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自然离不开统计,而中国的传统史学,因缺乏统计数据,缺少“实证”,历来为西方史学界所诟病。 中国的传统史学为叙述史学,古籍文献中虽不乏统计的“数字”,然皆为社会统计性质,为政府缴税赋、征兵役所用,是广义上的“统计”,而不是西方近代史学界所言的“数理统计”意义上的“统计”,只为“数字”,而非“数据”。 广义上的“统计”,随着人类计数活动的实践发展而来,其缘起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此不赘述。“数理统计”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传入中国。 中国在传统上,本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统计”可言。 1913年,数学家顾澄翻译的英国统计学家尤尔的统计学名著《统计学之理论》,可视为英美数理统计学传入中国之始。 民国时期,西方的近代科学已普及于世人,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随着大批欧美、日本留学生归国,作为应用数学分支的统计学,由于具有“验国情盈强,国势强弱,参互比较,以实施政之方”的作用,被当时社会所认识,得到了从政府到学术机构、民间研究团体的重视,各类统计大行其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4日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统计局,直属国务院,其主要职责为:统一管理各部院统计事务;开展不属于各部院的统计工作;刊行统计报告,交换各国统计表,管理各官署统计会议事项等。南京国民政府则于1930年12月筹备、翌年4月1日正式设立主计处,直属于国民政府,掌管全国岁计、会计、统计事务。由政府统计机构的设置可见,民国时期,统计事务已提升至国家层面,统计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时间,林林总总之各类统计,如喷薄旭日,遍地霞光。从地域而言,有全国性的,诸如:《中国最近之主要统计》、《全国行政区划及土地面积统计》、《全国警政统计报告》(民国20年下半年)、《中华民国战时财政金融统计》等;有地方性的,诸如:《天津市统计年鉴》(民国17年度至21年度)、《山西省统计年编》(民国29年份)、《直隶教育统计表》(民国13年份)、《江西福建浙江皖南各县二十九年度岁入岁出统计》、《兰溪实验县户口统计及分析》、《台湾省主要经济统计》、《彰化市政统计》、《澎湖县统计概要》等。从内容而言,有宏观性的,诸如:《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廿四年辑》、《北平社会概况统计图》(民国20年)、《北平市政府统计特刊》(民国23年)、《河北省省政统计概要》(民国17年度)、《上海市统计》(民国22年)等;有微观性的,诸如:《河北省通县县势及交易场概况》《济南市饭馆业调查统计报告》《济南市理发业调查统计报告》《福建省之蔗糖业》《二十年来之焦作工学院统计图表》《台湾茶业》等。这些统计资料,在时间跨度上,或数年,或一年,或半年,或数月;在规模上,或数页,或千页;在内容上,凸显专业性与行业性,专业性方面包括物价、人口、气象、教育、司法、农林、土地等,行业性方面几乎全面涵盖,如建筑、金融、交通、手工业、蔗糖、桐茶油、纸、火柴、人力车夫、牲畜等。 当时,开展各项统计工作的主要为三类机构:政府各级部院、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民间行业协会。它们所提供的统计数据,皆具有较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为今人开展有关民国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其收藏分散,不成体系,坊间虽有部分整理出版,但相对于整个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总量,只是管中窥豹,难见全貌,不免流于琐碎。为整理、挖掘这部分珍贵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南京龙瑞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分步骤对民国时期统计资料进行系列开发,首先于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将重庆图书馆所藏209种关于抗战大后方的调查统计资料,整理、汇编为75册,出版了《重庆图书馆藏抗战大后方调查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显示,在当时的环境下,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各机构、各学术团体与大学、大后方各地方政府等,对大后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物产资源等各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统计,所形成的调查统计报告供政府机构作决策参考。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调查人员深入第一线,用数据精确地记录下战时中国最真实的状况。这些珍贵的统计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涵盖农林畜牧、地质矿产、人口、土地、工业、妇女儿童、产业工人生活、教育、交通、金融、宗教、风俗娱乐、军事、公产等,包括物价、工资等各种指数。战时大后方各种物资极度匮乏,这些珍贵文献既有铅印,又有油印和手抄本,所用纸张质量较差,基本为四川土纸。这209种文献均为首次公开出版,对抗战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又与上海图书馆合作,整理、汇编并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计220册,可谓鸿篇巨帙。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埠城市之一,自开埠伊始,以其便利的交通、广袤的腹地,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西方商人、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西方近代的器物与思想也随之进入这个东方古国,打破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封闭状态。近代文化在上海产生、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而新闻与出版这种近代社会思想的传播方式,在这个四方汇集之地也蓬勃发展起来,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平明出版社、广益书局等,创于此、长于此、辉煌于此,成就了上海这座中国近现代文化出版的中心。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图书馆,得天时与地利,富藏中国近现代历史文献,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共收上海图书馆所藏民国统计资料894种,对于上海图书馆有藏,而坊间已整理出版的646种,于总目中立“存目”一栏以蓄之。 《重庆图书馆藏抗战大后方调查统计资料》与《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两书,对所收文献,皆列有提要书目而总其成,以便于读者查阅。 统计资料,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其价值在于实证性,它赋予社会科学诸多自然科学的“硬性”指标,以“数字”来呈现与诠释历史及社会。它告诉我们,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为“曾经”建立了坐标,如同当下的GDP、人均、费效比等注重“用数字说话”一般,一切皆建立在“数据”之上。故而可以说,民国时期统计资料,把“曾经”牵引进了现在的“大数据”时代。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户部街33号天之都大厦2512室 电话:025—84410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