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服究竟有多美,你知道吗?

admin· 2019-9-28 23:31 阅读 4715 评论 0

摘要:有人穿着汉服去各个国家旅行,有留学生身着汉服在美国街头弹奏古筝。

"如今,汉服已经不是古装剧的专属。有人穿着汉服去各个国家旅行,有留学生身着汉服在美国街头弹奏古筝,有生活在日本的情侣每天穿汉服上下班,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出入写字楼,引得路人赞叹连连……

一些生活在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还对汉服进行了复刻。古画中的裙摆和绣花,重新被染上色彩,以明艳的生命力延续着旧时的传说。

汉服的精致,即使千年之后也令人移不开目光。

01、商 周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下》

这段记载是古人对服饰来源的解释,它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乾尊坤卑的概念引入服装,把服饰文化和政治建设联系起来——“分天下、定尊卑、治万民”,这种风气笼罩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服饰变迁的过程。

早在商朝,衣冠制度就已经确立。这句话里提到了汉服的第一个款式——“衣裳”。上衣下裳(裙) ,周正庄重。

那个时期的纺织和刺绣技术已经很纯熟了,丝麻织物、精致的绸、锦、纱都已面世。当时的人们大都腰系宽带,领襟、袖口镶着精致的刺绣滚边。

02、春秋战国

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

寿考不忘

——佚名《诗·小雅·车攻》

《诗经》里的这句,描述了一位青黑上衣五彩裳的君子,身上的佩玉叮叮当当,撩动着女子的心弦。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依然以“衣裳”为主,同时也流行起另一种新款,就是“

深衣

”。

这个名字来源于“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所以深衣的形制其实就是将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

不过在裁剪方式上,为了不违背组训,依旧不怕麻烦地先裁出上衣下裳来。下摆不开衩口,衣襟接长,续衽钩边,将两部分缝合,可以算是最早的连衣裙了。

“衣裳”和“深衣”,成为了汉服文化里最重要的两个形制。好比车架子装上了两个轮子,服饰的演变跟随着朝代更替开始悠悠地转动起来。

03、秦 汉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汉乐府《陌上桑》

一曲《陌上桑》,道尽了女子的明媚。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身的裙子,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的短袄,这样搭配起来,倒是十分娇俏。不过这种美丽独属于贵族,和百姓无缘。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制,还包括怎么穿衣服。

遗憾的是由于朝代的寿命短暂,只来得及在颜色上做了协调。秦朝服装的颜色主要受阴阳五行思想的支配。秦始皇认为是秦朝的水灭了周朝的火,而黑色代表水,于是他给自己定义的时尚色为“黑色”,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三品以上的官员统一着绿袍,一般庶人则着本色的素袍。

不过秦始皇非常双标,对宫中嫔妃的衣服要求就只有两个字:“华丽”,颜色也要依照他的个人喜好来定。

他身上的黑色是百搭色,不管嫔妃们是着浅黄藂罗衫、五色花罗裙,还是脚踏精致的泥金鞋,站在他身边都尤其般配。所以我们看到的秦剧里,后宫佳丽们在穿着上想尽办法争奇斗艳,一颦一笑都极其耀眼。

民间常服依旧是衣裳和深衣制,只不过百姓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平民才被允许穿上青绿色的衣服。

即便颜色单一,但丝毫不能阻挡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他们在样式上玩出了新花样。东汉开始有上下通裁的长衣,以及影响古代中国装束的褶裙。同时曲裾与直裾合二为一,变成了既可内穿也能外穿的“袍衫”。

04、魏 晋

披罗衣之璀粲兮

珥瑶碧之华琚

——曹植《洛神赋》

曹植用笔墨刻画出的形象,身披璀璨的绫罗长衣,碧玉耳坠折射出耀眼的光辉,单看文字便已经被女子的曼妙倾倒。

魏晋时期,南北交融、百家争鸣,“不守礼法”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紧紧裹住身体的“深衣”已经不够满足个性,大家都开始潇洒不羁爱自由。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袍衫的袖子和衣摆都很宽大,用料也更清透。

