭老成,做事乖张不顾清议;“粗”是指:处事接物不委屈周详,气质亢厉礼貌苟简。“侈”是指:万事过度用物无节,存欲上人之心。

四、“无智”分为陋、固、昏、轻、浅五个方面。“陋”是指:习于庸俗安于卑近(“卑近”是低贱的意思),不博览以长见闻;“固”是指:拘方泥曲,执滞不通;“昏”是指:是非不审善恶不分,讳闻过,喜谀佞,远贤人,溺酒色;“轻”是指:事不详审而妄为,言不详审而妄发;“浅”是指:好穿凿弄私智,以小小谤誉为荣辱,以小小顺逆为恩怨。

五、“不信”分为浮、矫、欺、谲四个方面。“浮”是指:不敦笃,好虚誉,泛交,毫无诚心,每事掩饰盖藏;“矫”是指:心迹不相副,沽激(“沽激”意为伪装真情骗取名誉)以求名;“欺”是指:饰言伪言大言食言,行事多不著实;“谲”是指:多机关,挟术数,务诡随(“诡随”意为欺诈虚伪),易反复。

六、两侧说明文字:阅《存操图》,则心德可常存矣。然犹恐非几之易贡也。故复继以省察;右各图总劝学人时时收放心,遏人欲,循天理,自然入道。古为圣贤莫不由此。而有志上达者,慎勿忽之。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程氏心图第七

题解:

道心与人心之辨涉及中国文化的最精髓部分。一般认为道心与人心的提出源自后世伪作的《古文尚书•大禹谟》(原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我们一定要清楚,道心与人心之辨本身却非后世伪作,因为《荀子•解蔽篇》就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若拯人心之危,得道心之微,则证大道,得大智慧矣。所以紧接着荀子就形象地写道:“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这段话大意是说,人的心就像盘中的水,端正地放着而不去搅动,那么沉淀的污浊的渣滓就在下面,而清澈的透明的水就在上面,那就能够用来照见胡须眉毛并看清楚皮肤的纹理了。但如果微风在它上面吹过,沉淀的污浊的渣滓就会在下面泛起,清澈的透明的水就会在上面被搅乱,那就不能靠它获得人体的正确映像了。人心也像这样啊。如果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它,用高洁的品德来培养它,外物就不能使它倾斜不正,那就能够准确判定是非、决断嫌疑了。

本图作者为程复心。程复心,字子见,号林隐,元代江西婺源人。早年以道学为志,师朱熹从孙洪范,又与新安学派另一重要人物胡炳文为学友,由此登“朱子之学”堂奥。中年后笃学践行,用力更深,曾授徽州路儒学教授。他的学术以治《四书》为其长,而学本朱熹,终生致力于阐释朱熹《四书》为旨。以30年之功,著《四书章图》,发扬朱熹之微言,间以自己的心得体会,阐扬朱熹学说的未尽之处。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07~212页。

心学图说

林隐程氏复心曰:“赤子心是人欲未汩之良心,人心即觉于欲者。大人心是义理具足之本心,道心即觉于义理者,此非有两样心,实以生于形气则皆不能无人心。原于性命,则所以为道心,自精一择执以下,无非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之工夫也。慎独以下,是遏人欲处工夫,必至于不动心,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见其道明德立矣。戒惧以下,是存天理处工夫,必至于从心,则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可以见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要之,用工之要,俱不离乎一敬。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也。学者熟究于主一无适之说,整齐严肃之说,与夫其心收敛常惺惺之说,则其为工夫也。尽而优入于圣域,亦不难矣。

右林隐程氏掇取圣贤论心学名言,为是图。分类对置,多而不厌,以见圣学之法,亦非一端,皆不可不用功力云尔。其从上排下,只以浅深生熟之大概言之,有如此者,非谓其工程节次,如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有先后也。

或疑既云以大概叙之,“求放心”是用工初头事,不当在于“心在”之后。

臣窃以为,求放心,浅言之则固为第一下手著脚处,就其深而极言之,瞬息之顷,一念少差亦是放,颜子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只不能无违于斯涉于放。惟是颜子才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不复萌作,亦为求放心之类也。故程图之叙如此。

程氏,字子见,新安人,隐居不仕,行义甚备,白首穷经深有所得,着《四书章图》三卷,元仁宗朝,以荐召至将用之,子见不愿,即以为乡郡博士,致仕而归,其为人如此,岂无所见而妄作耶?

