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古籍藏量丰富,善本比例较高,包括唐代敦煌写经、宋元珍本、明清抄稿本等珍稀藏品,仅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就达503部。近年来,又有20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全国博物馆界名列前茅。馆内还有一特色收藏,即“海源阁”旧藏善本古籍。
聊城“海源阁”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自道光年间建立以来,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百余年苦心经营,其藏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在当时北方藏书楼中首屈一指。海源阁藏书四千六百余部,仅宋元刻本和名家抄校本就达七百余部。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源阁几经兵燹,其藏书被焚、被掠、被毁极其严重,十余年间,杨氏“海源阁”遭到书散阁毁的悲惨命运。1930年,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在调查“海源阁”之情形后写成《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一文,对海源阁藏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呼吁有志之士积极抢救海源阁散出之书。几经波折,如今海源阁散出之藏书多收于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等公家单位。
馆藏海源阁藏书多为善本,宋元佳椠、名家抄校本无所不包。这些珍贵藏品多为王献唐先生经手购藏,另有一部分来源于山东籍藏书家王贡忱、赵东甫等爱国人士的捐赠。馆藏海源阁善本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宋元佳椠珍本荟萃
杨绍和云:“书以最古者为可贵”。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海源阁收书尤重宋元刻本,历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共收宋元佳椠二百余部,并专辟“宋存书室”珍藏这些善本。收入馆藏的宋刻本有《韦苏州集》,元刻本有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本《汉书》、元至元六年益友书堂刻《范德机诗集》、元刻本《吕氏春秋》等。这些宋元善本一入藏就成为馆藏珍品。
《韦苏州集》(图一、图二),原为十卷,现存卷一至卷四,二册,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书原为蝴蝶装,后重装为线装。原书高20.7、宽15.9厘米,框高16.5、宽12.7厘米。其行款为:半页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记字数,下题刻工“余”、“同甫刁”等,内避宋讳。宋代刻书多以唐代旧本为依据,学术价值较高,且字体端庄、纸墨精良,是后世刻书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最为藏书家珍视。书钤多方海源阁藏书印,有“杨氏海源阁藏”、“陶南山馆”、“东郡杨氏海源阁藏”等。另钤有“安乐堂藏书记”、“子清”、“臣澄私印”等藏书印。其中的“安乐堂藏书记”为清宗室允祥的藏书印记,安乐堂是其藏书之地。允祥(1685-1730),康熙第十三子,号青山、朝阳居士,室名为安乐堂、交辉园。雍正时封为怡亲王。“臣澄私印”、“子清”为晚清藏书家朱澄的藏书印记。朱澄(?-1890),字子清,为“结一庐”朱学勤之子。
《范德机诗集》(图三),七卷,四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柠的诗集。书为元至元六年(1340)益友书堂刻本,元代儒学学正孙存吾校刊。有牌记:“至元庚辰良月益友书堂新刊”。《宋元书刻牌记图录》曾著录此牌记,其中,“至元”为元惠宗年号。书高19.2、宽13.4厘米,框高17、宽10.8厘米。其行款为: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此书扉页有杨绍和题跋(图四):“读书敏求记,《范德机诗集》七卷,至元庚辰刊于益友书堂。临川葛雏仲穆编次,即此本也。同治辛未,以朱提十金,得之京城厂肆。彦合主?人识。”跋后钤印:“臣彦合印”、“杨氏彦合”。又钤藏书印“彦合珍玩”、“杨氏海源阁鉴藏印。”《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均著录此书。王献唐撰写《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时,此书尚存海源阁,散出后由王献唐收归山东省立图书馆。此书经清藏书家查莹(1743-?)旧藏,有藏印“赐砚堂图书印”、“映山秘玩”、“查氏映山珍藏图籍印”。另有藏印“靖廷”、“靖廷手校”、“恭”、“臣恭”。
二、名家抄校流传有序