你经常会看到,一辆牛车经过,车上载着醉眼惺忪的士子,宽袍大袖、袒胸露臂,足蹬木屐,一副“放浪形骸之外”的做派。

这时候还出现了仙风道骨的“鹤氅”。因为最初是用羽毛编制连缀而成的外罩,所以得了个仙气飘飘的名字。这个造型的版权原本属于道家的道袍,大概是由于穿起来过于舒适,又兼具风流的气场,在世风开化的……被沿用为男士的休闲罩衣,相当于我们现在豪华版的开衫。

05、唐 朝

越罗衫袂迎春风

玉刻麒麟腰带红

——李贺《秦宫诗》

诗句里的秦宫,罗衫被风吹得鼓起来,腰带一抹红色风流不羁,潦草两句就刻画出翩翩美男子的气质。唐朝,生活奢靡、无所拘束,繁华盛世让服饰的走向越来越华丽。

油水足了,仙女们就圆润许多。衣服的腰身裁剪变得没那么重要,服装设计的核心要向遮肉靠拢。于是,“齐胸襦裙”出现了。

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长。裙腰高系,直接束在胸乳部位,露出一小块雪白的皮肤。窄袖或广袖都可以,只要能盖住小胖手。更聪明的人,在长袖之外又加了短袖的半臂衫套,将遮肉进行到底。再佩一条金银粉绘花的披帛,旋绕于手臂间,整体轻盈又有气质。

06、宋 朝

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

进退奇容千变

——柳永《柳腰轻》

《柳腰轻》描述是一个身段优雅的舞女,紧紧地依着檀板声在跳舞。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进退之间仪态万千。其实不难看出,宋朝开始回归轻盈消瘦的审美。

“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也被沿用在服饰上。相比于前朝的旷达华贵,宋朝开始走日常路线,质朴自然成了新的潮流。

这时候流行一种叫“

褙子

”的外衣,可以把它理解成披风的前身。

长袖、长衣身,通常都是直领对襟。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一般长度及膝或过膝的称为“长褙子”,而长度在胯骨位置的称为“短褙子”。

除了前后襟不缝合,这时候也流行里穿一条“开裆裤”,再外搭一层合裆侧开衩裤。

其实“开裆裤”在很早就出现了,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穿开裆裤磨得生疼,汉族人才开始学习穿满裆裤。宋朝的这股“复古风”,可能是源于开裆裤轻薄透气,走路生风,实在让人上瘾吧。

07、明 朝

云鬟叠翠,粉面生春

上穿白夏布衫儿

桃红裙子,蓝比甲

——《金瓶梅》

《金瓶梅》的故事里,西门庆初见潘金莲,她还是街市上卖炊饼小贩的妻子。衣着朴素,容貌耀人。除了日常的粗布衫和长裙,画面中还出现了“比甲”。

“比甲”是明代女装的典范。它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

半臂

,到了明代演变成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和马甲相比要长很多,一般长至臀部,甚至会达到膝盖位置。

衫、袄、裙子搭配

比甲

,堪称古时候的“撞色款”,一上身就增加了层次感。冬天穿毛领羊羔挂里的比甲,夏天穿轻薄质地的比甲,兼具保暖的功能上又不显厚重,成了整体气质的点睛之笔。

华夏千年,有服装之美,有礼仪之盛,人文变迁的线索被一针一线地绣进了服饰里。你能想象到,把这些华美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吗?

还原到每一处针脚、尺寸、甚至布料的质感,付出的心血也超出常人想象。一件成衣出现之前,往往铺垫了上百件失败的作品。

文物完整保留下来的极少,需要大量研究古籍和艺术品再进行推敲。现代的面料、生产技术也和过去完全不同,大多要靠纯手工“绞缬”(反复扎染,多层晕色)。而纹样的绘制,又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除了考验耐心,对能力的要求也极高。

相比于传统汉服固定的形制和规矩,有一批人主张在汉服的基础上 “再设计”,让汉服更日常。交领做浅、衣摆裁短、或是改变色彩搭配,甚至在袖口里缝制放手机的小袋子。

天热了穿唐宋风,天冷了换上明代的短袄,他们更喜欢在任何场合都能不受拘束地释放个性,一年四季都有穿在身上的美好。

无论“复刻”还是“复古”,其实都是对文化的“复兴”。

在汉服带来的仪式感中,继承者们践行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前车马慢,生活细节都郑重小心,比装扮精致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优雅凤仪的向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来自: 汉服社总部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