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杨万江-论祭祀孔子的释奠礼

木之 2023-10-23 01:24:3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祭祀孔子的释奠礼



杨万江




   【提要】本文全面讨论了祭祀孔子的释奠礼所涉及的礼义和程序,介绍了古代释奠礼,并给出了适合今天举行的现代释奠礼程序。本文认为,释奠礼的基本礼义,乃是通过释奠所选择、尊重和宗法的先师来表明对何种文教传统的认同、继承和发扬。释奠礼作为一种祭祀礼仪,仍然保持着祭祀礼仪的基本程序结构。释奠礼的祭祀对象,是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并以孔门弟子及其历代有重大成就的儒门圣贤和儒学家配享。释奠礼不设尸位。释奠礼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礼仪,并有公祀的较大规模。释奠礼必须要有乐舞以尽礼乐之义。要完成把祭祀孔子落实为宣示奉行何种道统的礼义,必须经过祝文的阐发,才能获得实现。所以,释奠礼强调祝文的重要性。释奠礼有讲经的传统,以示先师道统的传承和文章讲习的延绵不绝。今日举行公祭孔子的释奠礼之礼义,乃是确认孔子所代表的儒教文化传统是中国过去数千年文化传统的主体,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主流的背景文化;表明在具有各种宗教文化传统,并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致日益造成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生活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我们选择、坚持和承认支配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中的主流价值观,乃至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由孔门儒教所阐发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和神圣因素。承认一个由孔门儒教所塑造的基本生活样式和文化,乃是我们今天仍然应当保守和继承的传统。



   一、释奠礼的基本礼义及其古代释奠礼程序

   释奠礼是祭祀礼的一种。它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祭祀孔子的一种公祭形式。《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说:“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郑玄注:“释奠者,设荐饌酌奠而已。” 可见,释奠礼在周制中已经存在。可是,在《仪礼》《周礼》和《礼记》中并无释奠礼程序和礼规的详细内容。这表明,释奠礼是在后世逐步完善起来的。所以,历代关于释奠礼的程序和解释各有不同。我们以《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和明朝学者李之藻所撰《頖宫礼乐疏巻三》中对释奠礼的阐发为基础,来了解释奠礼的基本礼义及其程序。

   释奠礼乃是王制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应当从王制中的国家治理说起。《周书•泰誓上》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就是说,国家要按照上天的天命来治理,而不能按照君王的个人意志来治理。上天为了保佑下民,才“作之君,作之师”,从而帮助上天来治理四方。对一个君王来说,政治的和司法的判断和政策(“有罪无罪”),必须遵循天命法则,不敢擅自越出(“予曷敢有越厥志”)。那么,到底什么是天命和应当遵行什么样的法则和教化呢?这便在“作之君”的政治权力之外,要有“作之师”的文教之权力。前者关涉谁来治理天下,后者关涉如何治理天下。先师乃是那些能够“知天命”,并通过教化而影响人们的人。正是他们知天命而进行的教化,使天下能够“同力,度德;同德,度义。”从而达成天下之治。因此,在礼仪上,除了礼敬圣王,也要礼敬先师。释奠先圣先师,是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结构的礼制①。李之藻在对释奠礼所作的疏解中说:

   学校之设,自徳行艺制而外,莫重于先师之祀典。父师司成名其官曰祭酒,盖以释奠先师而名。载在圣祖诰命可绎焉。古者成均之教,乐徳乐语乐舞,以飨以祀,大乐正实董正之。而王制,天子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吿,则学与祖并重。云武事之不忘告也,而况文徳乎哉?(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巻三》)

   古代君子从小要在学校受教育,这是他们成年后继续先王事业的必要条件。他们所受的教育来自先师,而且,他们掌权后也必奉行先师的教诲而以此治理天下。所以,“学校之设,自徳行艺制而外,莫重于先师之祀典。” 既然“天子受命于祖,受成于学”,那么,《礼记•王制》中所谓“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吿”,则是“学与祖并重”。天子出征的情况怎么样,有对不对得起被后代继承权力的先王的问题,也有对不对得起先师教化的问题。连武事都不忘告于师,何况是文徳呢?在这里,释奠作为一种礼仪表明了对天下应当遵循和尊重何种文化和教育的基本态度。所以,释奠礼的基本礼义,乃是通过释奠所选择和尊重的先师来表明对何种文教传统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在古代,特别是人类早期生活中,这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类生活存在多种可能性,思想文化也存在多种可能的路径,并存在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差别。从茹毛饮血还是熟食美味,披树皮还是“垂衣裳”,结绳记事还是使用文字,到嗜欲霸力还是仁义礼乐,这都是历史中的先王和先民所面临的多种可能性下的选择。选择走什么样的文明之路,乃是影响现实和后世的深远问题。可以说,释奠礼即是要表明这种选择和道路,并形成传统。亦即,通过不断延续的释奠礼对何种先师及其所阐发和指示的文明道路、方向和原则表达尊重、认同和遵循的意愿,从而明确天下国家和社稷的前进方向。这便有遵循何种“道统”的问题。亦如今日所谓明确国家遵循何种“指导思想和原则”,“走什么样的道路”。可见,作为古代王制一部分的释奠礼不是哪种个人对哪位思想文化人物之喜爱和嗜好的表达,而是关涉国家遵循何种“道统”而发展何种文明的重大问题。释奠何位先师,即是要表明国家遵循何种道统。在古代它具有宪制性的意义。《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此之谓也。

   按照李之藻的说法,释奠礼的得名,出于“周礼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

   周礼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注云,入学释菜,礼先师也。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释奠于先圣、先师,适东序,释奠于先老。疏云,立学为重,故及先圣。常奠为轻,唯祭先师。四时释奠不及先圣,谛绎经传三代之学,先圣先师则必有分。释奠释菜,礼有隆杀,如云唯释苹藻无牲牢币帛则释菜,礼轻。如云奠有牲牢,有合乐,有献酬,则释奠,礼重。长乐陈氏曰:学校,礼乐之所自出。小有释菜,而以食为主。大有释奠,而以饮为主。其习舞与声,而大合六代之乐,则一也。然而颁乐合声,无释菜之文。其大胥所云入学舍菜合舞者,盖将习舞,乃先舍菜,非合舞以行舍菜之礼也。释菜不舞不授器,礼有明征。故宋景濓曰:释菜无乐,释奠有乐,无尸此其辨也。惟其无迎尸以下事,故王伯厚曰:释奠释菜,祭之畧者也,此礼不止用于学,顾学校祀典惟此耳。(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巻三》)

   释者,舍也。就是说,周代世子入学要舍菜合舞。有“舍”,才有“得”。“舍”表明对先师的礼敬,然后可以学到东西。而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有情感的和精神的认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道德伦理和不可欺师灭祖必须传承学道、恭行实践的发扬义务。古礼中有所谓“释菜”与“释奠”的区别。“释奠释菜,礼有隆杀,如云唯释苹藻无牲牢币帛则释菜,礼轻。如云奠有牲牢,有合乐,有献酬,则释奠,礼重。” 实际上,这个区别只是礼仪隆杀的区别,他们都是礼敬先师的礼仪。

   那么,释奠礼祭祀什么样的先师,有什么样的历史沿革呢?李之藻说:

