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

2019-3-25 17: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0| 评论: 0|原作者: 步非烟

摘要: 万历年间,明廷援朝抗侨将士立下赫赫战功。战后许多将士落籍朝鲜,亦有许多将士的子孙东渡定居。明朝将士落籍及援朝将士子孙东渡使朝鲜的姓氏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韩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姓氏4个,本贯14个。这些华 ...
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

王秋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年 6月 第 14卷 第 2期

人类的迁徙移流会导致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姓氏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在中国移民史上,大陆人口向朝鲜半岛移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中国大陆人口向朝鲜半岛移流出于多种原因,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率兵侵略朝鲜,明出兵援朝抗倭,战后,部分东援将士落籍朝鲜半岛及援朝将士的子孙后来东渡半岛,即构成了明朝人口的一次移流。

 

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壬辰倭乱。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战果累累。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援朝将士的子孙也有陆续东渡朝鲜者。

 

一、东援将士落籍朝鲜

 

明朝东援朝鲜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抗倭援朝的胜利凯歌,与朝鲜人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意。抗倭胜利后,朝鲜为表彰在战斗中立功的明朝将士,感怀其恩德,不仅为他们记功建祠,国王还亲自挽留东援将士落籍朝鲜,并赐地封官。另外,战后归国时,亦有一些明朝将士因病或已娶妻生子等原因而留居。下为落籍朝鲜将士中的几大姓氏。

 

颖阳千氏。万历二十年(1592),千万里作为明朝将领携二子千祥、千禧赴朝,任领粮使兼总督将,主管运送军粮等后勤保障。由于千万里出色地完成任务,使明军在平壤、郭山、东莱等战役中大胜日寇。5年后,在丁酉战役中,他率军在蔚山、樱山等地三战三捷,又立战功。因战功卓著,战后在朝鲜宣祖的一再挽留下定居半岛。千万里被录为一等功臣,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千氏及子孙落籍朝鲜半岛后,定居花山(今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以中国的世居地颖阳(河南登封颖阳)为本贯,(作者注:本贯即乡籍,又称本籍、籍贯、贯乡等。贯即古代穿钱的绳索,比喻同姓亲族如古币一样相互连贯本贯有的以始祖、中始祖的出生地、食邑地、居地命名,有的以被封君的名称命名,亦有皇帝对有功者、外来者赏地赐贯的。同一姓氏可能有百余个本贯、几十个本贯、十几个本贯,也有单一本贯的。通过本贯可以考证某一姓氏或某一姓氏中的某个本贯姓氏的源流及播迁发展情况。) 奉千万里的先祖千岩为始祖,千万里为中始祖。千氏子孙在朝鲜发展很快,成为名门望族。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千氏已有23184户、97412人、97个本贯,在274个姓氏中排序第53位,成为较大姓氏。

浙江片氏。壬辰倭乱,片竭颂奉命以游击将军之职东援,在收复平壤的战役中立功,次年归国。丁酉再乱,片褐颂又以中军都督之职再度东援,在樱山等战役中又立大功,朝鲜宣祖王亲致书信慰问,战争胜利后定居朝鲜庆州(今庆尚北道属市)金鳌山。万历二十九年(1601),片褐颂的三个儿子片丰世、片丰源、片山甫自浙江赴朝探亲,但片褐颂已故。三子为父守墓三年,后留居朝鲜,并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奉片褐颂为东渡始祖。浙江片氏定居朝鲜后子孙繁盛,遍居各地,分立出许多支派。片氏子孙很多人在朝鲜位居高官,片致东为吏曹判书,片基硕为五卫都总府都总管,片思默、片云福、片顺大三人皆为同知中枢府事,片永基为京钱道观察使,片丰敏为户曹参议,片万宗为承政院左承使,片永锡为金知中枢府事,片云俊和片炳俊均为敦宁府都正。还有著名学者片铸寿、片万寿。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国情调查时,片氏已有169户、1326人。

 

