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服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是一个大背景。 掌上春城讯近年来流行盘点,如果要对2019年的传统文化事件做个盘点,年末李子柒的突然爆红肯定要写上一笔。一袭汉服的李子柒,硬生生创造出了一种在中国乡村的真实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田园牧歌式美丽生活”,不但征服了大批的外国人,也一举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IP。 李子柒的爆红,汉服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是一个大背景。在昆明,随意走在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个身穿汉服的小姐姐悠悠而过,大型节庆活动、南强街等夜间经济点、商业活动等,汉服展演更是“标配”。 在昆明,汉服是从哪一年开始流行的?目前是个什么状况?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当它成为一种文化元素频繁出现在昆明的城市生活中时,还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吗? 初心 从工科男到“汉服掌门” 2019年10月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全国汉服产业规模初步估算超过10亿元——汉服为啥越来越火?》的报道,其中提道:“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2019年的最后一天,在昆明老街一幢仿古小楼的二楼,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汉服协会的会长刘丹说到这一数据时,眼神里有一股自信和自豪,因为他的协会和公司在2019年也为“十亿”这个庞大的数字,贡献了60多万元的“昆明力量”。 “汉服”的真正含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并非人们照字面意思理解的“汉朝服饰”。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汉服协会,是昆明唯一一个关于汉服的注册登记备案的二级协会,其直接的“创始人”就是刘丹,所以协会的老成员也将其戏称为“掌门”。 一顶乌纱帽、一身朱红袍,被婀娜多姿的汉服小姐姐环绕着的刘丹,看起来活脱脱一副“古人模样”,丝毫没有计算机专业留英理科生的影子。说起为什么明明可以靠技术吃饭却偏偏要从事汉服推广,刘丹的理由显得很顺理成章:一个是源于本身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周易,另一个是因为在英国留学期间做的是动物保护公益活动,他想把英国人做公益活动的模式用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上。 让刘丹下决心把“弘扬汉文化”作为一项事业的,源于留学期间英国人的一个生活细节:喝咖啡这么一件很日常化的事情,被英国人做成了一种很有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光是各种器具都充满了文化意味——能代表中国民族特性的、能进入日常生活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具体事物,是不是少了一点?我们的传统服饰能不能成为一种传承? 所以,2005年回到昆明后,刘丹进入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就开始谋划这个事情。2002-2003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人开始推广汉服。2005年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开始关注汉服,但协会正式成立,是在刘丹接手之后,于2008年在他的促成下才成立的。 到目前,汉服协会正式注册登记的会员已经有8000多人。而在昆明的爱好者有多少?刘丹说这个数据没有专门统计过,太多了。 经验 紧跟市场的汉服推广模式 刘丹所说的“爱好者太多”,并不是一个完全无法佐证的虚数。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昆明的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越来越多。而在大大小小各种活动中,只要跟传统文化有关,汉服展示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节目”。 2019年以来,西山上的“三月三耍西山”、金殿的花潮节、大观楼等公园的各种展览活动、昆明的夜间经济点、各大商业中心的大型活动、开学季的 活动、抖音网红视频……全年几乎都能看到很多身穿汉服的年轻美女风情万种地翩翩穿梭,汉服协会的成员是这些活动中的“常客”。发展到现在,在昆明,汉服活动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推广模式。汉服集市、文艺表演、礼仪仪式展示、投壶等古典游戏活动、传统民乐表演……因为很具观赏性,同时又能和商业活动很好地嫁接,互动性也很强,形式也非常丰富,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刘丹说汉服的推广活动在昆明非常受欢迎,他和协会的会员们可以说非常繁忙。 2019年年末,全球知名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专门发布了一个《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其中专门提到了汉服的品牌化发展非常快速,依托社交媒体的线上营销运营,抖音服装配饰类企业号——汉尚华莲汉服,企业号运营7个月以来,粉丝突破76万,点赞量超过633万,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54万,点赞量1万以上的视频超过百条,商品橱窗浏览量超过百万,月销售金额超过百万。 社群(爱好者)+协会(固定成员)+公司(线下营销)的模式,是刘丹通过多年的摸索,走出来的一条汉服推广路径。2019年,在昆明老街,他开设了协会的第一个实体店。这个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非常快速,如果是采取汉服集市的形式,一个规模不大的集市,情况较好时两三天时间就能有七八万元的进账,而实体店也保持了每月四五万元的增长速度。 理想 相互影响让汉服成为活文化 刘丹介绍,在协会登记注册的8000多名会员中,40%以上是大学生、高中生,其他则由专业老师、成年人和小孩构成。 接受采访时,刘丹特意叫来了一帮“骨灰级”会员做展示。十来个美丽的女孩子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一边介绍汉服的款式和历史,一边做着相应朝代的礼仪动作。其中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姑娘显得稍微有些紧张,在拍摄时老是记不住她所展示的汉服的名字。这名俄罗斯女孩给自己取了个汉语名字,叫“小佳”,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留学生。 小佳喜欢汉服的原因很简单,来中国后看到汉服觉得很特别,穿上很漂亮,就喜欢上了,然后通过汉服、汉服协会,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接受采访时,她已经能用汉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佳的经历,也正是像刘丹这样的推广者想达到的一个效果。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推广汉服,是想让中国人都穿着裙裾飘曳的服饰生活吗?刘丹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衣着潮流,推广汉服并不是要改变这种潮流,也不可能改变。刘丹的看法和初衷是一样的:汉服服饰是表象,通过服饰让人了解服饰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文化传承才是目的。 汉服协会的正式成员中,小孩子是一个比例不小的构成部分。刘丹说有一部分小朋友,是老会员结婚后有了小孩,在父母的影响下,下一代也成了汉服爱好者。这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文化惯性,进而形成一种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让汉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文化”,这是刘丹和协会成员们的一种理念。 近年来,中央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开始,共青团中央也加入支持宣传汉服的行列,举办了首届“中国华服日”。当然,即便是搭上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趟便车,汉服的推广者还是要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汉服本身要如何和时代性以及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效嫁接?随着2020年的到来,随着汉服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汉服群体或许会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正宝 王子仪 责编:杨芮 编审:杨艳 吴晨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