   周以前封建诸侯,国各有学,东序之奠先老,西学之祀先贤,所主皆不可考。或云各祀其师,如唐虞有夷夔,周有周公,鲁有孔子也。孔子没,天下学者宗焉,天下万世师,则天下万世所公祀,鲁国乌得而私诸?遭秦灭学,祀秩阙然,虽汉髙过鲁,剏祠太牢,乃晋魏以前学庙未设,太常释奠,肇于正始元嘉,权奏豋歌。北齐乃舞六佾,春秋二仲,岁有事焉。拜孔揖颜,每朔一举,隋备四仲之祭,日用上丁,其犹古者四时皆祭之意欤?贞观定名先圣,开元乐备宫县,而天下诸州配享从祀彬彬盛矣。宋初以上丁释奠东序,上戊释奠西序,是时登歌虽备,乐止判县,元丰以还,礼乐渐贲。沿元迄今,小有损益,而春秋丁祭则释奠之名无改焉。用丁,象文明也。不用丙者,内事用柔也。其国学吉月谒庙,及州县之附府者春秋二祭俱行释菜礼。进士释褐亦释菜,各有颁行定仪,设诚致行则有司存焉尔已。

   释奠礼祭祀的先师,在周制中比较混乱。因为“周以前封建诸侯,国各有学,东序之奠先老,西学之祀先贤”,所以,“所主皆不可考。或云各祀其师,如唐虞有夷夔,周有周公,鲁有孔子也。”可是,孔子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孔子没,天下学者宗焉,天下万世师,则天下万世所公祀,鲁国乌得而私诸?”也就是说,孔子逝世后,天下学者认孔子为宗师,而且是“万世师”,所以,孔子被“天下万世所公祀”。秦灭学,不祭祀孔子。汉以后,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高祖刘邦过鲁,剏祠太牢,开此先河。东汉开始在各郡县的学校祭祀孔子。但晋魏以前没有设置学庙。太常释奠,肇于正始元嘉。北齐开始在祭孔时舞六佾。汉魏时期,周孔合祭,但到唐代,则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贞观四年,唐太宗命各地州学、县学建孔子庙。祭孔仪遂推行全国。天下诸州配享从祀彬彬盛矣。李之藻说“宋初以上丁释奠东序,上戊释奠西序,是时登歌虽备,乐止判县,元丰以还,礼乐渐贲。沿元迄今,小有损益,而春秋丁祭则释奠之名无改焉。”也就是说,宋以后到清朝形成的春秋丁祭释奠礼一直延续下来。宋代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说:“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 可为证。

   所谓“丁祭”,今学者指出:“祭祀者以孔子后裔为主,主要形式是四大丁祭。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古代用干支纪日,每月不超过三十天,所以甲乙丙丁等天干一般会出现三次,祭孔用第一个丁日,称为上丁。四大丁祭,就是在四季仲月上丁日举行的祭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参见彭林《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 释奠礼用四时丁祭,还是春秋丁祭,这可以依时代条件而定。

   我们可以用《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来呈现古代释奠礼的规格和程序。有关古代释奠礼程序的详细说明,可参见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巻三》。

   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

斋戒( 与祀帝王同)
传制( 仪见仪制司)
省牲( 牛一。今二。山羊五。今北羊。豕九。今十四。鹿一。兔五。今一)

陈设

正坛

犊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笾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礼神制帛)

共设酒尊三、爵三、篚一、于坛东南、西向。祝文案一于坛西

四配位

每位 羊一 豕一 豋一 ( 今去) 鉶二 笾豆各十 ( 今八) 簠簋各一 ( 今二) 爵三 帛一 篚一

十哲位

东五坛 豕一 ( 分五)  帛一  篚一  爵三

每位 鉶一 笾豆各四 簠簋各一 酒盏一

西五坛

陈设同

东庑 ( 五十三位、共十三坛。今四十七位、分十六坛)

共豕一 ( 今三) 帛一  篚一  爵一

每坛 笾豆各四 簠簋各一 酒盏四

西庑 ( 五十二位、共十三坛、今四十八位、分十六坛)

陈设同

正祭。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祀官各就位。赞引引献官至盥洗所。赞诣盥洗位、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赞就位。

典仪唱迎神。奏乐。乐止。赞四拜。 ( 通赞陪祭官同)

典仪唱行初献礼。奏乐。执事官捧帛爵诣各神位前。赞引导遣官赞诣大成至圣文宣王(今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赞搢笏。参献帛。执事以帛进、奠讫。执事以爵进。赞引赞献爵、出笏。赞诣读祝位。乐暂止。跪。

( 传赞众官皆跪) 赞读祝。读祝官取祝跪于献官左、读讫。赞俯伏、兴、平身。赞诣兖国复圣公(今称复圣颜子)神位前。搢笏。献爵。出笏。诣郕国宗圣公 ( 今称宗圣曾子) 神位前、沂国述圣公 ( 今称述圣子思子)神位前、邹国亚圣公(今称亚圣孟子) 神位前。( 仪并同前) 赞复位。乐止。

典仪唱行亚献礼。奏乐。执事以爵献于神位前。乐止。

典仪唱行终献礼。奏乐。 ( 仪同亚献) 乐止。

典仪唱饮福受胙。赞诣饮福位、跪搢笏。执事以爵进赞饮福酒。执事以胙进。赞受胙。出笏。俯伏、兴、平身。复位。赞两拜。(传赞陪祀官同)

典仪唱彻馔。奏乐。执事各诣神位前彻馔乐止。

典仪唱送神。奏乐。赞引赞四拜。 ( 传赞陪祀官同)

典仪唱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馔、各诣痤位。

典仪唱望瘞。奏乐。赞引赞诣望瘞位。乐止。赞礼毕

祝文

维洪武 年岁次 月 朔 日
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 ( 先师及四配改定今称。并如前注) 惟王、(今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祇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享一分献官仪注。(分献以翰林院修撰等官二员、国子监博士等官二员)典仪唱分献官陪祭官各就位。各至拜位。候读祝讫。唱分献官行礼。赞引赞诣盥洗所。赞搢笏。赞出笏。赞升坛。赞诣神位前。赞搢笏。执事以帛进于分献官、奠讫。执事以爵、进于分献官、献讫。赞出笏。赞复位。(亚献终献同)至典仪唱望瘞、各诣瘞位

乐章

迎神

大哉宣圣。 ( 今曰孔圣) 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存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奠帛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维王 ( 今曰维师) 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初献

大哉圣王。 ( 今曰圣师) 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修神明。庶几昭格

亚献终献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于三。于嘻成礼

彻馔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送神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格惟馨。神驭还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今定配哲。从祀牌位

四配

复圣颜子 ( 旧封兖国复圣公)
宗圣鲁子 ( 旧封郕国宗圣公)
述圣子思子 ( 旧封沂国述圣公)
亚圣孟子 ( 旧封邹国亚圣公)

十哲

先贤闵子 ( 名损、旧封费公) 先贤冉子 ( 名雍、旧封薛公)
先贤端木子 ( 名赐、旧封黎公) 先贤仲子 ( 名由、旧封卫公)
先贤卜子 ( 名商、旧封魏公) 先贤冉子 ( 名耕、旧封郓公)
先贤宰子 ( 名予、旧封齐公) 先贤冉子 ( 名求、旧封徐公)
先贤言子 ( 名偃、旧封吴公) 先贤顓孙子 ( 名师、旧封陈公)