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曾说:“勿以世有刻本而薄抄本。”又说:“无宋刻,则抄本贵矣,旧抄而出名家所藏,由则贵矣。”名家抄本往往因校勘精善、讹误较少,而倍受藏书家的重视。海源阁藏抄本三百余部,明清名家抄本大都有所收藏。入藏馆内的抄本就达十余部,既有明末林宗抄本《经典释文》,又有清钱谦益家抄本《汪水云诗》、吴翌凤抄本《江淮异人录》,还有黄丕烈之孙影写本《霏雪录》,有黄丕烈批校及题跋。
《江淮异人录》(图五、图六),一卷,一册,为北宋初年文学家吴淑所撰,录二十五位异人事迹。书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吴翌凤抄本。书高25.3、宽16.7厘米。其行款为:半页八行,行二十字,白口,绿格,四周单边。目录页钤印“士礼居藏”、“杨氏海源阁藏”、“古欢堂钞书”;卷端钤印“直本即校”、“复翁”、“瀛海仙班”、“东郡杨绍和彦合珍藏”;卷末钤印“枚庵流览所及”、“东郡杨绍和鉴藏金石书画印”、“道光秀才咸丰举人同治进士”。抄本为吴翌凤据鲍廷博校明代刻本手抄,先由黄丕烈批校鉴藏,后归入杨氏海源阁。吴翌凤(1742-1819),字伊仲,号枚庵,别号古欢堂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与当时藏书家鲍廷博、吴骞、卢文诏等互换互借图书,遇未见之书,必力抄,仅手抄之书,就达千余卷。所抄之书,精校精核,书法逸秀。其藏书散出后,黄丕烈所得甚多。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等,与吴翌凤同为江苏吴县人。黄丕烈是清代中期最著名的藏书家,他专事收藏、校雠和著述,所藏善本、秘本、珍本极为丰富。他精于校勘,经他手所校之书,在藏书家、书商界颇有声望,学术价值也较高。据杨保彝编《楹书隅录续编》著录有“校本江淮异人录一册”可知,鲍廷博校本《江淮异人录》与吴翌凤抄本的流传脉络完全一致,只不过海源阁藏书散出后,鲍校本归了国家图书馆。吴翌凤抄本《江淮异人录》于上世纪30年代被王献唐收购于济南书肆,归入山东省立图书馆,建国后于1954年收入馆内。
《虞山钱牧斋先生绛云楼书目》(图七)不分卷,一册,为明清之际学者钱谦益的藏书目录。书高25、17.9厘米。其行款为:半页十行,行字数不等,无格栏。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钱谦益喜好藏书,不惜重金购藏古本,晚年建“绛云楼”用以藏书,多宋元旧刻。后因家中剪烛不慎引发大火,绛云楼藏书付之一炬。后人研究绛云楼藏书不见实物,因而特别重视《绛云楼书目》,多有抄本流传。此抄本钤印有“杨氏海源阁”、“东郡杨氏鉴藏金石书画印”、“世德雀环子孙洁白”、“宋存书室”、“以增之印”、“绍和筑岩”、“秘阁校理”、“文武世臣”、“苏州渊雅堂王氏图书”、“渊雅堂藏书记”、“王铁夫阅过”、“惕甫”等。此书曾经清著名藏书家王芑孙收藏,扉页有其题跋(图八):“十年前得昆山叶氏策竹堂书目,今又得此虞山钱氏书目,则以乡人黄尧翁刻之而已,得其所本者也。系非羔禄之家。聊志据迹。嘉庆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沤波舫自记。”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又字惕甫,号铁夫,又号楞伽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富于藏书,自谦仅藏书万卷,藏于“沤波舫”、“渊雅堂”、“愣伽山房”中。与江南各藏家往还唱和,为黄丕烈作《陶陶室记》,为吴翌凤《借书图》题诗。
三、明代珍本刻印俱佳
海源阁十分重视收藏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对刻印俱佳的明代珍本书籍也格外重视。如入藏馆内的明闵于忱刻本《孙子参同》,为朱墨套印本,行格舒朗,朱墨灿然;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黄姬水刻本《两汉纪》,为目前该书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明刻本《大广益会玉篇》为明内府藏书,开本朗阔,字大如钱。
《大广益会玉篇》(图九、图十),三十卷,附《广韵指南》一卷。六册。《玉篇》为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撰写的字书,经后人多次删改、修订,宋代陈彭年等重订《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书高33.8、宽22.6厘米,框高24.5、框宽17.9厘米。其行款为: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三十四字,黑口,四周双边,双对鱼尾。此书用白棉纸以佳墨精印,版式阔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读来悦目醒神。此书经明内府收藏,每册首页钤“广运之宝”朱文印,气象凝重、恢宏,有很强的艺术性。海源阁藏书印有“彦合珍存之印”、“杨氏海源阁藏”。此书为藏书家王贡忱捐献。王贡忱(1877-1953),又名王窠廷,山东桓台人。王氏家富藏书,且多善本,曾于济南布政司小街开设“逢源阁书店”,悉心搜求乡帮文献,为山左文献资料的保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其去世前,将其藏书捐献给山东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耿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