苏州贾氏。据《韩国人的族谱》考证,贾氏本为中国姓氏,中国苏州贾维钥明神宗时任枢密院使、兵部尚书、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壬辰倭乱,贾维钥以苏(蓟)辽按察使赴朝抗倭,在安州战役中立功。丁酉再乱,又携儿子贾祥(游击将军)、孙子贾深(兵部从事官)赴朝参战,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定居。后孙以贾维钥为始祖,并以贾氏在中国的世居地苏州为本贯。丁酉再乱时,贾氏祖孙三代在南原击败倭寇,但贾维钥和贾祥不幸战死沙场。贾深将祖父和父亲的遗体葬在庆尚南道蔚山西生镇都督洞。战后,贾深定居蔚山,并与安东权氏通婚。苏州贾氏定居朝鲜半岛后,子孙繁衍,家族壮大,至第九代,贾氏家族已发展成29个支派。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贾氏已有7617人。

 

 

全州秋氏。高丽仁宗(1123-1146)时,任南宋门下侍中的秋磕,以文臣出使高丽未归,定居咸兴(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秋磕10世孙秋水镜,在明朝时回国,任武康刺史。朝鲜壬辰倭乱,他带领长子秋芦、次子秋荻,作为明援军赴朝参战,在郭山、东莱战役中屡立战功。但因连续作战,劳累过度,病逝于全州(今属全罗北道)。中朝双方将秋磕就地妥善安葬,并追封其为完山君。其子定居全州,以全州为本贯。秋氏子孙落籍朝鲜后,不仅后代繁盛,而且多人在朝为官。秋水镜和秋芦因在壬辰战争中多次立大功,宣祖王特命为祥检和舍人,后孙中秋瑞郁官至汉城府左尹,秋大项为承旨,秋仁道为通训大夫,秋大全为左承旨,秋顺灿为嘉善大夫,秋大为为户曹参判,秋湖为兵曹参判,秋海奉为同知中枢府事,秋元启为承政院都承旨等等。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秋氏已有21416人。

 

浙江刘氏。浙江刘綎,壬辰倭乱以提督之职参战。丁酉再乱时,又携子千寿、亿寿参战。战后千寿回国,亿寿滞留定居。另据《大明遗民史》收录的《浙江刘氏先系渊源》记载,浙江刘氏始祖刘綎,中国浙江人,壬辰倭乱,于癸巳年(1593)二月统领川贵汉土官兵及南兵五千驰援朝鲜,当年晋升副总兵,在朝鲜抗倭战斗中战功卓著。甲午年(1594)九月回国,戊戌年(1598)二月,刘綎再次率兵东援朝鲜,并携长子刘千寿、次子刘亿寿同征。此次抗倭,刘綎为西路提督,又立战功。己亥年(1599)凯旋时,千寿随父回国,亿寿滞留朝鲜,定居娥林(居昌古城)赤霞王岩(现属庆尚南道),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奉刘綎为始祖。《大明遗民史•浙江刘氏文献》卷1记载,刘亿寿以下传十二代。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浙江刘氏有71人。

 

浙江施氏。丁酉再乱时,施文用以游击中军之职东援朝鲜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但当明朝援军凯旋时,施文用正患疾病,滞留未归。后定居庆尚北道星州,并与张氏结婚,生二子,即施永建和施永达。施文用原为中国浙江人氏,故以浙江为本贯。施文用定居朝鲜后,任金知中枢府事。他的6世孙施有鼎为训练院主簿,施有荣为宣传官,7世孙施汉冀为训练院正,8世孙施致墩为文人,9世孙施挺锡为成均馆生员等。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施氏已有916人。

 

浙江徐氏。丁酉再乱时,浙江人徐海龙的曾孙徐鹤时为都总管,受朝廷之命东援朝鲜抗倭,在朝鲜立有战功,战后未归,定居星州大同坊,以中国故里浙江为本贯,奉徐海龙为始祖。朝鲜朝廷任命徐鹤之子徐歇世为承仕郎,孙徐宗吉为通政大夫,徐嘉行为训练副将。