东庑

先贤澹台灭明 ( 旧封金乡侯) 先贤原宪 ( 旧封任城侯)
先贤南宫适 ( 旧封汝阳侯) 先贤商瞿 ( 旧封须昌侯)
先贤漆雕开 ( 旧封平舆侯) 先贤司马耕 ( 旧封睢阳侯)
先贤有若 ( 旧封平阴侯) 先贤巫马施 ( 旧封东阿侯)
先贤颜辛 ( 旧封阳谷侯) 先贤曹卹 ( 旧封上蔡侯)
先贤公孙龙 ( 旧封枝江侯) 先贤秦商 ( 旧封冯翊侯)
先贤颜高 ( 旧封雷泽侯) 先贤壤駟赤 ( 旧封上邽侯)
先贤石作蜀 ( 旧封成纪侯) 先贤公夏首 ( 旧封钜平侯)
先贤后处 ( 旧封胶东侯) 先贤奚容蒧 ( 旧封济阳侯)
先贤颜祖 ( 旧封富阳侯) 先贤句井彊 ( 旧封滏阳侯)
先贤秦祖 ( 旧封禋城侯) 先贤县成 ( 旧封武临侯)
先贤公祖句兹 ( 旧封即墨侯) 先贤燕伋 ( 旧封汧源侯)
先贤乐欬 ( 旧封建成侯) 先贤狄黑 ( 旧封休宪侯)
先贤孔忠 ( 旧封郓城侯) 先贤公西蒧 ( 旧封徐城侯)
先贤颜之仆 ( 旧封封宛句侯) 先贤施之常 ( 旧封临濮侯)
先贤秦非 ( 旧封华亭侯) 先贤申棖 ( 旧封文登侯)
先贤颜澮 ( 旧封济阴侯) 先儒谷梁赤 ( 旧封睢阳侯)
先儒高堂生 ( 旧封菜芜伯) 先儒毛萇 ( 旧封乐寿伯)
先儒后芬     先儒杜子春 ( 旧封緱氏伯)
先儒韩愈 ( 旧封昌黎伯) 先儒程顥 ( 旧封豫国公)
先儒邵雍 ( 旧封新安伯) 先儒司马光 ( 旧封温国公)
先儒胡安国 ( 旧封建宁伯) 先儒杨时 ( 旧封将乐伯)
先儒张栻 ( 旧封华阳伯) 先儒陆九渊
先儒许衡 ( 旧封魏国公)
(旧有堂邑候颜何、兰陵伯荀况、彭城伯刘向、司空王肃、司徒杜预、今黜。中牟伯郑众、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今改祀于乡。菜芜侯曾点、泗水侯孔鲤、改入启圣祠从祀)

西庑

先贤宓不齐 ( 旧封单父侯) 先贤公冶长 ( 旧封高密侯)
先贤公晰哀 ( 旧封北海侯) 先贤高柴 ( 旧封共城侯)
先贤樊须 ( 旧封益都侯) 先贤公西赤 ( 旧封钜野侯)
先贤梁鱣 ( 旧封千乘侯) 先贤冉孺 ( 旧封临沂侯)
先贤伯虔 ( 旧封沐阳侯) 先贤冉季 ( 旧封诸城侯)
先贤漆雕徒父 ( 旧封高宛侯) 先贤漆雕哆 ( 旧封濮阳侯)
先贤(上甫下皿)泽 ( 旧封邹平侯) 先贤任不齐 ( 旧封当阳侯)
先贤公良孺 ( 旧封牟平侯) 先贤公肩定 ( 旧封梁父侯)
先贤鄡单 ( 旧封聊城侯) 先贤罕父黑 ( 旧封祈乡侯)
先贤荣旂 ( 旧封厌次侯) 先贤左人郢 ( 旧封南华侯)
先贤郑国 ( 旧封朐山侯) 先贤原亢 ( 旧封乐平侯)
先贤廉洁 ( 旧封胙城侯) 先贤叔仲会 ( 旧封傅平侯)
先贤公西舆如 ( 旧封临朐侯) 先贤邽巽 ( 旧封高唐侯)
先贤陈亢 ( 旧封南顿侯) 先贤琴张 ( 旧封阳平侯)
先贤步叔乘 ( 旧封慱昌侯) 先儒左丘明 ( 旧封中都伯)
先儒公羊高 ( 旧封临淄伯) 先儒伏胜 ( 旧封乘氏伯)
先儒孔安国 ( 旧封曲阜伯) 先儒董仲舒 ( 旧封广川伯)
先儒王通     先儒周敦颐 ( 旧封道国公)
先儒欧阳修    先儒张载 ( 旧封郿伯)
先儒程颐 ( 旧封洛国公) 先儒胡瑗
先儒朱熹 ( 旧封徽国公) 先儒吕祖谦 ( 旧封开封伯)
先儒蔡沉 ( 旧封崇安伯) 先儒真德秀 ( 旧封浦城伯)
先儒薛瑄     先儒王守仁
先儒陈献章    先儒胡居仁

(旧有寿张侯公伯寮、新息侯秦冉、考城伯戴圣、岐阳伯贾逵、扶风伯马融、任城伯何休、偃师伯王弼、今黜。内黄侯蘧伯玉、长山侯林放、高密侯郑玄、新野伯范宁、临川郡公吴澄、今改祀于乡。曲阜侯颜无繇、改入启圣祠从祀。淄川侯申党、即申棖。今革存棖)

凡祭期。洪武元年、定以仲春秋上丁日降香、遣官祭孔子于国学。七年、仲春上丁日食。改用次丁。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朔、当释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释菜

凡祭器、礼物、乐舞。洪武四年更定、各置高案。笾豆、簠簋、豋鉶、悉用瓷器。牲用熟。乐舞生、择监生及文武大臣子弟在学者、预教习之(今用太常乐舞生)。正统三年、令祭丁品物非其土产者、鹿以羊代、榛枣以所产果品代。景泰六年奏准、以两庑祭品俭薄。增豕四只、枣栗各五十斤、黍稷各一斗、形盐五十斤。南京国子监一体增设。成化十二年、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嘉靖九年、令南京国子监祭、用十笾十豆。天下府州县学、八笾八豆。乐舞各止六佾。凡六品以下官不陪祭者、先一日赴庙瞻拜

   从上述释奠礼的规格和程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释奠礼的基本特征:

   1、释奠礼作为一种祭祀礼仪,仍然保持着祭祀礼仪的基本程序结构。亦即斋戒、陈设、降神、三献、辞神等。

   2、释奠礼不设尸位,而且,即便是较早的释奠礼也不设尸位。因为先师的思想和意图在一个传统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没有人能够代表先师受祭。任何代表机制,即便是祭祀中礼仪性的代表机制,都可能存在扰乱教义的风险。

   3、释奠礼的祭祀对象,是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孔门弟子及其历代有重大成就的儒门圣贤和儒学家。正位上,是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四配位上,是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位上,是先贤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冉子、宰子、冉子、言子、顓孙子。东庑位上,是先贤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有若、先贤巫马施、颜辛、曹卹、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彊、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先贤公西蒧、颜之仆、先贤施之常、秦非、先贤申棖、颜,和先儒谷梁赤、高堂生、毛萇、后芬、杜子春、韩愈、程顥、邵雍、司马光、胡安国、杨时、张栻、陆九渊、许衡。旧有堂邑候颜何、兰陵伯荀况、彭城伯刘向、司空王肃、司徒杜预、今黜。中牟伯郑众、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改祀于乡。菜芜侯曾点、泗水侯孔鲤、改入启圣祠从祀。西庑位上,是先贤宓不齐、公冶长、公晰哀、高柴、樊须、公西赤、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上甫下皿)泽、任不齐、公良、公肩、鄡单、罕父黑、荣旂、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和先儒左丘明、公羊高、伏胜、孔安国、董仲舒、王通、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瑗、朱熹、吕祖谦、蔡沉、真德秀、薛瑄、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所有这些被祭祀或配享祭祀的历代重要人物,构成孔子及其儒门所建立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通过历代祭祀而被确认为文化的正统,并被继承和发扬。

