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其青铜器以造型宏伟、纹饰古朴、铸造精良而达到顶峰,比较集中的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物的风格特征。
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而存在,有些器皿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并作为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这也从客观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为后人对文物的收藏、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珍贵实物。青铜器是铜和锡以适量配比熔炼而成的合金,除用于祭祀、日用品以外,还被用于制造工具、兵器、礼器等等。青铜器的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如商代司母戊方鼎、西周的大克鼎等,都是举世罕见的青铜文物珍品。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向生活用器和观赏性艺术品方面发展,更加贴近人间生活。自此以后,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陶瓷器、木器等材料也纷纷进入千家万户,青铜器就日益走向衰败,它所具有的,就只剩其文物价值了。
商代的司母戊鼎已经成为青铜文物的象征性、代表性作品,原件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精品。鼎原来是一种用来煮肉的器具,商周时期演变为祭祀用的礼器,是一种权力的象征。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此鼎,它重达875公斤,上面铸刻着“司母戊”三字铭文。这件珍贵文物曾一度被重新埋入地下,以避侵华日军的耳目,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被重新挖出。
“宴乐射猎攻战纹壶”是战国时期作品,1965年于四川成都出土。造型简练,表面有精细的嵌错图案,分上中下三层,分别勾划出射箭、采桑、宴饮、舞蹈、奏乐、战斗等场面,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以平面展开的形式构图,人物结构准确、动感强烈。嵌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金属工艺,以金、银、铜的不同质地和颜色与底色形成对比,产生精美纹饰图案。
长信宫灯也是一级文物中的精品,产于西汉时期,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这件铜器不仅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把人物造型与灯具完美地结合成一体。西汉时期的青铜灯具多有出土,多数以动物或人物造型为其主要结构,设计巧妙,想象力丰富。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已完全失去了其早期的威严和神秘,成为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通的用品。 高34.5厘米,1969年出土,为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此物已成为中国经典青铜艺术、动物雕塑艺术的象征。 商代晚期作品,通高64厘米,1989年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此鼎较全面的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水平,极为珍贵。 口径25.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内铸198个字,记录西周中期国事,为西周时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物,无价之宝。 现藏周原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盘口径47.3厘米,内底铸文284字,西周中期歌功颂德之辞。此物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青铜人面具:高22.5,宽42.5。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 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三星堆祭祀坑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该件人面具为中型面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