 

杜陵杜氏(乔林系)。壬辰倭乱时,任明朝尚书左仆射的杜师忠随提督李如松东援朝鲜,初为水陆地划主事,再任裨将仆射门下主簿,在抗倭战斗中立下战功。战后杜师忠未归,定居大邱,以杜师忠之父杜乔林为始祖,定中国故乡杜陵为本贯。杜氏在朝鲜半岛定居后,家族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增多,从最初定居地大邱逐渐向星州、咸州等地播迁,并有许多人在朝为官。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杜陵杜氏乔林系已有4837人。

 

全州扈氏。韩国扈氏渊源于中国。壬辰倭乱时,明朝将军扈俊(浚)作为东征提督李如松的副将援朝抗倭,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战后留居朝鲜未归,定居全州,成为全州扈氏始祖。扈氏定居后子孙延续,有的成为著名学者,如扈有国;有的做官,如扈承权为副护军,扈仲权为大护军,扈荣泽为郡守,扈然尚、扈然弼为通政大夫等等。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全州扈氏有529人。

 

浙江张氏。据《大明遗民史•浙江张氏渊源》考证,张氏是西汉留侯的后孙,东渡始祖张海滨出生于浙江省杭州道乌江县。丁酉再乱时,张海滨以游击将军之职东征抗倭,在忠州、蔚山战役中立下战功,但战争中负伤。战后明援军归国时,张海滨伤病未愈,便定居庆北军威。后朝廷任命张海滨为栗峰察访之职,其子孙奉张海滨为始祖,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张氏子孙定居朝鲜受到重用,张德礼任通德郎,张德安任通政大夫,张天冀任参奉,张宽伯任通政大夫,张敬宰任通政郎。据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国情调查报告,浙江张氏已发展到3120人。

 

广川董氏。《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明洪武年间,董仲舒的第43世孙董承宣作为接慰使东渡朝鲜,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8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携次子董大顺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定居。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3850人。

 

晋阳化氏。《大明遗民史•广东陈氏•明国东渡人目录》认为:“晋阳,化燮,丁酉再乱时,以中军之职参战,战后东留定居晋阳。”《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花云龙后代(花与化同),丁酉再乱时,化燮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战后定居,以晋阳为本贯。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

 

二、援朝将士后裔东渡朝鲜

 

明万历东援朝鲜将士中除有本人落籍朝鲜半岛外,还有一些将士的子孙后代也东渡朝鲜定居,时间主要在明末清初。究其原因,与明末战争、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而东渡者,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政治避难的性质。当然,东渡者选择朝鲜半岛定居,也与他们的前辈曾经在此战斗过、为朝鲜做过牺牲和奉献以及朝鲜朝廷和朝鲜人民对功臣后代的友善、厚待分不开。此外,还有因偶然发生的灾难而留居的情况。以下为援朝将士后裔东渡后的姓氏。

 

陇西李氏。据《明史•李如松传》记载:“万历……二十年,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弟如柏、如梅并率军援剿。”在著名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指挥部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取得战争关键性的胜利。之后,又陆续收复了开城、汉城等地,朝鲜汉江以南,千余里江山失而复得。次年,李如松率大军回国。丁酉再乱,李如松以副总兵之职再次率兵东征,战场上英勇杀敌,又立战功。清顺治五年(1648),李如松之子李天忠、孙李应祖(应仁)和李如海之孙李明祖(成龙)东渡朝鲜,定居巨济岛鹅州,并以陇西为本贯。李氏后孙在朝鲜受到重用,李贵仁为嘉善大使,李桂善为中枢府事,李熙章为长兴府使,李天忠赠兵曹判官。陇西李氏人口不多,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国情调查时,只有328人。

 

