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唐代大袖衫 半臂仙裙
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隋彩绘仆侍陶俑群,梳平云髻,小袖衫,高胸裙,河南博物院藏
陕西西安出土隋彩绘女俑,小袖衫,高腰裙
额黄妆、穿裙的妇女
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宫廷侍女(陕西乾县李山蕙墓壁画) 唐圆领衫、袍
圆领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装形式。它的前后身采用直裾,在领子、袖口、衣裾边缘部分都加贴边。在前后襟的下边,常各用一幅布横向拼接,腰部用革带紧束,上戴幞头,下穿长靴。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
唐幞头
起初,人们用一块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并使巾布的两角在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回到头顶打成结子作装饰,这就是初期的幞头。后来,人们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上带子,使其自然飘垂,装饰性就更强了;再后来,人们甚至将带子裁成或圆或阔的各种形状,并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放在带子里,这就变成了可以任意造型的翘脚幞头。
纱罗幞头图(根据传世绘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帝王及官吏(阎立本《步辇图》)
冕冠衣裳 唐代皇帝的服饰,在继承前代冕冠、冕服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服饰形态更加丰富、完备,在服饰的细节处理上也更加精细入微。
戴冕冠、穿晚服的皇帝及戴龙冠、穿礼服的侍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穿便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唐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这些装饰使服装的效果更加华美富丽。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 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穿襦裙及半臂的初唐宫女(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帔 帛 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帔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
敦煌莫高窟375窟初唐供养人,高腰宽摆长裙,肩披帔帛
穿薄纱大袖衫,高腰裙,披帛,高髻簪花的仕女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穿大袖透明衫子的唐代宫女(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羃
与帷帽
起初,羃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羃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
戴帷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俑,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戴搭耳蕃帽的唐代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绢画)
戴面幕的唐代妇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人《树下人物图》)
回鹘装 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
戴凤纹回鹘冠的妇女(敦煌榆林窟16窟壁画,张大千摹)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张大千临摹) 化 妆
唐代女子面部化妆的顺序一般是:敷铅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红)、涂鹅黄、画黛眉(描眉)、点口脂(涂口红)、描面靥(点酒窝)、贴花钿(贴图案)。女子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作黛眉;描得细而长的眉,叫作蛾眉;粗而宽的眉,叫作广眉。
饰桃花妆的妇女(唐人《弈棋仕女图》局部)
经过妆点的妇女唇式(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弈棋仕女图》局部) 花 钿 据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公主,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在她白皙的额头上,这眉间的梅花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盛行在唐代的化妆方式之一——花钿。
穿襦裙及联珠纹锦半臂的唐代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泥头木身著衣俑) 发 髻
唐代女子的发髻名目众多,有半翻髻、惊鹄髻、双环望仙髻、抛家髻、同心髻、倭堕髻、回鹘髻等。这些发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崇尚高大,流行使用假发或假髻来梳妆。与此相适应,发髻上的装饰也愈加丰富,银钗、牙梳、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等精致秀美、光彩炫目。
梳双鬟望仙髻的妇女(陕西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出土壁画)
梳三角髻的妇女(河南洛阳涧西谷水第六号唐墓出土三彩俑)
梳双垂髻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弈棋仕女图》局部)
梳回鹘髻的回鹘族妇女(甘肃安西榆林窟五代壁画,张大千摹)
梳乌蛮髻的妇女(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三彩俑)
蹀躞七事 蹀躞带是隋唐时期男子通常佩戴的东西。蹀躞是革带上用来挂物的小带子;七事是指刀子、火石、针筒等七种日常要用的物件。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
复原之后的蹀躞带(吉林省博物馆藏复制品)
蹀躞带饰四种(吉林和龙八家子渤海遗址出土)
蹀躞带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石刻、壁画复原绘制) 胡 服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
梳髻、穿翻领胡服的妇女(彩绘陶俑,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戴胡帽、穿胡服、佩蹀躞带的人物(陕西西安出土三彩俑)
戴胡帽、佩蹀躞带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 唐代舞蹈服 唐代舞蹈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叫“软舞”,也称“文舞”,属于汉族的舞蹈,舞姿宛转、舒展,余韵悠长,舞服宽松、飘逸,大袖较多;另一种叫“健舞”,也称“武舞”,属于胡舞的范畴,舞姿威武、激越,旋转腾飞,舞服与胡服同类,袖多紧瘦。
著帔肩的唐代舞姬(陕西西安唐墓出土陶俑)
唐代军服
唐代的军服是“将帅用袍,军士用袄”。在将帅的袍上,要绣上狮虎的图案,以显示其勇猛威武。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穿胄甲的初唐武将(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加彩陶俑)
穿绢布甲的唐代武士(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彩绘木俑)
初唐胄甲(甘肃敦煌莫高窟194窟彩塑) 纹 样
隋唐时期流行的装饰纹样造型饱满,色彩艳丽,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对称构图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纹样有宝相花纹、联珠团窠纹、瑞锦纹等。宝相花纹是由盛开的花朵、花苞、花瓣和叶子等素材按放射对称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雍容华美,久负盛名。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联珠大鹿纹锦纹样
联珠狩猎纹锦(传世实物,原件现在日本奈良法隆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