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思想文化论坛 -- 思想、文化、艺术
羽戈
------------------------------------------------------------------------------------------------------------------------------------------------------------
三问汉服事件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传统必须承受着暧昧难言的命运,它既可以成为群起抨击的靶子,也可以被转化为辩护的伦理资源。这个说法,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有着鲜明的映照。今年8月初兴起的“读经”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又有“汉服”事件发生,吸引着公共舆论的热切目光再次投向争议中摇摇欲坠的文化传统。国庆期间,由著名民族主义文化网站“汉网”策划,近十名该网的网友身披汉服,招摇过市,齐聚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祭祀这位在374年前在民族争斗中被凌迟处死的民族英雄。而在此之前,他们还到了孔庙,虔心朝拜所谓的文化圣人(详见《京华日报》10月6日起及其后的报道)。这一系列新闻事件,因其自身蕴藏的文化意义,在本就喧嚣的公共话语空间,激荡起狂热的争论,自然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时之间,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有不谈“汉服”,便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趋向。而与此同时,民族的与反民族的,传统的与反传统的——对立的各个思想派别纷纷挺身而出发表意见和参与吵嚷,正将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
而在这样的争论中,如果想持守一副清醒的头脑,惟有超越派系纷争的纠葛,从常识出发,并时刻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反省自我。鉴于这样的告诫,我愿意以发问的方式来明确我的态度,并试图剥离去事件外围缠绕的层层迷雾,以抵达事物的真相
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民族主义中的“民族”究竟指向何处?是单独的汉族呢,还是包含五十六支花朵的整个中华民族?答案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只黯然感叹民族主义者们的视野的狭隘了。“汉服”事件的策划者“汉网”,它的命名——“汉族人之网”——便可以展现他们的价值取向。尽管在其首页,他们也庄严地宣告:“我们是汉族人,热爱汉族,也热爱中华民族。我们把光荣与五十五个兄弟民族一起分享……只有一个强大且自信的汉民族才有能力扶助和支持兄弟民族,才能真正的凝聚起中华民族……”这里直白的措辞,正分明流露着汉族的自恋习气。而落实到这次“汉服”事件里,更是有着明目张胆的色彩。为什么是汉族的服饰,而不是其他民族的?为什么朝拜袁崇焕先生的墓地,而不是其他民族人士的祠堂?——仅仅是因为袁崇焕是抵抗满族入侵中土的英雄?对他的祭奠,是要软化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呢,还是相反?只要我们这样追问下去,我们会很清晰地看见,这次“汉服”事件在本质上,是谈不上民族主义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次狭隘的汉族主义的服装秀罢了。
说服装秀,很可能又会触痛某些敏感且极度自尊的先生们的神经。有人在《南方都市报》上批评说这是一次行为艺术的表演,便立即有人跳出来反驳,说这样的批评是反应过于激烈的表现,会导致大众对原本事件的误解,甚至很不客气地说,这已经对“汉服”事件的参与者们构成了人格侮辱(其实依我看来,反驳者们的某些话,才是对他人的侮辱)。我们暂且不问是谁侮辱了谁,依然回到那个争论的问题,这是否可以说是一场行为艺术,抑或其它的什么活动?这正是我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听下那些参与者们的真实声音。来自天津的方芳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汉服无论是表现潇洒飘逸还是含蓄平和都有独特的魅力。这次能穿着美丽的汉服祭奠袁督师,除了借此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外,更表达自己对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追求,而这和汉服本身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暗暗吻合。”这样的精彩言论,无疑可以代表参与者中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方芳想传达的意思是,一面可以展示对文化复兴的古老热情,一面又可以体现对美感的现代追求。这两方面完全是并行不悖的。据此而论,倒是很难得出确定的结果。因为从前一面而言,这是对文化的爱戴,从后一面而言,这又是艺术的向往。具体到现实中是什么样子,那需要结合个人的判断。在我看来,说是“行为艺术的表演”终归不是一个天大乃至不可宽恕的错误——在艺术上,这场汉服运动就是一种行为秀,很突兀地穿上汉装,行走于现代的流行服饰王国里,是难以逃脱做秀的嫌疑;而在文化上,谁又能说清楚,穿上汉服,就能给他人一种对召唤传统文化的印象呢?谁也无法说清。
这便是我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对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认同?或者说,要想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种服装表达是否可取——它是在推进,还是在阻挡我们的承继?甚至还可以问,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拿来”的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装上古典衣物才能实现吗?是的,没有人能给这些复杂的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汉服”事件中所流淌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仅仅是形式上的,同时也是笼统的、没有仔细区分优劣的——汉服的确很有美感,但它如果具有足够的优点,怎么会被西装等所取代呢?这已经不是“拿来”,而是“全盘照搬”。即使我们承认,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忠义诚信”,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实践这些理念,难道必须要穿上汉服吗?服装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厚重的信心吗?这里,我倒可以确切的回复:并非如此。而比起愤恨地指责这些盲目的人们在以积极的姿势来败坏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我更愿善意地做出结论,这不过就是一场基于狭隘的民族观念的行为艺术,只是比较有文化味道而已。n4tc|o
2004年10月18日于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