译文:

程复心说:“婴儿的稚心,是指未受到人欲扰乱蒙蔽的良心,而人心是指已经和各种物欲相联系之心。大人之心,是指符合义理,德行高尚之心。道心是指反映天理的善良之心,这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两种心,人原本是由形气与理结合而生成的,那么谁都不能没有人心,但形气之中又以理作为天命本性的源泉,造就成为道心。(图中)自精粹纯一地执守中正之道的道心以下,无非都是用来遏止人欲,保存天理的工夫。自‘慎独’以下,是在遏止人欲处下功夫,并一定要达到内心不被外物所牵,做到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操,以达到道明、德立的境界。自‘戒惧’以下,是如何在保存天理方面下功夫,并一定要达到随心所欲也不会违背天理的境界。如此则本心就是体,欲望就是用,体就是道,用就是义,语言就是法则,行为就是尺度,可以表现出不用思虑就会有所获得,不用鼓励就可以达到天理的要求。简要地说来,用功的关键,全在于不能背离专一与主敬功夫。心是一身的主宰,而敬又是一心的主宰。学者要娴熟地掌握弄懂主敬专一,心不外适的思想和庄重严肃没有邪避之心的方法,经常收敛本心,保持清醒机警的头脑,这些都是求学问的功夫。能身体力行地穷尽这些道理,进入圣人的境界就不困难了。”

上面是程复心摘取圣贤们讨论心学的名言而画出的图。他分成类别,加以处理,虽多却不觉得厌烦,这说明圣学的传心养性方法,也不是只有一个端绪,大家都应该去用功研究和寻找啊!图中自上而下,只是从浅到深、从生到熟而已。大概地说,像这样的话,并不是说它的硬性程次目录,如同“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些有先后次序的事一样。

有人疑问,既然是以大概来说的,那么收敛“放心”是用功的开始,就不应当放在“心在”之后。

臣私下认为,收敛“放心”,从浅显地角度来讲,固然应是用功的开始;从深入地终极角度来讲,在瞬息变化之间,在心头一念稍有差错之际也是放逸。颜回犹不可能在三月之后保证不背离仁,只是讲在这里也不要背离,更不能涉及到放掉自心的问题。也只有颜回才是刚刚有所差失,便能立刻认识,刚刚认识到它,便不会重复萌发,其实这也是收敛“放心”一类。所以程复心的图是如此画的。

程复心,字子见,新安人。过着隐居的生活,从未任过官职,行为非常讲究气节,深入研究学问,直至年老白头时。他所得非常深刻,著有《四书章图》三卷。元朝仁宗时期,由荐举而被召入朝,正考虑任用他做官,但是程复心不愿意,最后他作为乡郡博士回到家中。他是这般地为人,难道他所提出的见解,会是乱说的吗?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敬斋箴图第八

题解:

内静外敬是礼仪的基本规范。外敬是内静的外在体现,内静是外敬的内在基础。

《敬斋箴》的作者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他是据张栻的《主一箴》而作,用以阐发自己的持敬理论。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本图的作者是王柏。王柏(1197~1274年),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从何基学习,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丽泽书院讲席。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明正统年间六世孙王迪裒为其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13~219页。

敬斋箴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不东以西,不南以北,当事而存,靡他其适。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心惟一,万变是监。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弗违,表里交正。须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以熟,不冰以寒。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旣沦,九法亦斁。于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灵台。

