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期望藉由學術界的菁英講者就『英國近代亞洲經貿與外交史料探討』議題,分享他們寶貴的經驗,並且讓與會者對於英國檔案之應用與特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經過一天四場次演講及綜合討論,包括許多老師、碩博士研究生及圖書館先進,有三十多位來賓來參與本次盛會。 英國所存中英關係資料的介紹 周老師金句: 相對於英美,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兩國較早接觸中國,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資料中與台灣的關係更是匪淺,而耶穌會道明會等傳教士來華,也將中國知識傳播到西方,在中西交流的項目中,天文是很重要的一環,1792年英國Macartney Embassy 前來中國晉見乾隆皇帝,希望能開港通商,隨行的畫師運用西方的透視技巧將乾隆皇帝的樣貌栩栩如生的畫出,可謂乾隆畫像較真實的版本;此外,周老師也特別找出當時英格蘭國王送給乾隆皇帝的貢品記載,可從當時英國畫師畫的貢品圖(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和清代宮中檔案記載中看到一圖一文的紀錄(圖一)。也因為此行的英國隨行畫師,例如:William Alexander,詳實的記載中國相關事務,西方人才見到中國『圖像』。 老師特別介紹了坐落於倫敦西南方的英國國家檔案館,館方所藏的外交部(Foreign Office)、戰爭部(War Office)及內閣檔案(Cabinet)等政府檔案,都與研究外交史有關。台灣最常採購的是FO 228、262等微捲,也曾買過British Parliament Papers、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Overseas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Papers 等資料庫,其內容跟英國檔案館TNA所藏有部分重複。英國檔案館中藏有許多中文的文件,例如:鴉片戰爭時期查理?義律(當時駐華商務總監)的文書,老師說到當時英國人也愛吸鴉片,不認為這是壞事,故從英國角度看,他們以『工商戰爭』命名中國所謂的『鴉片戰爭』;此外也藏有中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以及八國聯軍後的辛丑議定書的文件,老師也特別提出這些第一手原始文件之所以珍貴,值得學者重新逐條查看是因為有時中國留下的歷史紀錄,撰寫者會因為愛國主義或是迎合皇帝想法而加上失真不實的敘述,由這些文件才能完整了解事件真實的全貌。例如圖二:辛丑議定書的文件。 老師舉出從19世紀的外銷畫中可看出當時中國的百工和民情,真實反映出中國當時仇外的情況,更因此醞釀成後來的八國聯軍。此外提及,清朝以前沒有邦交,只有清實錄有邦交志,但內容相當貧脊,只有大略提到英國、法國、日本及德國,並沒有更加深入的內容;因為撰寫的大臣沒什麼概念,所以寫的東西荒謬,因此該時期的資料,尤其是外交史的部分就特別需要同步搜尋英方的紀錄,以拼湊出當時中西交流的真實情況。 透過周老師娓娓道來尋找各樣資料過程中,可感受到學者在浩瀚檔案海中鍥而不捨追尋原件的執著,也更了解到原件資料對還原史實的重要性;透過比對中英文不同角度文獻的原件資料,研究者可以更精確也能更全面的了解該議題,故如何能善用經費持續提供研究者更豐沛的第一手外文資料,實為國內圖資管理的一大挑戰。老師也期許資料庫公司能夠更多的提供尚未數位化檔案的資料。(本文由劉毓欣撰稿) Digitising the Past – Adam Matthew Primary 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此次研討會Adam Matthew全球業務總監Oliver Stacy亦來到會場,親自向來賓說明Adam Matthew這些年來的發展,同時也透過精采的影片說明Adam Matthew如何與檔案典藏合作並進行文獻數位化的種種流程。 在1990年代左右,Adam Matthew開始展開與英國國家檔案館的合作,從微卷開始逐步針對英國境內的重要檔案內容進行了解,並在進入千禧年之後陸續開始將原為微卷的第一手檔案資料轉化為數位電子檔案,建立讓研究者便利使用、快速檢索調閱文獻的線上資料庫。數位化檔案的製作比起微卷更為費工,由於掃描機的技術進步快速,原件本身的破損或髒汙都更為清晰的反應在電子檔上,因此在文獻的修復以及數位檔案的後製調整,便成為數位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在播放的影片裡可以看到等待著被數位化而重生的檔案,原稿因為超過幾百年的時間風化,十分脆弱,需要在各頁破損處另外黏貼特殊紙張以修復、固定。接著透過掃描機取得清楚的影像檔後,再利用電腦修圖將髒汙、修補的裂痕進行細部處理,而讀者則利用文件Metadata與OCT技術取得數位文字檔,即可迅速檢索、調閱出需要的檔案影像。 歷經十多年,Adam Matthew製作出豐富主題的線上資料庫,本次演講特別提及與亞洲檔案研究相關的資料庫(例如: 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Japan ,?,?China: Trade Politics and Cultur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 , World Fairs,?等),均可發現台灣的史料內容:台灣老地圖、台灣物種單張圖鑑、台灣傳教士介紹以及1974年台灣參加世界博覽會的導覽手冊等特殊檔案類型資源,讓現場來賓大開眼界。同時,Adam Matthew在資料庫技術上也不斷突破,並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史料資源設計獨有互動功能,例如:在 資料庫中,因為收錄眾多當時航行往返太平洋商船的航海紀錄,而設計出可以動畫了解個別船隻航行路線的互動地圖功能;或東印度公司檔案中的視覺化大數據分析功能,即是因檔案中具有大量商品貿易數量、地點等豐富數據,而提供的分析工具。其中最令人驚豔的部分,也是本場次結束討論最多的,便是由Adam Matthew共同開發的HTR手寫辨識技術(Handwritten Text Recognition)。