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网

标题: 探索《论语》中的“直诈之说” [打印本页]

作者: 金色的记忆    时间: 2012-8-6 17:45
标题: 探索《论语》中的“直诈之说”
  孔夫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有这么一句话:“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关于《论语》,后世注解诸多,又各不相同。单以此句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而论,在此就从古今各选几人的注为例,也便于做个参考。

  观古之学者注,在宋人朱熹的《四书集注》注为:“狂者,志愿太高。肆,谓不拘小节。荡则逾大闲矣。矜者,持守太严。廉,谓棱角峭厉。忿戾则于争矣。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明人张居正前辈的《论语别裁》中讲评:“古之人,有资识鲁钝,暗昧不明的,这是愚之疾。然其愚者,不过任性率真,径行自遂,直焉耳矣,若今之所谓愚者,则反用机关,挟私妄作,而流于诈矣。”观今之学者注,南怀瑾前辈在《论语别裁》中对此句的讲评同样简单明了,即:“愚、老实没用关系,可不要故作玩老实,伪装老实,所谓‘貌似忠厚,心存奸诈’那就大成问题了。”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的注解亦与前者相差不大:“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耍手段罢了。”

  四位前辈的注解讲评词句大体皆是指“貌似忠厚,心存奸诈”这种人,这一点与我个人的理解不太一样。我的理解是否为先师原意恐怕已难考证,就当是多一种可用的选择的吧。假如日后发现此种理解有不妥之处,我定回过头来推翻自己,但至少在目前为止,结合自己现有认知来看,我还是坚持这样的理解。

  前辈们所讲评的“古之愚与今之愚”大体相同点在于“古之愚”乃真愚,而“今之愚”乃伪愚,实心存奸诈矣。而我个人看法,这句的“古之愚”与“今之愚”都可理解为真愚,两者所指皆为资质愚钝之人,而两者区别在于后天所形成的价值观不同。其实读《论语》时不止一次看到孔夫子对于古之圣贤、古之民风都很推崇,于“今人”则多感慨。难道古人就真的有那么十全十美?恐怕也不尽然,所以早有人认为那个“古”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其实今天我们看孔夫子、朱熹、张居正等,不都已是古人了么?可我们依旧在感慨着他们所感慨过的东西。因此,我一直觉得孔夫子所言的“古”与“今”并非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甚至也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这里的“古”应该是指人之初发自本心的天性。而“今”则是经过时代价值观所施加之后的各种异变。这样说起来恐怕流于空泛,不妨将视线转入现实之中吧。现今我们去书店、去超市常常看到一类书,名称诸如《做人不能太老实》、《玩的就是心计》、《每日一堂心计课》等等。这一类因社会所需而孕育而生的书卖得到也算畅销。大多教人如何耍滑头,如何占便宜。但很有意思的就是前言都会打上一系列的挡箭牌,例如“社会人心不可测”、“人心凶险不可不防”之类,说得堂而皇之。不过可姑且不论这些书如何,就说说去看书学滑头的人如何吧。比如“憨厚老实”本是一个褒义词,但今人大多不喜欢别人用这个词评价自己,总觉得是被骂“笨”,是赚不到钱找不到老婆的代言词。可惜人的天资有天生聪颖的,也有资质愚钝的,智力上高低优劣的有区别也是事实,但是我并不相信天资愚钝之人就凭看了几本东拼西凑的异端书,就可以将智商提高多少的。本生比较愚钝的人去学耍滑头恐怕多是又做了一回傻子,把口袋里的钱给编书的赚了去。假如有两个人,本身都是资质愚钝的,但一个本性憨直率真,而另一个虽愚却诈,我到觉得前者是有些智慧的,后面那个就什么都不是,不值一提了。

  聪颖与愚钝是天生的,但价值观却在后天影响下形成。在“心正意诚”的价值观影响下,聪颖之人以自己的能力造福于一方,而资质一般的人亦是安守本分,待人也诚恳率直。而在“尔虞我诈”的价值观影响下,天资过人的人就要干出祸国殃民的事情,而愚钝之人流于狡诈,用低级的伎俩互相你来我往,上演着“穷鬼杀饿鬼”的滑稽闹剧。故《论语》里的这个“古”与“今”,个人以为倒是也可以理解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正如范宁前辈在《论语范氏注》中所言:“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之性蔽,亦与古人异矣。”

  诚然“先天之性”未必尽皆善美,却倒也是“思无邪”。而后天之性就要看所处之时代的价值观影响了。但心性纯正之人,无论什么人都愿与之相交,虽然可能吃亏,但走到哪总是有福的。而那种流于诡诈而自得,其心不纯、其行不正之人,若再加资质愚钝的话,最终只能众叛亲离,被弃之于底层。实际上从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经验,假如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小聪明多,都知道他在耍脑筋,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愚蠢的。这正如武侠故事中一个杀手出了名便代表他的失败一样。这也算“今之愚也诈而已矣!”的典范吧。
      读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时习得一读《论语》之法颇为受用,即是不要将《论语》看成是一段一段教条式的条目,而是一篇一篇往下通读的。遇困惑之时,可结合上下之文联系以求解惑。在“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之后一条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与《学而篇》中的是重复的。不过用于此处正好可以看成是接于上句所发之感慨。而再下来的一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更为关键。不难理解,这几句大意为感慨世事“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也便是之前所言的“价值观”问题。其实这里可以倒着来看,正因为价值观的混乱,道德的沦丧,因为“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利口之覆邦家”,故世间多有“巧言令色”之人,于是孔夫子便发出感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行文至此,我自己也不知是写读书心得还是个人处世的一时之感慨。毕竟古圣之言,今亦受用。读书也好,处世也罢。每人天资与性格各自不同,后天也会有不同理想、不同信念、信仰。但行事唯求“心正意诚”四字,也便问心无愧了。诚然世事险恶,人心叵测。不过做人行得端正,并不代表是要做愚昧和迂腐。对于善恶真伪,自己总是能去判断和取舍的。当然,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每个人也不可能对每件事的是非善恶都辨析得很清晰,但若因此便心安理得让自己流于诡诈,以为耍滑头便可源源不断地谋取个人利益,那恐怕也是徒劳。因为天资聪愚毕竟已由天定,而后天心性的直与诈,亦是“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哉?”

  曾文正公(曾国藩)有一句箴言与本文相符,就以此作为结语吧:“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作者: 抹不掉的伤_    时间: 2012-8-7 11:28

作者: 抹不掉的伤_    时间: 2012-8-7 11:28

作者: 素飞诗涵    时间: 2012-10-14 12:09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这句什么意思?
作者: 白衣墨图    时间: 2012-10-14 16:16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信人者,这里的信名词指诚信,诚实的人.人未必尽诚,这里的人指的是他人,别人,未必都是诚信的。己则独诚矣,只是自己先独自作为一个诚信的人。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同样一个不诚信,怀疑别人的人,别人其他人未必都是坏人, 是你自己先成为一个奸诈,不诚信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个意思。佛看众生,众生皆佛,魔看众生,众生皆魔。你想要的得到一个怎么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取决于你自己本身的出发角度。   
作者: 素飞诗涵    时间: 2012-10-14 16:48
白衣墨图 发表于 2012-10-14 16:16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信人者,这里的信名词指诚信,诚实的人.人未必尽诚,这里的人指的是他人,别人,未必都 ...

哇。。。 你好厉害奥~ 多谢指教。。
作者: 金色的记忆    时间: 2012-10-14 16:51





欢迎光临 汉韵网 (https://www.hanyunwang.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