朱子曰:“周旋中规,其回转处欲其圆,如中规也。折旋中矩,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蚁封,蚁垤也。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守口如甁,不妄出也,防意如城,闲邪之入也。又云,敬须主一,初来有个事,又添一个,便是来贰,他成两个,元有一个,又添两个,便是参,他成三个。须臾之间以时言,毫厘之差以事言。”

临川吴氏曰:“箴凡十章,章四句。一言静无违,二言动无违,三言表之正,四言里之正,五言心之正而达于事,六言事之主一而本于心,七总前六章,八言心不能无适之病,九言事不能主一之病,十总结一篇。”

西山眞氏曰:“敬之为义,至是无复余蕴,有志于圣学者,宜熟复之。”

右箴题下,朱子自叙曰:“读张敬夫《主一箴》,掇其遗意作《敬斋箴》,书斋壁以自警云。”又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臣窃谓“地头”之说,于做工好有据依,而金华王鲁斋柏排列地头作此图,明白整齐,皆有下落。又如此,常宜体玩警省于日用之际、心目之间而有得焉,则敬为圣学之始终,岂不信哉。

译文:

穿戴衣帽要端正,仰看平视要保持尊严,居住时要心中安静而专一,作人做事,无愧于遥遥相对的上天。行走的姿态一定要庄重踏实,举止仪表一定要恭敬,弹琴、唱歌、舞蹈时,要选择地方,在乘马往返于像蚁穴那样曲折的小路中,也要能保持其奔驰之势。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一样,承担的事严肃认真,好像去参加大祭时的典礼,经常谨慎小心的作事,不敢有一点疏忽。像堵塞住瓶口一样地不要随便说话,像筑起城墙一样地严防邪念的随时侵入心中,恭敬虔诚地对待一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轻视。要表里如一,不能以西而向东,不能以北而向南,按事物的本来实际办事,而不要被外物的引诱以放失本心。要保持专一的心境,不能因没有二而说成二,没有三而说成三,惟有心境的专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万变。像这个样子去学习和作事,就叫做“持敬”。无论动与静都不违背上述原则,就会表与里都相互一致而正确无误。假如你有短时间的背离,也会产生出千万种私心杂念,那就如同没有接触火而感到熟,没有碰到冰而感到寒冷一样躁怒忧惧。一旦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也会造成天地那样远的差别,三种主要的道德纲常既然已经被淹没,那么九种主要的治国大法也就被败坏。对于我们这些人,要时刻记住这些,加以勤勉警戒,并以此常常来告诫自己的心灵。

朱熹对《敬斋箴》作补充说:“在周旋回转时一定要像规所画的圆形一样,有一定的风度。在折旋横转时,应成方形。要像矩所画的方形一样。总之人们的进退容止,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蚁封,即蚁穴外面隆起的小土堆。古语讲,乘马在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之间行走。是说蚁穴外的小土堆之间虽然通道狭窄而曲折,但仍然能够在其中乘马,可以不失掉奔驰的风度,这自然是很难的事情。守口如瓶,是指说话时,不要随意地乱说。防意如城,是讲决不能让邪恶的意念随时侵入心中。又说,敬必须是始终专一,开始有一件事,又添上一件事,这就成了两件事。原初有一件事,又添上两件事,这就成了三件事。须臾之间,是指时间而言;毫厘之间是指事物的大小而言。”

临川吴氏说:“此箴共十条法规,每条有四句。一是讲在日常的生活起居时,不要背离主静的原则;二是讲动时不要有所背离本心;三是讲外表要端正;四是讲内在要端正;五是讲本心要正直,才能通达各种事情;六是讲做事时,在心中要始终保持专一;七是总结前六条的法则;八是讲心不能没有被外物引诱的毛病;九是讲做事也会有不能始终如一的不足之时;十是全篇的总结。”

