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魂兮归来?复兴旗帜下影影绰绰

日期:2004-10-23 作者:李琴 来源:东方早报  

  
  
  
  
西服最终形成一统天下的服饰霸权可谓兵不血刃,提倡重穿“汉服”的意义或许就在于重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从而对抗服饰的趋同性,但结果如何还要看资本的力量和策略是否有效  

  

日前,一群来自各地“汉网”的青年人身着“汉服”,公开祭祀一位死于374年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之后,这群“汉服”青年到达孔庙祭孔,并前往天坛、王府井等“人气旺盛”的北京标志性旅游景点游玩。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对“汉服”这一名称的广泛关注,2003年方才成立的“汉网”服务器因为访问量激增而陷入“瘫痪状态”。由于此事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争论不休,国内著名的学术论坛“关天茶社”上有人撰文指出:“汉服”事件是2004年最重要的网络事件之一。“汉服”事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将这一“汉服”事件提升到极高层次,认为“汉服”是汉民族文化的图腾,“汉服”将成为华夏文化复兴的符号;有人则评论此举只是一场张扬的“汉服“行为艺术秀;也有人忧心忡忡,认为这是饱受批判的“大汉族主义”的表现。  

恢复“汉服”是种姿态  

事实上,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上,并无“汉服”一词的确切解释。因此,对于“汉服运动”的争议,便首先出现在“汉服”的定义上,相对于“唐装”,“汉服”容易被理解为“汉朝服装”,复兴“汉服”,有“复古”之嫌;而对应于少数民族的服装,对“汉服”的一种理解是汉族人的服装,提倡这样的“汉服”又有大汉族主义的嫌疑。也有学者认为,“汉服”本身就是一种很虚无的概念。  

在中文维基百科上,能够找到一个关于“汉服”的定义,目前,媒体和学者也大多援引了这一定义。“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有别于满族的服饰,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衣、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根据这一定义,“汉服”被认定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清灭明之后,清朝统治者推行“削发易服”政策,方才逐渐消亡。  

此次“汉服”事件的参与者来自于一个叫做“汉网”的群众性论坛,这个论坛的主旨在于弘扬汉——华夏民族文化精神,其中的分论坛“汉服论坛”也是提倡“汉族传统衣冠的复兴”的首创论坛,其标语便是“还我汉家服,归我汉家魂”。而此次祭祀事件则是汉网策划的“汉服”360年纪念的诸多活动之一(360年前,清朝开始在全国推行“剃发易服”运动)。活动的组织者称,借用重穿“汉服”这一形式,意在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早在去年年底,在一次房产展销会上,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便喊出了将重穿“汉服”与文化复兴联系在一起的口号,该公司推出了打造全国首家“汉装社区”的概念,送汉装睡衣,并且举办汉装模特秀,在这里,汉装成为了房地产界的一种可供炒作的概念。除此之外,该公司负责人还提出了一个“中国文艺复兴”的宏大命题,并且将建筑与“汉服”两个原本毫无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建筑成为文艺复兴的载体,“汉服”变成文艺复兴的语言。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汉服”都被当作汉文化复兴的一个符号,并进而被提升到文化复兴的高度。一位汉网的网友提出,恢复“汉服”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汉服”是否适合现在生产生活穿着的问题,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复兴中华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在特定的场合恢复“汉服”,因为这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大汉族主义?  

也有学者认为,在“汉服”这种单一的民族服饰上贴上民族复兴的标签,很容易异化为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极具攻击性的大汉族主义。这未必是所有“汉服”支持者的意愿,但当网络上甚嚣尘上的争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鞑虏汉奸等词语时,这层含义逐渐凸显。  

“这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表现。”上海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蒋智威如是说道,从审美角度讲,满族服饰、汉族服饰具有同样的美学意义,如果说,一定要推崇某种服饰,压制另外一种服饰,其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已经超出了服饰本身。从服饰史上看,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其目的就是作为对其统治权的认可,而不是美观舒适或者民族习惯。现在提倡重穿“汉服”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针对民间呼吁重穿“汉服”,并将“汉服”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并提高到“自由”之类的高度,许多学者都显得忧心忡忡。有人评论说,“一个正在崛起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在族群关系上表现出如此狭隘、偏颇、算旧账的情绪,不仅与国际通行的多元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也与中国千百年来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史和民族理念南辕北辙。”而“汉服”之说,是在人为制造历史象征,移花接木地套到今天“汉人”身上,强化新的民族情绪,反映出一种狭隘、自闭、受虐、自恋的心态。”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汉族主义的兴起,是19世纪后引入西方现代“民族”概念造成中国内部危机的继续,是20世纪初生搬硬套西方理念在中国的负面效果之一。这种情绪将会引发毫无必要的国内族群紧张气氛和认同问题。  

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春药,它的确能够临时地调动民族肌体内部的激情,但其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能医治国人的结构性问题,却可能造成意识形态的震颤性麻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2)

汉明玉 2013-8-20 21:21:41 显示全部楼层
袁崇焕我不认可,但是汉服复兴,避免完全西洋化是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循环水管} 2015-7-29 05:48:37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说点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2010-2019 汉韵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鲁ICP备17036521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chany.org 主办:韩国中华汉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