   4、释奠礼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礼仪,并有公祀的较大规模。这一点可以从正坛的“笾豆各十”,以及“成化十二年、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看出。祭祀时的笾豆数,乐舞为多少佾,以及与祭者的身份,是表明祭祀规格的指标。笾豆十二和八佾。这是最高等级的规格。祝文中所谓“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即它是皇帝委派某官来祭祀。实际上,过去二千多年,汉以后,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这也表明释奠礼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当然,它也是最广泛的公共祭祀。各地的孔庙和学校均可以举行释奠礼。甚至,我们也可以从斋戒“与祀帝王同”的礼仪要求中,也可以看出它的礼仪规格。由于释奠礼是公祀,祭祀规模较大,所以,礼仪程序中,须有通赞唱引,方能组织和协调众多参祭者的施礼行为。

   5、释奠礼要有乐舞。普通祭祀礼仪可以省约乐舞,但乐舞在祭祀孔子的释奠礼中有发扬礼乐精神的特殊涵义,所以,不可省约。

   6、祝文的重要性。不同于普通祭祀中,祝词只是表达对祭祀对象的礼敬。如前指出,释奠礼具有通过释奠所选择和尊重的先师来表明对何种文教传统的认同、继承和发扬,从而表明国家遵循何种道统的宪制性严重礼义。要完成把祭祀孔子落实为宣示奉行何种道统的礼义,必须经过祝文的阐发,才能获得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释奠礼具有特殊的政治性和宗教性。

   7、释奠礼有讲经的传统。在举行释奠礼之前或之后,讲儒教六经或十三经中的某一经或某一经中的某一章,是古代释奠礼的传统。目的为了传扬经典。比如,《晋书•礼上卷十九志第九》载:

  礼,始立学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用币。汉世虽立学,斯礼无闻。魏齐王正始二年二月,帝讲论语通,五年五月,讲《尚书》通,七年十二月,讲《礼记》通,并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颜回配。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咸宁三年,讲《诗》通,太康三年,讲《礼记》通。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元帝太兴二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并亲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颜回配。成帝咸康元年,帝讲《诗》通。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通。孝武宁康三年七月,帝讲《孝经》通。并释奠如故事。穆帝、孝武并权以中堂为太学。

   释奠礼礼仪程序的详细设置和过程,请见明•李之藻撰《頖宫礼乐疏巻三释奠仪》。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逐段解读。读者可以自行阅读,了解古代释奠礼程序的详细流程和礼规。

   释奠礼(《頖宫礼乐疏》巻三大明李之藻撰)

释奠仪

国学先师释奠,钦遣重臣行礼,南雍则祭酒主之,是为献官,监属四员分献,御史监礼祠部监宰鸿胪引班,太常赞礼其牲醴,祭品皆出太常,前期十日移会诸司,前四日散斋,演乐,涤牲。礼卿,奉常,祭酒,司业,咸往观焉。部寺属官继之,博士书祝。祭前一日,致斋。奉常乘马,教坊司备乐,导送祝文祭品入庙,行一拜礼,诣彛伦堂,填献官职名。是晚,诣宰牲所省牲讫,回宿斋房。祭之日,五鼓,各官省视陈设,先上庙行一拜礼,候献官至以祭。其外郡国则以所在长官一员为献官,郡县佐及教官为分献官。或阙官,则以应贡生代赞。礼则诸生充之。观乐省牲斋宿皆于祭前一日。凡释奠祭服与社稷同(按《明集礼》社稷祭服:周礼司服,王祭社稷,则絺冕。注,絺冕谓刺粉米无画也,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汉武帝祀后土祠,衣皆尚黄。唐制天子亲祀,服绣冕,宋制如之。元制服衮冕。国朝亲祭服衮冕。但明朝乘舆亲临用皮弁),儒士陪祭者深衣幅巾。

陈设目

正坛(按会典旧制,先师祭笾豆各十。成化十二年,祭酒周洪谟奏准笾豆各十二。嘉靖九年,厘正笾豆各十,去左笾糗饵,右豆[食也]食、糁食)

犊一(九体,外祭不用)羊一(五体)豕一(五体)
豋一,实以太羹(煮肉汁,不用盐酱)
铏二,实以和羮(以猪腰羊膂肉造)
笾十,实以形盐 藁鱼 枣 栗 榛 菱 芡 鹿脯 白饼(白面造) 黑饼(荞面造)
豆十,实以菁菹 芹菹 鹿醢 韭菹(以韭切去本末,取中四寸) 醓醢(猪肉鲊,用盐酒料物调造) 兎醢笋菹鱼醢脾析(牛羊百叶,切细,汤熟,塩酒造) 豚胉(猪肩上肉)
簠二,实以黍 稷
簋二,实以稻 粱
篚一,实以制帛(坛东南,西向)

共设酒尊三 爵三(献) 馔盘一 祝文案(坛西) 罍洗一 盥盆二(台下东西向)

四配四坛

每坛羊一(五体) 豕一(五体) 铏二 爵三 簠二 簋二 笾十 豆十(今笾豆各八)
一 馔盘一

十哲(东哲五位总一坛。西哲五位总一坛)

每坛共豕一(分五体,每位一体) 篚一 爵三(献) 馔盘一

每位爵一 铏一 簠簋各一 笾豆各四

东庑(西庑同)

共豕(旧一,景泰六年增为三解,四十八分) 篚一 爵三 酒尊一 罍洗一 盥盆一 馔盘一

每三位为一坛 簠簋各一 笾豆各四 爵四

乐器目

锺十六 磬十六 柷一 敔一 建鼔一 搏拊二 琴六 瑟二 篴六 笙六 鳯箫二 横笛六 埙二 篪二 翟钥各四十八 麾一引节二共乐生四十一人舞生五十人 歌六人


仪注:


1、斋戒。[前期十日移会诸司。前四日散斋,演乐,涤牲。礼卿,奉常,祭酒,司业,咸往观焉。部寺属官继之,博士书祝。外郡国则先一日演乐斋宿。祭义:致齐[zhai1]于内,散[san3]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yao4],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wei4]齐者。祭之日,入室,僾[ai4]然必有见[xian4]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xi4]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絶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着;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2、省牲。祭前一日,执事者设香案于牲房外。赞引者引献官常服。赞引唱:诣省牲所。唱:省牲。(执事者牵牲于香案前过)赞引唱:牲省毕。(遂宰牲以毛血少许盛于盘。其余毛血以净器盛贮,祭毕埋之,是日观乐并习仪。)

3、排班。正祭日,将行礼。起鼓初严(遍燃庭燎香烛)、鼓再严(乐舞生执事者各序立于丹墀两傍)、鼓三严(赞引引各献官至戟门下立候)。通赞唱:乐舞生各就位。(乐舞生各以序进立于殿庭奏乐之所,司节者分引舞生至丹墀东西两阶,各序于舞佾之位。司节在东,则退至东四班舞生之首。在西,则退至西四班舞生之首。相向立。)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各执事亦各以序进就位讫。)通赞唱:配祭官各就位。(各赞引引各分献官至拜位,各赞引退立东西讫。)通赞唱:献官就位。(赞引引献官至拜位,赞引退立于献官东西两傍相向立讫。)[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遍燃庭燎香烛,求神于阳也。]

4、瘗毛血。通赞唱:瘗毛血。(执事者捧毛血,正庙由中门出,四配东西哲由左右门出,两庑随之,瘗于坎,遂启俎盖。)[瘗毛血,求神于阴也。]

5、迎神。通赞唱:迎神。(舞生执羽钥,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献官以下倶拜讫,麾生偃麾,乐尽栎敔)。[乐奏半阙然受拜,盖乐者,迎神于阳也。]