真德秀说:“敬的含义,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没有什么话再多讲了。有愿成就圣学大道的人,应当娴熟地不断照此去做。”

上面《敬斋箴》的题下面,朱烹曾自己写了序文,说:“读张拭关于主一的告诫,择取他的遗意而作此《敬斋箴》,并写在墙上,用以自我警戒。”又说:“这些是敬的条目,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发挥。”臣李滉私下认为,朱熹的许多方面论说,使做起事来的具体行为有所依据,而金华的王柏便依据朱熹上述排列而作出此图,使全文的思想清淅明白,字句整齐,而且都有所着落。这样更适宜于进行体察玩味,以及自警反省,这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或是在内心里,都会有所收获。所以“敬”的功夫,贯穿圣人学问的开始和终结,难道不是这样吗!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夙兴夜寐箴图第九

题解:

“夙兴夜寐”是起早睡晚之意,言勤劳。这是要我们时时刻刻照顾本心,不忘作功夫。所以文章特别强调慎独。需要说明的是,郑玄以后学人多将“慎独”理解为“独处时谨慎不苟”,这一理解多偏颇之处。因为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五行》,我们知道,“独”要求我们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是极高的修行境界。上面说:“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庄子•大宗师》也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如果将慎独这种心地上的功夫世俗化,显然不利于学人的进步。

《夙兴夜寐箴》,一名《朝夕箴》,作者是宋人陈柏。陈柏,字茂卿,生平无所考。记其最详者为明代学者宋濂,在《题朝夕箴后》(载《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2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宋濂写道:“右《朝夕箴》,一名《夙兴夜寐箴》,凡二百八字,南塘先生陈公之所撰也。先生讳柏,字茂卿,台之仙居人。与同邑谦斋吴梅卿清之,直轩吴谅直翁父子游,而深于道德性命之学。盖自谦斋从考亭门人传其遗绪,而微辞奥旨尧生得之为多。当时有慥堂郑雄飞景温,辈行虽稍后,而事先生为甚谨。人以其学行之同通,以四君子称之。今观先生之著此箴,本末明备体用兼该,非真切用功者当不能为是言。乡先生鲁箴王柏会之读而善焉,以教上蔡书院诸生,使人录一本置于坐右。则其所以尊尚者为何如哉!呜呼,前修日远,后生小子不知正学之趋,惟文辞是攻,是溺志亦陋矣。濂故表而出之,并系先生师友之盛于其后,以励同志者云。”

另外《宋诗纪事》卷七十七收陈柏诗一首,亦别有风味。诗云:“携书入空山,几若与世绝。俯仰一室间,颇见古人别。良朋令人思,思君意弥切。食芹差自甘,那得共君啜。”

《夙兴夜寐箴图》的作者是李滉;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21~225页。

夙兴夜寐箴

鸡鸣而寤,思虑渐驰,盍于其间,澹以整之。或省旧愆,或紬新得,次第条理,了然黙识。本既立矣,昧爽乃兴,盥栉衣冠,端坐敛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严肃整齐,虚明静一。乃启方册,对越圣贤,夫子在坐,颜曾后先。圣师所言,亲切敬听,弟子问辨,反复参订。事至斯应,则验于为,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应既已,我则如故,方寸湛然,疑神息虑。动静循环,惟心是监,静存动察,勿贰勿参。读书之余,间以游咏,发舒精神,休养情性。日暮人倦,昏气易乘,斋庄整齐,振拔静明。夜久斯寝,齐手敛足,不作思惟,心神归宿。养以夜气,贞则复元,念兹在兹,日夕乾乾。

右箴,南塘陈茂卿柏所作,以自警者。金华王鲁斋尝主敎台州上蔡书院,以是箴为敎,使学者人人诵习服行,臣今谨仿鲁斋《敬斋箴图》作此图,以与彼图相对,盖《敬斋箴》有许多用工地头,故随其地头而排列为专图。此箴有许多用工时分故,随其时分而排列为图。