上谷麻氏。《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韩国上谷麻氏的东渡始祖是麻贵的曾孙、麻严之子麻舜裳。《明史•麻贵传》记载:“万历……二十五年,日本封事败,直贵备倭总兵官,赴朝鲜。己,加提督,尽统南北诸军”,在朝鲜战场立下大功,于次年五月凯旋。麻贵之孙麻严在祖父东援朝鲜时,也以舍人身份从征,归国后因功累迁总兵官。麻贵曾孙、麻严之子麻舜裳,明天启七年(1627年)任通判户部郎中兼调兵督粮使,在山东登州庙岛海上监督军粮时,突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三天,至朝鲜黄海道丰川时上岸,后落脚全罗南道光州郡,与咸昌县姜德龙女结婚,生子麻逢直。麻舜裳虽从未去过朝鲜,但朝鲜王朝认为其曾祖父麻贵和父亲麻严对朝鲜有恩,因此对其后裔极为优待,不仅封麻贵为忠武侯,追封麻严为政宪大夫行兵曹判书,赐溢号忠贞公,同时将麻严之墓从中国辽宁台安县迁至朝鲜平安北道江界郡鸭绿里,后又将墓葬迁至庆尚南道居昌郡居昌邑,并将李朝王室赐给麻氏后孙的麻贵画像安奉于庆尚南道陕川郡凤山面松林里宣武祠内。自此,麻氏后孙以中国河北上谷为本贯,尊奉麻贵为中始祖。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麻氏子孙有527人。

 

广东陈氏。据《明史•陈磷传》记载:“万历……二十五年,起磷故官,统广东兵五千援朝鲜。明年二月,攫御倭总兵官。”丁酉再乱,陈磷以明朝御倭都总管、前军都督府都督之职,率水兵五千东援朝鲜。人朝后,陈磷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合作,在康津古今岛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东伯,后又追封为太子少保。陈磷之孙陈泳像,为明朝监国守卫使,明朝灭亡后,于1644年东渡朝鲜,定居在海南内海里,奉陈磷为始祖,以中国故乡广东为本贯。对于陈磷这样的功臣后代,朝鲜国王自然给与优待和重用,陈泳潦之子陈硕被追封为工曹参议,孙陈天益追赠为承议郎,曾孙陈台狱任通政大夫等。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东陈氏已有1177人。

 

海州、星州、潮州石氏。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人侵朝鲜后,明廷在讨论是否东援时,出现不同意见,当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力主向朝鲜出兵。虽然后来石星在与日和谈问题上失职,被革职下狱,但朝鲜人民深念其最初主张派兵援助之恩,将其视为恩人,并为之建生祠,《象村先生集》卷57认为:石星……壬辰,我国之被兵也,以兵部尚书力排众议,出兵来援,我国感其恩,为立生祠于平壤。夕石星在狱中死后,他的妻子柳氏遵其遗嘱,携长子石潭东渡朝鲜,定居首阳山下。朝鲜国王感念石星的恩德,封石潭为首阳君,赐其本贯为海州。不久,石星次子石涛(在锦)也辗转来到朝鲜,定居在伽椰山下星州大明洞。后石星之孙石继祖又在潮州定居,以潮州为本贯。实际上海州、星州、潮州石氏都是石星后裔,皆奉石星为始祖。1985年海州石氏已有2664人,星州石氏有240人。

 

泰仁柴氏。《大明遗民史•浙江柴氏世乘》认为:“壬辰倭乱时,明朝遣兵救之,时游击公讳登科为督进将军而随出。其后,崇祯甲申,清军据北京,游击公子摩生讳植•一无事清之意,航海东来,仍居泰仁县,故后孙之居东国者以泰仁为氏。”《大明遗民史•诉古概论》又说:“明万历(壬辰)……我先祖讳登科以游击将始终参战,连战连胜……丁酉……我先祖游击公率铁骑五千伏兵出击,

 

挫其锐气,贼军始遁•一贼追至素砂坪大破之……勒石记功……二十年之后,中国大乱,清人人主中国,游击公之子库生公植,义不可事清,渡海东来,抵泰仁居焉,是为东方柴氏之贯祖。”据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泰仁柴氏有794人。