6、初献。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者各捧帛,执爵者各执虚爵。赞引诣献官前)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司盥者捧盆)赞引唱:搢笏。(献官搢笏,盥毕进巾)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诣酒罇所。(引献官至酒罇所)赞引唱:司罇者举幂酌酒。(执爵者以爵受酒,同捧帛者在献官前行。先圣帛爵由中门入,四配帛爵左门入,各于神案之侧,朝上立。赞引随引献官,亦由左门入)赞引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麾生举麾)唱:奏宁和之曲。(击柷作乐,赞引引献官至神位前)唱:跪。(献官跪)唱:搢笏。(献官搢笏,捧帛者转身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接帛)赞引唱:奠帛。(献官献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执爵者转身,西向跪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赞引唱:献爵。(献官献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俯伏兴平身,诣读祝位。(读祝位设于庙中香案前,赞引引献官至祝位,麾生偃麾,乐暂止,读祝者跪,取祝文,退立于献官之左)赞引唱:跪。(献官并读祝者皆跪)通赞随唱:众官皆跪。(陪祭官俱跪讫)赞引唱:读祝。(读祝者读毕,仍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堂西朝上)赞引与通赞同唱:俯伏兴平身。(麾生举麾,不唱。乐生接奏先未终之乐)赞引唱:诣复圣颜子神位前。(引献官之神位前)唱:跪,搢笏。(献官搢笏,捧帛者跪于献官右,进帛于献官,献官接帛)赞引唱:奠帛。(献官献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执爵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献官接爵)赞引唱:献爵。(献官献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伏俯兴平身。赞引唱: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复圣,但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讫)赞引唱:诣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前)通赞随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同唱:诣盥洗所。(各赞引引分献官至洗所,司盥者酌水)赞引同唱:搢笏。(各分献官搢笏,盥毕进巾)赞引同唱:出笏。(各分献官出笏)赞引同唱:诣酒罇所。(引各分献官诣酒罇所)同唱:司罇者举幂酌酒。(各执爵者以虚爵受酒,与捧帛者俱在分献官前行,各至堂及两庑神案之侧,朝神位立候正庙)赞引唱:诣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各赞引引各分献官诣东哲西者俱由左门进,东庑西庑各诣庑至神位前)同唱:跪。同唱:搢笏。(献官并各分献官搢笏,东哲东庑捧帛者转身跪于分献官右,西哲西庑捧帛者跪于分献官左,进帛,分献官接帛)赞引同唱:奠帛。(分献官献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捧爵者转身进爵如进帛仪。分献官接爵)赞引同唱:献爵。(分献官献爵以爵受戒爵者,献于神位前)赞引同唱:出笏。(各献官出笏)赞引同唱:伏俯兴平身。赞引同唱:复位。(麾生偃麾栎敔,乐止,各赞引引各献官至原拜位立,执事者亦随至罇所立候)。[献官皆行自阼阶,出入由左门(东侧门)。盖献官虽尊,与先师面前亦弟子而已,不敢抗宾客之礼,故出入由阼阶。但先师帛爵自中门入者,重先师之物也。又执事位卑,进退听命,不嫌当宾客也。郊之家祭,释奠礼献爵而不侑餐,奠爵而不灌酒。盖弟子之礼,但以意志精诚感格神灵,非如子孙,与祖先一体,是以飨之也。故献爵示敬,而不必神之来,神之歆也。一如弟子执酒食于先生前,不必先生饱也。]

7、亚献。同赞唱:行亚献礼。(赞引诣献官前)唱:诣酒罇所。(引献官至酒罇所)赞引唱:司罇者举幂酌酒。(各执爵者以虚爵受酒,前行至庙如初献仪,赞引引献官亦由左门入)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麾生举麾)唱:乐奏安和之曲。(击柷作乐,赞引引献官至神位前如初献献爵之仪,行礼讫。赞引引献官如前出至原位。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8、终献。通赞唱:行终献礼。(赞引引献官并执事者,仪同亚献但麾生举麾)唱:乐奏景和之曲。(击柷作乐行礼,复位俱如初。惟执爵者不必出庙外,俱在庙内两傍立候撤馔。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9、饮福受胙。通赞唱:饮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进福,进福胙者捧盘立于神位之东,又令一执事取正坛羊左肩胙,置于盘)赞引唱:诣饮福位。(饮福位乃读祝位也。又令二执事先立于庙内两傍,赞引引献官至饮福位,捧福酒福胙者转身向西,立于献官傍,前庙内二执事行于献官西,于捧爵胙者相对)赞引唱:跪,搢笏。(献官跪,搢笏,进福酒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赞引唱:饮福酒。(献官接酒饮讫,两傍接福酒者跪于献官左接爵。捧福胙者跪于献官右,进胙于献官)赞引唱:受胙。(献官接胙讫。西傍接福胙者跪于献官左,接捧胙,由中门出)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俯伏兴平身,复位。(赞引引献官至原拜位)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各官俱拜讫)。[胙由中门出者,贵先师所赐。饮福受胙者,所谓事死如事生,犹如与先人共此嘉宴也。弟子虽不必先师之飨。然则先师诚明配天,必欲嘉惠后学,故亦饮福受胙,以昭恩惠也。明朝凡祭祀,皆分胙肉,以致负担过重,有上奏唯与祭者得之者。窃谓神之惠,庙之中徧受也。然而脤膰脯修之赐,亦所以结好亲友,但量力而行可也。况神之所赐,贵均不贵厚,便是酒一盅,肉一楪,亦足以受福矣。]

10、彻馔。通赞唱曰:撤馔。(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执事者各于神位前将笾豆稍移动,复位立于原位。舞生直执其钥,与翟同。司节者在东,进于东一班舞生之首。在西者进立于西一班舞生之首。举节朝上,分引舞生于丹陛东西,序立相向。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宋礼望瘗而后彻馔。窃谓弟子之礼,为先生彻馔。故彻馔当于辞别之前也。]

11、送神。通赞唱:送神。(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各官俱拜讫,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12、望瘗。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执事者各诣神位前,待读祝者先跪取祝文,捧帛者跪取帛,齐转身向外立)通赞唱:各诣瘗所。(正殿右中门出,四配十哲由左门出,两庑执事者取帛随班出)通赞者唱:望瘗。(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捧柷帛者过讫)赞引唱:诣望瘗位。(各赞引引献官分献官陪祭官至瘗所)赞引唱:祝板一帛一段数至九段。待焚讫,乐尽,麾生偃麾,乐止。赞引通赞同唱:礼毕。[先师之帛亦由中门出,重从先师处来也。望瘗者,或在大门外壬地,或在庙后,或庙前东西有炉。犹礼器曰: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弟子不必神之所在,故祭之于庙,又求之于门外。]

祝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朔某日某甲子某衙门某官某等,敢昭吿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惟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
  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配尚

飨祭祀榜文式:

为祭祀事照得某年某月初一日丁阙致祭圣先师孔子,其供事并执事官员人等俱依例斋戒,至日行礼,毋得临期违悞,不便须至榜者。计开一陈设乐器,并乐舞生位,某生员充之,后同。一省牲,引赞某某。一监宰煮并造羹醢。官二员某某,太学用助教掌馔二员。外郡以生员充之。一监馔二员,某某太学,用学正学,録二员。外郡以生员充之。一提调瘗坎二名某某。一正坛。陈设并収及司香烛鎻钥四名某某某某。一东庑。陈设并収及司香烛鎻钥二名某某。一西庑。陈设并収及司香烛鎻钥二名某某。一监礼官二员,某官,某某太学有御史二员。外郡无。一引班官二员,某某太学,用序班二员。外郡无。一通赞某某。一引赞某,正献官某官,某太学,钦遣外郡以所在长官充之。一司执灯笼二名,某某太学,用监生。外郡无。一司罇某。一罍洗某,至圣先师孔子。一进帛,并捧帛诣瘗坎某。一执爵,三献彻馔,捧馔,诣瘗坎某。一读祝。捧祝诣瘗坎某,复圣颜子。一进爵,并捧帛诣瘗坎某。一执爵。三献,并彻馔,捧馔诣瘗坎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开列同前。东哲。一引赞某,分献官某官某。一进帛,并捧帛诣瘗坎某。一执爵,三献,并彻馔,捧馔诣瘗坎某。西哲,开列同前。东庑。一引赞某。一司罇罍洗某。某分献官某官某。一进帛,并捧帛诣瘗坎某。一执爵,三献,并彻馔捧馔诣瘗坎某。西庑,开列同前。一进胙,受胙某。一进爵,受爵某。一司乐器祭器洗涤并収官一员某。太学用助教。外郡生员充之。启圣祠正献官某官某分献官二员。某官某,某右榜谕众通知。年、月、日。


