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中华文化之根本
陈荣富
编者按: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已渐渐步入经济大国的行列,而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强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而宗教又是我国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时代发展若再将宗教视为迷信落后则有悖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宗旨。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陈荣富为此撰写了题为《对宗教的正确认识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的论文。
儒、道、释三教融合,铸成了中华文化之根本 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分析中国宗教精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能忽视儒、道、释的文化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儒家学说经汉代董仲舒和宋代理学的两次改造后成为一种“宗法性宗教”,如果我们按照现在学术界对宗教比较广义的理解,这个见解是可以成立的。可以将儒教视为历史上一种独特的中国民族宗教,它是华夏文化之魂。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用鲁迅的一句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来表述。 佛教是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顺应、同化与融合,达到了在华本土化的目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儒、道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儒、道、释三教融合的格局,铸成了中华文化之根本。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丰厚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中国文化之“本”加以反思,要有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自觉”和“自明”。毛泽东曾说:“不研究宗教,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化史、世界史。”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宗教,也就写不好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忽视或放弃中国文化之“本”的文化建设,在学习外国文化时就不可能使之中国化而“水土不服”或“消化不良”;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就可能分不清精华与糟粕,甚至颠倒精华与糟粕,或者在文化建设中只搞些表层次的、“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精神精髓的发掘和弘扬。或者只重视文化的“硬功能”,即文化的“物化”形态和商品形态,而忽视文化的“软功能”,即文化的“化人”、“化天下”功能。文化建设无疑必须重视文化的“硬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更要重视文化的“软功能”,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否则就会出现佛教圣地纷纷上市的闹剧,就会一再上演打着文化建设的旗号破坏文化的令人痛心疾首的丑剧。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建设,文化的“软功能”体现在文化能够渗透到社会个体的细胞和血液中,内化为个体的精神素质和存在方式,进而形成群体(民族、国家、社会团体等)的集体无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共同的文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追求,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文明形象等等都是文化精心塑造出来的,这种文化价值的内化和升华常常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滴水穿石、陶冶熏成、久久为功的过程,不是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打一场文化建设的人民战争的政绩工程所能做到的。这就凸显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坚持中华文化的自主发展 对宗教,特别是中国宗教的文化自觉是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较量的迫切需要。国家和民族的差别不在于人种,也不在于自然环境,而主要在于特定环境和历史中形成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体现在该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当中,内化在民族成员的细胞和血液之中。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否则就没有独立性。如若一个民族的文化被解构、被消解了,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文化的冲突和较量。在这种冲突和较量中,宗教作为文化之最深层的底蕴,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神圣纽带,必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正是在这种态势下,世界宗教出现了多元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觉醒和复兴,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矛盾使人民仍然需要宗教作为精神慰藉的表现,又是许多国家和民族唤醒民族自我意识、彰显民族个性、用以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并且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许多学者认为: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所谓宗教,不过是民族思维、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历史经验框架与民族的自我表现方式而已,一句话,是一个民族存在的一种神话象征。我们不赞成某些西方学者片面扩大宗教的作用,甚至把宗教和民族文化等同起来,但我们肯定宗教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民族往往是以宗教为中介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民族感情往往就是一种宗教感情。正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产生民族认同情结,成为把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犹太人在历史上曾经遭受3次大流亡,他们失去家园、流散在世界各地。但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不忘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忘按犹太教的礼仪过宗教生活,并牢记犹太教的三大理念,即“上帝选民观”、“应许之地观”和“契约观”。犹太教是集宗教观和民族观为一体的宗教,神圣的宗教情感与民族的历史荣誉感(上帝的选民)、使命感(收回“应许之地”)融为一体。所以,正是犹太教这一精神纽带,才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连接为一个整体,使犹太民族没有在近千年的流散中消失。 千百年来,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圣精神纽带,是形成于远古时代的龙图腾崇拜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对华夏始祖三皇五帝的崇拜,这是中国特色的宗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是远古时代中华大地各部落逐步融合成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龙图腾通过心理和生理积淀,已经内化为中华儿女的细胞和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民族魂”和“国家魂”,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文化惯性,一种内在的文化心理机制,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得以连续不断的精神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中最稳定的、居于最深层的观念模式。前几年,曾有一留洋博士提出:龙外貌凶猛,易使西方人不喜欢,建议另行设计一种中华民族的标志。该博士之无知与幼稚令人惊讶,这是我国教育的耻辱。把海峡两岸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除了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还有对妈祖的民间信仰,其凝聚力是任何政治宣传不能代替的。 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凝重深厚,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也在历史中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文化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人类的。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没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就没有独立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靠的是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内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丰富世界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其价值,就越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共有。 所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侵略”,如果不彻底肃清改革开放以前对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左”的看法,又让市场经济大潮肆意腐蚀,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市场化,那就是在消解和解构民族文化,那将是国家民族之悲哀。我们必须把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有力地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与冲击,有效保障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既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主动参与和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又坚定自觉地在世界文化冲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选择能力,珍视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坚持中华文化的自主发展。
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