 

浙江彭氏。《韩国人的姓谱》认为,丁酉再乱,明中军副总兵彭友德与其子游击将彭信古一起率军东渡朝鲜。彭友德父子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立下累累战功,凯旋归国。明亡后,彭信古之孙彭富山东渡朝鲜。朝鲜国王为报答其先祖彭友德的功劳,赐庆尚南道镇海为食邑地。彭氏后孙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尊彭友德为始祖。彭氏子孙有在朝为官者,如彭郎己为司译院正,彭雨昌为金知中枢府事,彭光硕、彭寿风为同知中枢府事。据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1985年浙江彭氏已有1275人。

 

通州、荆州康氏。据《小华外史续编》卷2记载:康世爵……其祖霖,为天水郡守,壬辰,帝使杨经略镐征倭,镐奏请霖为中军,战死于我平山地。又载,康世爵在1617年至1621年多次随父征讨后金,并在沈阳被后金军俘虏,后逃脱,于是走向东国,《大明遗民史》下卷认为康世爵定居后子孙发展很快,有通州和荆州两个本贯。

 

万氏。《韩国人的姓谱》等认为,壬辰倭乱,万世德作为明援军经理使赴朝参战,在朝期间,他忠实履行职责,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朝鲜给万世德以很高评价,并为表彰其战功而建生祠,后归国。但万世德的后代是怎样东渡朝鲜,无文献详载。

 

三、落籍将士及援朝将士后裔东渡对韩国姓氏结构的影响


明朝东援将士落籍朝鲜以及后来东援将士的子孙陆续东渡半岛,使韩国的姓氏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出现了新的姓氏,也增加了新的本贯。

 

(一)新增姓氏

 

明万历东援朝鲜将士落籍及援朝将士后裔东渡以后,韩国的姓氏增加了千氏、片氏、贾氏和施氏。

 

据韩国《颖阳千氏处士公派谱》,朝鲜半岛本无千氏,明将千万里是落籍半岛的千姓第一人,现在只有颖阳千氏单一本贯。又《大明遗民史•渊源补遗》认为,千氏始祖千岩诞生于中国元朝至正十年(1350),明洪武元年(1368)武科及第,因出生地为中国蜀西(今四川西)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故赐姓千,名岩。千岩后裔世居颖阳,在朝廷世代为武将,地位显赫,因此韩国千氏以颖阳为本贯。

 

片氏本为中国独有姓氏。据《片氏宗史谱》记载,片氏本姓李,是唐宗室后裔。南宋著名学者李侗是片氏的远祖,侗之9世孙李址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任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因立储之事,犯颜直谏,被奸臣所幼,被捕下狱。后皇上息怒被释,并说:卿一片丹心,联赐汝姓片氏,加太子太师。于是李址改为片址。片址之子片溢为吏部侍郎、浙江伯,世居浙江。朝鲜原无片氏,自片竭颂战后留居始有片氏,并以中国故乡浙江为本贯。虽然片氏子孙繁盛,支派众多,但至今仍为浙江单一本贯。

 

贾氏,《大明遗民史•归化姓氏及时代一览表》注明“苏州贾氏,明代”。是说苏州贾氏明代“归化”朝鲜。《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韩国贾氏是周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的后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晋所灭,以国为氏。”中国贾氏源出两支,其中一支就是出自西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代。明东援将领苏州贾维钥落籍朝鲜前,朝鲜半岛没有贾氏。

 

施氏,在《大明遗民史•归化姓氏及时代一览表》中载为“浙江施氏,明代”。朝鲜半岛原无施姓,自施文用落籍后始有施氏,至今仍为浙江单一本贯。

 

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统计,上述4个姓氏共有人口107271人。

(三)加入已有本贯和本贯不清姓氏

 