   二、现代释奠礼的礼义及程序


   在继承古代释奠礼的基本礼义和基本程序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及其思想文化环境,逐步形成了现代释奠礼。现代释奠礼与古代释奠礼的最大区别,是提出在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中,释奠礼是否仍然应当作为国教的定位而发挥基础宪制性作用二代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坚持儒教作为国教的主张,和主张儒教作为“公民宗教”的不同看法②。《礼记•祭义》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假使继续把儒教定位在国教的地位上,那么,我们只须延续释奠礼的传统礼仪即可。如果儒教是在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环境下的一种宗教,或者作为主流传统的宗教而在公共生活中发挥“公民宗教”的作用,那么,释奠礼的礼义和程序将有所变化。有关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定位问题本文将在后面一章中讨论,这里只就作为儒教之宗教礼仪的释奠礼的定位及其现代礼仪举行讨论。

   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尽可能追求公共生活对奉持各种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人保持开放性,以期建立一个充分宽容和自由的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儒教不应当象在古代中国那样保持其国教的地位,从而,祭祀孔子的释奠礼将不再作为公祀,乃至作为国家宪制性礼仪的形态而存在。但是,考虑到儒教在中国传统中的主流地位及其仍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基础文化传统的影响力,认为儒教虽然不是官方直接沿用的宪制性礼仪和教义,但仍然是中国社会普通人民和政治生活的基础背景文化,是维系整个中国社会及其国家生活的价值观传统的神圣因素和来源。所以,在作为“公民宗教”的意义上,儒教及其公祀礼仪仍然可以存在于公共生活,但其地位又非宪制性国教的强制性法源。这种相对温和的考量可以解释中国目前的祭孔礼仪为何既要采取公祀的形式,但又并非像古代那样让国家最高领导人参祭,更不会把儒教经典作为宪法性条文来直接沿用。目前,每年举行祭孔大典的参祭者级别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级,并由地方政府及其首长主祭。这种羞羞答答的祭祀,应当在礼学上获得论述。本文将在儒教作为公民宗教的定位上,处理释奠礼的相关礼仪问题。

   公民宗教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功能角度定义宗教。把那些能够在一个社会中起到维系所有公民之间团结与友善关系作用的善及其神圣价值称为公民宗教。二是,公民宗教的生成性和适应性。它可以不是一种特定的宗教,可以从一个多元社会的公民生活中各种持有不同宗教传统或文化差异的人中相互磨合和适应而寻求的某些共同价值认同及其神圣观念中生成的。由于公民宗教的概念具有这样的特征,并与一个社会的历史及其复杂程度和社会结构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充分多元的社会中,公民宗教可能是非常稀薄的某些神圣要素和共同善的观念。但是,在一个不那么多元的社会中,或者说在一个有非常强大的主流宗教传统,并且该宗教传统被绝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和秉持的社会中,可能是某种特定的宗教承担着团结和维系社会的功能,扮演着公民宗教的角色。所谓“作为公民宗教的儒教”,可以是后面这种情况。从儒教的自身特点看,不同于基督教把耶稣视为上帝,伊斯兰教把穆罕默德视为真主,儒教信仰天,却不把某个特定的人格视为上帝,包括并非把孔子视为上帝。孔子作为“先师”,而非上帝。释奠礼是祭祀先师,而非把孔子作为上帝来祭祀。这就为其被更多人接受,从而承担作为公民宗教的功能提供了基于儒教内部特点的条件。本文一再强调,儒教是教理性的自然神宗教。这个特征使儒教具有比较广泛的可接受性。当然,这里是就儒教在公共生活中的存在和影响而言。在私人领域,儒教作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奉行的宗教文化传统,将继续保持其特定宗教的完整形态。

   儒教作为“公民宗教”,意味着,举行公祭孔子的释奠礼之礼义,乃是确认孔子所代表的儒教文化传统是中国过去数千年文化传统的主体,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主流的背景文化;表明在具有各种宗教文化传统,并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致日益造成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生活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我们选择、坚持和承认支配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中的主流价值观,乃至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由孔门儒教所阐发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和神圣因素。承认一个由孔门儒教所塑造的基本生活样式和文化,乃是我们今天仍然应当保守和继承的传统。具体说,我们认为,由孔门传统所阐发和塑造并在过去数千年秉持和奉行的“天人本一、分而合一”的核心精神系统,及其 “天生烝民,中庸立道,仁义立德、礼乐立法,孝悌结构,成己成物,下学上达,一命归天”的生命叙事和基本生活形态,即是我们今天通过释奠礼而要宣示保守、尊重和坚持的文化传统。尽管它不是中国公共生活的直接法源和宪制性礼仪,也并非要建立一个宗教专权的国家,但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将举行公祭孔子的释奠礼,以表明上述礼义。

   在“公民宗教”的定位和时代性上,释奠礼的程序和礼规将作出新的调整。这包括,在释奠礼的规格上,主要把孔子作为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性符号,并在其精神和文化“先师”而非政治性的“文宣王”的意义上来祭祀。国家领导人作为公民参祭孔子,而非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参祭。公共媒体可以公开报道或宣传由释奠礼的祝文和宣告所阐发的礼义。释奠礼礼义所涉及的价值观和经典可以进入公共教育,特别是国民基础教育序列。考虑到时代环境,释奠礼程序中的祭祀礼物和礼器从简,并按照思想传统与今日生活的关系重新排列儒门祭祀配享序列。提升在孔子传统下,开创法治和人权传统的荀子、发展儒家政治哲学的董仲舒、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进入“十哲”行列,变“十哲”为“十四哲”。补清代儒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民国倡议孔教的康有为和现代新儒家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分别列入东庑和西庑的先贤和先儒之列。他们作为明清至二十世纪孔子儒教和儒学在现代有成就的继承和发扬者而配享祭祀。

   释奠礼的乐章,在历代祭孔典礼中均有不同。尽管我们能够找到唐、宋、明、清、民国初年及今人所修订的释奠礼乐章的颂词,但本文选择《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所用乐章的颂词,并主张固定下来。明代释奠礼乐章不仅较好地乐颂了孔子的地位及其影响,而且,与释奠礼的相关程序非常吻合。后世诸文皆有脱离释奠礼相关程序而泛颂不及的毛病。

   此外,国家级释奠礼每年只在春季上丁日于山东孔庙举行一次。其余规格的释奠礼不限时间和地域,有孔庙的地方可以在孔庙举行,没有的则搭台祭祀。

   以下我们将给出现代释奠礼的程序,并阐发相关礼义③:

   1、春季上丁日前一日斋戒。 参祭者洗浴,不大摆酒席,停止娱乐活动。

   2、治祭 准备参祭人员:主祭者一名,由孔子后代担任。通赞一名,负责司仪,主持仪式。祝辞者一名。演讲者一名,由主祭者担任。初献者由参祭者中最高地位的男性公民担任,如以私人身份参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亚献者由参祭者中最高地位的女性公民担任。如以私人身份参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妇人,或妇联领袖。三献者由外国参祭者中地位最高者担任。若无外国参祭者,则由海外华人领袖担任。分献者四人,分别进献四配,然后进献东哲、东庑和西哲、西庑。执事者若干,负责事务性祭物和礼器的传送等。乐工数人,弹奏雅乐
和乐舞。