夫道之流行于日用之间,无所适而不在,故无一席无理之地,何地而可辍工夫,无顷刻之或停,故无一息之时,何时而不用工夫?故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又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愼其独也。”此一静一动,随处随时,存养省察,交致其功之法也。果能如是,则不遗地头而无毫厘之差,不失时分而无须臾之间,二者并进,作圣之要,其在斯乎。

译文:

早上鸡叫时就醒来,使自己的思虑逐渐地恢复和放开,应在这个时候,恬静安定地整理自己的内心。或者反省检讨往日的过失,或者理出新的心得,以排列出条理次序,非常清楚地默记住它。这种根本既已确立,便应乘天未全明之时立刻起床。穿衣服洗脸漱口,然后正坐敛形,以活动身体。使自己的心境,如刚刚升起的太阳一样的纯洁明亮,庄严整齐,不为成见占有而能安静专一,精神集中。于是便开始阅读典籍,面对着圣贤的教诲,好像孔子便坐在面前,颜渊和曾参他们站在一后、一先一样。圣人所讲的话,倍感亲切并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弟子们的询问与辩论,要反复再三地检验订正。事情出现了,则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应对,更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之中去实践和检验,应知道天命的威严,要常常看到这一点。事情的应对即然已经告一段落,而我则仍然如故,这样便应集中心的思虑能力,聚精会神地深入思考问题。动与静循环不止,只有心能主宰把握。静时要善于保存本心而不为外物引诱,动时心要能体察万物而不妄乱发作,特别要能专心致意地思考问题,切忌三心二意。读书之外的休息时间,可以去参加唱歌和游泳活动,用以抒发自己的精神和陶冶自己的性情。日落黄昏的时候.人已开始疲倦,昏乱之气容易乘虚而人,这就更应该整洁自己的身心,振奋自己的精神。夜深之后,就应该及时入睡,收敛手脚,不再思考问题,使心神有所归宿,保养清明纯净的心中之气,使由夜晚而回复到天明,时刻记住这些,日日夜夜,自强不息。

上面的警戒之语,是南塘的陈茂卿所作,用来自我警戒的。金华的王鲁斋曾经在台州的上蔡书院主持教学工作,专门用陈茂卿的这些警语来教诲学生,使学生每个人都诵读,并依照去做。臣李滉现在模仿王鲁斋《敬斋箴图》画出上图,以许多方面需要用功去做,所以他随着各个方面排列成图。而《夙兴夜寐箴》中的要求,有许多是按时间去做的,所以我便随着时间的顺序画出此图。

圣人的学问并不脱离实际,流行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不到达的地方,也没有哪里不存在。所以,圣学的道理,没有那个地方不需要学习和不能学习,也没有顷刻之间可以停止学习和不需要用功夫的。所以子思说;“道是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是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就是要在人所末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人所未听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恐惧。”又讲:“最隐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暴露的;微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明显的。所以君子即使在他独自居住的时候,也要谨慎地照顾本心。”这就是在一静一动之中,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保持警惕,常常审察自己的身心,使它处于清静、纯正善良的状态之中。这种“存养”“审察”交互使用的功夫,就是一个人立功、立德的方法。果真能够如此的话,那么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方面,不会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也不会失去一点时间,不会有片刻的间断。两者齐头并进,这就是成为圣贤的要领。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小学图第十

题解:

《小学》是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的小学教材。朱熹在《小学序》中提到了编辑是书的目的:“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穉”同稚——笔者注)。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扞格:抵触,格格不入——笔者注)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此题辞放在《小学序》的后面,正文的前面。

《小学图》的作者是李滉,其内容是按《小学》目录为基础编排;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75~180页。

小学题辞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彝,有顺无疆。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余。世远人亡,经残敎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挐,异言喧豗。幸兹秉彝,极天罔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圣之谟。

或问,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

朱子曰:“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不可哉?”

曰:“若其年之既长而不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