明万历东援将士落籍和援朝将士子孙东渡之前,有些姓氏的先祖已经东渡朝鲜半岛,立有本贯,因此,落籍将士及其子孙不再另立本贯,直接加人已有本贯。另外,还有因战乱,谱牌记载有缺、失传、本贯不清的姓氏。

 

广川董氏。明万历东援将领董一元的先世在洪武年间已东渡半岛,并以中国故乡广川为本贯。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

 

万氏。万氏渊源于中国,新罗真平王(579-632)时有任大奈麻的万世,但世系不详。

 

四、落籍将士及援朝将士东渡后裔的作为

 

明万历东援朝鲜将士落籍及援朝将士后世子孙东渡,不仅充实了朝鲜半岛的居民,改变了韩国的姓氏结构,同时也为朝鲜朝廷所重用。在朝鲜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官中都有明万历落籍将士和援朝将士东渡子孙任职。据不完全统计,三品以上官员有80人,其中正二品3人,从二品41人,正三品30人,从三品6人。其职掌及官员分布情况如下:

 

吏曹,掌文选(文官的人事管理)、勋封、考课之政。最高官吏为判书,正二品。千氏即有一人担任过此职。

 

户曹,掌户口、贡赋、田粮、食货之政。设参判1员,从二品;参议1员,正三品。贾氏、石氏、秋氏各有1人任参判,片氏1人任过参议。

 

礼曹,掌礼乐、祭祀、宴享、朝聘、学校、科举之政。设参判1员,从二品,千氏1人任过此职。

 

兵曹,掌武选(武官的人事管理)、军务、仪卫、邮骚、兵甲、器仗、门户、管钥之政。设参判1员,从二品。贾氏、秋氏、李氏各有1人担过此任。

 

刑曹,掌法律、详漱、词讼、奴隶之政。设参判1员,从二品,石氏1人任过此职。

 

工曹,掌山泽、工匠、营缮、陶冶之政。设参判1员,从二品;参议1员,正三品。石氏1人任过参判,石氏、陈氏各有1人任过参议。

 

汉城府,掌京都户口、市座、家舍、田土、四山、道路、桥梁、沟渠、道欠、负债、斗殴、昼巡、检尸、车辆、故失车马等等。最高官吏为判尹,正二品。下设左尹1员。千氏1人曾任过判尹,石氏3人任过左尹。

 

承政院,掌出纳王命。设都承旨、左右承旨,正三品。秋氏、董氏、石氏有7人任过都承旨、左右承旨。

 

司译院,掌译诸方语言。设司译院正1人,正三品。彭氏1人担过此职。

 

军资监,掌军需储积。设军资监正1人,正三品。石氏1人任过此职。

 

五卫都总府,掌治五卫军务。设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正二品;五卫将,从二品;大护军,从三品。片氏有1人任过都总管,石氏、柴氏各有1人任过五卫将,千氏、启氏各有1人任过大护军。

 

训练院,掌军士试才、练艺、武经习读之事。设院正1员,正三品;副将两员,从三品。施氏有1人任过院正,徐氏有1人任过训练副将。

 

此外还有任过朝官嘉善大夫者8人,从二品;通训大夫1人,正三品;通政大夫5人,正三品;折冲将军1人,正三品。任过中枢府官董同知中枢府事者16人,金知中枢府事7人,正二品。有任地方官兵马节制使者1人,从二品;节度使者1人,正三品。

 

除三品以上高官外,任过三品以下官员者更多,也分布在各重要部门,如司宪府(掌论执时政、纠察百官、正风俗、伸冤抑等)、奉常寺(掌祭祀及议溢)等等。有的人不仅做官,还有很多其他才能。如施文用落籍后,任金知中枢府事,他精通兵法,著兵书(兵子奇正),还精医学,懂堪,著《医卜诀有》、《堪舆指南》等。著名诗人千寿庆,自称为松石道人,组织“松石园诗社”。千,是著名高僧,被称为国师。可见,明朝东援落籍将士及援朝将士东渡子孙在政治、经济、军、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建设和开发朝鲜半岛做出了贡献。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