   准备服饰:主祭者和献者着常服。通赞、读祝辞者、执事者及乐工皆循古礼着古仪服。读祝辞者须准备笏板。

   准备祭祀礼物:祭祀礼物从简,准备笾豆、香烛、帛、酒、猪牛羊肉、水果、鲜花或花篮。准备好祝词和演讲文稿。乐工演习乐舞。

  (按照祭祀的礼学道理及朱子的解释,祭祀孔子需要把孔子在天之灵降神到孔庙而接受祭祀,然后辞神。孔子后裔与孔子有同气联枝的精神感格。所以,主祭者由孔子后代担任最适合,否则,难以达成降神、三献和辞神的程序礼义。此外,在继续沿用传统释奠礼祝辞的同时,增加了旨在阐发释奠礼礼义的演讲程序,并由主祭者司讲。祝辞通常只是就祭祀献礼而告于孔子,但祭祀孔子所要宣示的意义,却需要一个更为详细的文稿来演讲。祝辞沿用古礼文辞,每年如此,长期固定,但祭祀演讲则须结合对孔子传统的认识及其与当下生活的关系而发表具有精神和道德生活指导意义的看法。当然,鉴于这个演讲的重要性,事前须广泛斟酌,由儒教协会审定。没有安排政治家来演讲,是考虑到释奠礼作为“公民宗教”而非“国教”的定位,而且,他是宗教性的礼仪,而非政治集会。

  上述献者安排是考量到释奠礼作为公祭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公共社会中的人对孔子的礼献。祭祀三献的传统是由男尊者、女尊者和旁系尊者率其所属献礼。沿袭这个传统,上述献礼者安排具有表达代表中国社会男女皆敬,并及海外来仪的广泛性涵义,并呈现尊卑有序的礼乐秩序。

   主祭者代表今天还健在,并生活于今天时代的孔子后裔。献官代表时下生活的人民而献礼,所以,主祭者和献官应着今日礼服或常服,如中山装或简易唐装等。鉴于今日释奠礼非国教礼仪的定位,所以,献礼者不称献官,亦不着官服。事实上,今日民主政体强调官员人民性之故,亦不设特殊官服④。)

   3、厥明兴,钟鼓,启门

   司大鼓360响(“岁鼓”),司大钟180响(喻春秋上丁大祭)。启门。

   4、洒扫。

   主祭者率献礼者为孔子扫墓。礼仪:诣墓前拜,绕墓三周,然后洒扫。再拜。退。

  5、安神位,陈设

   大成殿门外设正坛。南向设供桌,置孔子神位于中后部,神位前方置放笾豆十(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帛一、猪牛羊肉各一、水果一、酒尊三、爵三、篚一、于坛东南、西向。坛西设祝文案一张。

   正坛两侧设四配位。每位设供桌,置其神位于中后部,神位前方置放笾豆八、帛一、猪牛羊肉各一、水果一、酒尊三、爵三、篚一、鲜花一。

   四配位前侧设十四哲位。每位设供桌,置其神位于中后部,神位前方置放笾豆六、猪牛羊肉各一、水果一、酒尊三、爵三、篚一、鲜花一。

   台阶下两侧设东庑和西庑位。设供桌各一,置合书神位于中后部,神位前方置放笾豆六、猪牛羊肉各一、水果一、酒尊三、爵三、篚一、鲜花一。

   6、入庙就位

   通赞唱:入庙进场。列队入庙,执事在前,主祭者和献礼者在后,参礼者随后。

   通赞唱:就位。主祭者、献礼者、参礼者西向分排站立于主坛前。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

   7、参拜

   通赞唱:行参拜礼。主祭者、献礼者、参礼者面向正坛三深鞠躬。(这是进入祭场后的首次行礼,其礼义是表达参加祭祀的照会,以确认祭祀关系的建立。与普通祭祀礼仪中祭祀前的参神程序等同。)

   8、降神

   通赞唱:降神,迎神。乐队奏咸和之曲。乐止。

   主祭者诣正坛神位前,执事者取酒樽实酒于爵。主祭者受爵而奉之,西向面天告曰:“恭请欽封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莅临受祭”。酹酒于地。四拜兴。复位。

   (本文将古礼在正祭之前“瘗毛血”的程序废止。此仪尽管流行长远,但今日有动物保护主义者非议,而先师孔子又有“君子远庖厨”之教,故不再弑牲见毛血埋之以为祭。今之祭者,文明以祀。)

   9、迎神

   乐颂:乐队伴奏,合唱队唱诗(或一人独颂)。颂词曰:“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教化。斯民是宗。典祀存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沿袭《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迎神乐章)

   乐颂同时,献礼者、参礼者面正坛神位四拜兴。

   献迎神八佾乐舞

  (本文强调释奠礼作为祭祀礼仪,要保持祭祀程序在礼义上的完整性,并符合礼学义理。没有降神程序,也就无所谓“迎神”。所以,设置孔子后裔作为主祭者降神,是释奠礼必要的一个环节。只是考量释奠礼是广泛举行的公祀,所以,一些文献可能省掉了降神程序。但作为国家级释奠礼应当保持祭祀礼仪的完整性。此外,降神之后,迎接孔子神灵的到来,当有乐颂烘托神圣气氛,不可只四拜兴而已。献迎神八佾乐舞,旨在以最高规格迎接孔子神灵莅临。)

   10、初献

   通赞唱:行初献礼。

   唱:诣盥洗所。赞引献礼者至盥洗所,盥洗。(献礼者无程序性告曰事项,故不用笏,亦不搢笏,出笏。)

   唱:诣酒樽所。赞引献礼者至酒樽所,执事受酒,就各自神位前,立于西侧。

   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乐颂起,奏宁和之曲,颂曰:“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修神明。庶几昭格。”(沿用《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初献乐章)

   唱:奠帛。奏乐。(乐颂:“自生民来。谁底其盛。维师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沿《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奠帛乐章。)

   执事西向站立,进帛于献礼者右,献礼者受帛,献帛于案上。

   唱:献爵。(执事进爵于献礼者右,献礼者受爵,奠于神位前。)

   唱:深鞠躬 平身。(献礼者拜如仪。)

   唱:诣读祝位。(读祝者执笏,进至献礼者之左。)

   唱:读祝。

   读祝者出笏。面主坛孔子神位深鞠躬,兴。(读祝者有告启事项,故遵古仪执笏,出笏)乐止。读祝文:

   维孔历某年某月某日,华夏庶民致祭于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果,祇奉旧章式陈,明荐。

   以兖国复圣公颜渊、郕国宗圣公曾子、沂国述圣公子思子、邹国亚圣公孟子配享。

   分献十四哲人:先贤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冉子、宰子、冉子、言子、顓孙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分献东庑西庑:先贤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有若、先贤巫马施、颜辛、曹卹、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彊、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先贤公西蒧、颜之仆、先贤施之常、秦非、申棖、颜。先儒谷梁赤、高堂生、毛萇、后芬、杜子春、韩愈、程顥、邵雍、司马光、胡安国、杨时、张栻、陆九渊、许衡、宓不齐、公冶长、公晰哀、高柴、樊须、公西赤、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上甫下皿)泽、任不齐、公良、公肩、鄡单、罕父黑、荣旂、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左丘明、公羊高、伏胜、孔安国、王通、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瑗、吕祖谦、蔡沉、真德秀、薛瑄、陈献章、胡居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康有为、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基本沿袭《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祝文)