這技術目前已經應用在最新開發的檔案資料庫中,使用者透過本技術即可以關鍵字檢索手寫英文的原始檔案資源,大幅擴大檢索範疇,讓所有史料都能一次網羅。該項技術討論之熱烈,讓本場次超出原訂結束時間許久,很多現場來賓都表示在使用英文文獻中,閱讀手寫稿是很費力的工作,所以很希望該技術能更為成熟,透過HTR技術讓手寫原始文件內容亦能真正數位化,除了便於檢索外也能幫助研究者快速閱讀。(本文由關雅茹撰稿) 數位化時代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商貿史料 第三場演講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游博清助理教授分享「數位化時代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商貿史料」,游老師開場即提到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研究 的歷史,並說到早期對於台灣學者要研究外國歷史真的非常不容易,因為外國文獻資料不易取得,以及圖書館館藏不足,所以現在有線上資料庫可以查詢真的非常的方便。並且他對於自己能受邀參與本次研討會非常的榮幸。這次的分享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介紹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歷史、第二部份為介紹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的編碼、第三部份則分享使用Adam Matthew資料庫的心得。 為英國皇家授予特權在亞洲貿易之公司,其貿易據點包含西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在18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版圖不斷擴張,並且於1757年贏得普拉西戰役(the Battle of Plassey),而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從貿易公司慢慢轉變成殖民帝國,成立總督、法院等行政單位,當時軍隊及行政人員合計十餘萬人。除此之外,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英關係也產生了改變,當時為英國對中國採行壟斷貿易階段,其中第三階段為中英貿易高峰期,即1780~1834年間,這中間的改變主要是1784年英國通過「折抵法案(Commutation Act)」,茶葉稅大幅減低至12.5%,因此貿易量大增,也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貿易商品及結構有大幅的改變。游老師也提到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除了扮演貿易商之外,更多了情報蒐集、中國研究以及外交使團等多重功能,這些資料也提供研究學者不同面向的研究來源。第二部份游老師特別分享 檔案的編報,檔案名稱為「印度事務部檔案 (India Office Record,簡稱IOR)」,從A排序到Z,都有特定涵義,其中最重要的編碼檔案,分別為B(倫敦董事會開會議錄)、G(亞洲各地商館摘要),例如:G/12檔案中詳細記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各地商館(包含閩、浙、粵、江)的日常等,這些都是中英關係史上重要的史料。最後,游老師向大家說明試用Adam Matthew出版的「 」資料庫的心得,對於資料庫手稿資料能全文檢索及收錄內容都非常的肯定,包含IOR/B跟IOR/G都完整收錄,還有在鴉片戰爭前的重要事件,如:1792馬戛爾尼使節團事件等,游老師覺得這些原件檔案比其他文書資料的價值都還要高,因為最接近事件發生,涵蓋的層面也非常廣,是其他文獻無法陳述的部份,因此這也是游老師為什麼研究這些原件檔案的原因。(本文由沈妙其撰稿)英國外交檔案中的「中國」與西亞 陳老師首先提到目前研究中國與西亞的學者非常少,因此相關資料相對也少;之前因長期在英國留學,所以要到英國國家檔案館找資料容易許多,只要申請閱覽證即可進入,但目前台灣擁有這類型資源的圖書館相當少,因此經常會到中研院近史所去使用英國外交檔案(Foreign Office Files)的資料庫。目前研究當代國際局勢都會討論美國,但其實英國也相當重要,在亞洲許多地方都不難找到一些英國的足跡;加上英國在西亞長久以來佔據重要的地位,因此想瞭解近代西亞歷史,英國外交檔案是相當重要的資料來源。 現在多數研究著重在中國對東亞或歐美的關係,比較沒有談論中國對西亞的關係。陳老師在研究中國與西亞關係時,發現西亞地區因國家檔案多數不對外開放且取得不易,就算出版成書,內容也大多經過篩選;但因為英國當時外交範圍擴及到亞洲各個地區,就使得這些英國檔案對於研究西亞學者來說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一般做外交史的研究,除一手資料外,還需要其它語言的資料。因此陳老師在研究中國與西亞的關係時也找了英國外交檔案的資料,但發現缺乏中國對西亞地區的關係資料,少部分有,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陳老師分享自行研究的發表著作,提供給大家參考: 中國與西亞接觸的目的,在中華民國時期是為了爭取亞州各國家的合作;而在1949年兩岸對立之後,中共與西亞的接觸是為了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台灣則是為了與西方陣營靠攏;因各國間的相互拉攏,在50年代之後開始出現較多端於中國與西亞的資料,其中1957年為中國與西亞檔案最多的一年。另外,陳老師提到,在1949年兩岸對立之後,英國外交檔案的標題也將中國區分為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與Formosa Taiwan(中華民國)。 陳老師最後總結告訴我們透過外交檔案的爬梳與分析來建立基礎史實,是為歷史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而透過翻閱英國對各地的檔案,也是研究世界史的重要途徑。? ? ? ? ? ? ? ?(本文由陳世宗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