   读毕,将祝文奉置于祝案上,退于西侧。

   唱:宣告天下。

   主祭者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深鞠躬。转至讲席前,演讲。(演讲文稿自备,事先经儒教协会审定。作为孔子后裔的主祭者,就孔子儒教传统与今日生活之关系和态度宣告于天下,以明孔子文教传统在今日之传承,亦昭孔子传统于今日之意义。这个程序环节,为现代释奠礼所加,旨在确认和提升释奠礼及其孔子传统的影响和意义。在礼学上,这种程序有让孔子神灵见证他的教诲如何在今日传承和实现。)

   唱:深鞠躬,平身。(主祭者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再拜。)

   唱: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诣宗圣曾子神位前。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亚圣孟子神位前。——献礼者奠帛,献爵如前仪

   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礼者前。)

   唱:诣盥洗所。

   唱:诣酒罇所,诣东西哲神位和东西两庑神位前。(分献者奠帛,献爵如前仪。)

   唱:复位。(献礼者、执事,各回东侧拜位。)

   唱:献乐舞(此仪乃本文现代礼所加。乐舞作为一个礼物进入初献的内容,旨在以孔子教化的习得及其教义的理解来向孔子献礼。献礼如果只是请吃一顿美餐以追养,就尚未开发释奠礼的礼义潜力。没有什么比让孔子神灵看到今日华夏人民习得深表孔子教义的乐舞更能够使其欣慰了。这是最好的礼物。同时,乐舞本身也对今日民众和天下起到教化作用,体现“寓教于乐”的孔门传统。本文认为,将孔子儒教“天人本一、分而合一”的核心精神系统,及其 “天生烝民,中庸立道,仁义立德、礼乐立法,孝悌结构,成己成物,下学上达,一命归天”的生命叙事和基本生活形态,通过乐舞而表现出来,是呈现释定礼文化涵义的一个新安排。该乐舞的编排和创作还请乐舞专业人员考量。此处从约。)

   11、亚献。如初献仪,改由女尊亚献者献礼。不读祝辞,不宣告演讲。乐奏安和曲。乐颂辞:“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于二。于嘻成礼。”(沿袭《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亚献乐章)

   12、终献。如亚献仪,改由海外终献者献礼。奏景和之乐。乐颂辞:“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于三。于嘻成礼。”(沿袭《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终献乐章。改“登献于二”为“登献于三”)

   13、饮福。(饮福程序,古仪称为“馂”。是三献之后,被祭祀的神灵带给祭祀者福祉的一个象征性礼仪。《礼记•祭统》曰:“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通赞唱:饮福受胙。

   进福酒者捧爵立先师神位之东侧,读祝者立西侧。

   唱:诣饮福位(即读祝位)。——初献者至饮福位。进福酒者出于初献者右,初献者受其进爵而奉之。

   唱:饮福酒。(献者接酒饮讫,旋将爵交读祝者。)

   唱:受胙。(初献者奉受祭品,旋转交读祝者。读祝者起身离开。出笏。)

   唱:深鞠躬,平身,复位。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

   14、撤馔

   通赞唱:撤馔。

   乐奏咸和之曲。乐颂:“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沿袭《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撤馔乐章)

   执事将祭品盖住,略微移动。

   15、送神

   通赞唱:送神。

   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乐颂:“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格惟馨。神驭还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今定配哲。从祀牌位。”(沿《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送神乐章)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众人俱拜讫,乐尽,麾生偃麾,栎敔,乐止。)

   16、望瘗。(瘗者,掩埋之义。望瘗是让参与祭祀的人观望将祭文焚烧和将礼帛掩埋在地上的一个礼仪环节。它有让被祭祀者带走祭文,和酬酢容葬逝者的土地神的礼义。亦如,祭祀祖先后要祭祀后土神一样。)

   通赞唱:读柷者捧祝,进帛者捧帛。

   执事者各诣神位前,读祝者先取祝文,然后取帛,齐转身向外立。

   通赞唱:各诣瘗所。

   通赞唱:望瘗。(麾生举麾)

   唱:乐奏咸和之曲。(击柷作乐,捧柷帛者过讫)

   赞引唱:诣望瘗位。(各赞引引献者、分献者陪主祭者至瘗所)

   赞引唱:焚祝文、瘗帛。(祝文、祝板皆焚。待焚讫,乐尽。麾生偃麾,瘗帛,乐止。)

   赞引通赞同唱:礼毕。(先师之帛亦由中门出,重从先师处来也。望瘗者,或在大门外壬地,或在庙后,或庙前东西有炉。犹《礼器》曰:“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弟子不必神之所在,故祭之于庙,又求之于门外。)

   17、礼毕:肃静,列队出庙,然后与祭者可饮福酒。

   非在孔庙行释奠礼者,可依条件酌定礼仪祭祀隆重程度的减杀,但应当保持释奠礼基本程序的完整性。即一个即便最简易的释奠礼程序,至少要有:参拜、迎神、三献(含祝词)、辞神的程序。




注释:

   ①、从历史角度看,华夏文明脱胎于早期巫史传统。最早的王便是大巫。(参见李泽厚《巫史传统》)但政治权力越来越取决于那些在部落征战和氏族生活中有能力组织和带领人们获得胜利或建立功勋的人。这使王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掌握政治权力的人,而巫则以其独特的“知天命”能力,提供如何治理天下的意见。这是王与师并列的最早形态。文明的发展经过早期的理性化,而使“知天命”成为一种知识化的活动,遂又使专门从事知识活动或学问的人从巫中分离出来,成为以知识学问和礼仪服务天下的儒或士,比较有成就的人则成为王师。巫祝则在“移风易俗”中边缘化,或者只在某些特殊礼仪中扮演形式化角色。夏商二代虽然也有师,但远没有周代那样有地位。周公的特殊经历使周公兼有王权和教权。周公最终以归还王权,保留教权的形式,而使王与师的关系出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特征。师的地位比以往提高了。到孔子,师甚至可以是一个扎根于民间,独立于官府,但学问上有成就的贫士。他们学而优则入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在孔子之后数千年,形成相对独立的守护学统和道统的势力。

   ②、参见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陈明《儒教的公民宗教说》(载于《儒教新论》/2010贵州人民出版社)。蒋庆主张儒教在现代中国应当立为国教,儒学应当作为汉代那样的“王官学”。陈明认为,儒教适合作为“公民宗教”而存在于现代社会。

   ③、本文所称现代释奠礼程序大体以明•李之藻撰《頖宫礼乐疏•巻三 释奠仪》为基础,并参考王明星张玉明刘德顺孔祥印胡继成编《新编祭孔乐舞程序》。吴飞、段炎平整理《曲阜释奠礼简化程序》资料,在此鸣谢!王明星等编,据清朝仪,旨在再现古礼,乃至旅游表演,非今之实仪。段炎平等编,基本上照搬和简述李之藻撰《頖宫礼乐疏•巻三释奠仪》,适合民间散祀,无以深表。笔者根据本文阐发的礼义和祭祀体例对现代释奠礼程序作了重新调整和修正,并阐发和说明程序环节的相关礼学根据。

   ④、本文反对要求参加释奠礼的主祭者、献礼人员和一般参祭人员着古代服饰。举行释奠礼不是再现古代礼仪的文娱表演或旅游节目。着古装,违背了儒教礼学的时代性原则,并让其游离于当下日常生活。如果承认释奠礼是今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参加释奠礼的献礼人员和一般参祭人员应当着今日之礼服或常服参祭,以表明释奠礼是当下生活的人对孔子的祭祀,而非表演明朝人或者唐朝人如何祀孔。程序性司礼人员因考量礼仪形式的传统性可着古服。


(2012年2月)


(全文224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说点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2010-2019 汉韵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鲁ICP备17036521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chany.org 主办:韩国中华汉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