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赵国权:汉代帝王对儒家孝文化的尊崇与引领

2015-9-23 06:14| 发布者: 粹伦林| 查看: 3075| 评论: 0|来自: 第六届国际儒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儒教大会

摘要: 漢代帝王對儒家孝文化的尊崇與引領 趙國權 個人簡歷:趙國權(1961~),男,河南滎陽市人。1984年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教育系,留校任教。現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主任,教授,教育史 ...

漢代帝王對儒家孝文化的尊崇與引領


趙國權


個人簡歷:趙國權(1961~),男,河南滎陽市人。1984年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教育系,留校任教。現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主任,教授,教育史

專業碩士生牽頭導師,開封市政協委員。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在日本中央 大學做訪問學者。自任教以來,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講過中國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文獻學、中國歷代教育制度、中國歷代教育思潮、宋代教育研究等課程。在學術上,擅長教育史尤其是宋代教育研究,在《中國教育學刊》、《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參與出版學術著作《南宋教育史》(專著)、《中國教育史》(主編)、……

[摘要]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國孝文化在實踐中的形成與發展,與歷代帝王的提倡和身先士卒是分不開的,曾以“仁孝”而名聞天下的漢代更是如此。漢代帝王獨尊儒術,對孝文化的尊崇、傳承與弘揚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其中一些有益的元素對構建中國特色孝文化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字] 漢代帝王;孝道;孝文化

儒家非常重視孝道,因為孝道是維繫家庭、穩定社會及達成治國平天下目標的基本文化要素,因而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孝文化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自老人從生產勞動群體中解脫出來之時就已初見端倪,從部落首領到一國之君無不推崇孝道,他們的言行對孝文化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後經孔子、孟子等儒家先驅的理論建構,得到漢以後歷代帝王的大力推崇。尤其是漢代帝王對孝文化的尊崇更為突出,筆者通過閱讀及仔細品味漢代帝王傳記之後,將思路及思考稍加整理,以饗讀者。

一、宣導“仁孝”治天下
中國古代社會是典型的靠血緣關係來維持的宗法制社會,而血緣關係最親近者莫過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因而作為子女首先要學會愛父母,孝敬父母,這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一種情感,也是維繫家庭、家族與國家的最基本的一項道德素養。試想,不懂得愛父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會真心地愛他人、愛社會以致愛國家、愛民族。因而,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要求弟子要“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又引用孔子的話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的奠基者。

漢代以“仁孝”治天下,尤其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對孔子所創立的孝文化極力推崇。就在漢武帝即位當年,即建元元年(前140)便下詔,稱:“古之立孝,鄉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於德。然即於鄉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外迫公事,內乏資財,是以孝心闕焉,朕甚哀之。”[i]元鳳元年(前80),漢昭帝賜予郡國所選有行義者韓福等五人帛匹,不授予職位,而是詔遣他們回歸故里,稱:“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修孝、弟以孝鄉里。”[ii]也就是讓他們回去,對地方百姓做些孝道方 面的感化和引導事務。

尤其是統治者對儒家經典《孝經》的關注。清代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孝經》一書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孝經》共分十八章,對孝的意義和作用予以充分論述,指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等。可見,對父母的孝是天經地義的,是人人立身處世之本,因而必須“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進而,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類不同層次人的孝行給予規範。《孝經》認為,“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即說孝道是無始無終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或沒有機會盡孝那是多餘的。並引用孔子之言:“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如不能盡孝,則是所有罰刑中最大的一種,所謂“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正因為這樣,漢代帝王大多都嗜好《孝經》。始元元年(前86),漢昭帝曾下詔說:“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戰慄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誦《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未雲有明。”[iii]漢昭帝於元平元年(前74)四月駕崩,大將軍霍光力奏劉詢繼承王位,稱劉詢“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iv]。劉詢即位後,繼續以儒治國,“功光祖宗,業垂後嗣”[v]。帝王對《孝經》的青睞,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民間的接納與效仿。為迎合百姓的需求,從西漢到魏晉時期為《孝經》作注者達百家。

二、帝王以“孝”表率天下
統治者提倡的“孝”,不止是要求臣民要盡孝道,帝王也要盡孝道,這是帝王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道理很簡單,如果帝王做不到這些,就無法說服臣民去盡孝道。漢代既然以“仁孝”治天下,那麼作為一國之君的帝王也必然要身先士卒,盡“孝”之道以警示天下民眾。

在漢代帝王中,做的最好的當屬以“賢聖仁孝聞於天下”的漢文帝劉恒。在母親病臥三年中,劉恒常常侍候在旁,母親所服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古代“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故事說的就是劉恒。即便是後來篡位的王莽,他不僅熱衷於儒學,且在生活中對其父母及寡嫂敬重有加,著實也讓世人感動不已。史稱其:“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vi]

三、帝王諡號凸顯“孝”道
為體現“仁孝”治國策略,漢歷代帝王除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諡號沒有“孝”字外,其餘的帝王無一例外地諡號都帶有“孝”字,這也是其他朝代所不曾有的慣例和歷史文化現象,藉以彰顯統治者所極力宣導的孝道文化,見表1所示。

表1:漢代諡號為“孝”的帝王一覽

帝王

諡號

在位期限

帝王

諡號

在位期限

西漢

東漢

劉盈

孝惠帝

前195~前188

劉莊

孝明帝

57~75

劉恒

孝文帝

前180~前157

劉炟

孝章帝

75~88

劉啟

孝景帝

前157~前141

劉肇

孝和帝

88~105

劉徹

孝武帝

前141~前87

劉祜

孝安帝

105~125

劉弗

孝昭皇

前87~前74

劉保

孝順帝

125~144

劉詢

孝宣帝

前74~前49

劉志

孝桓帝

146~167

劉奭

孝元帝

前49~前33

劉宏

孝靈帝

168~189

劉驁

孝成帝

前33~前7

劉協

孝獻帝

190~220

劉欣

孝哀帝

前7~前1

除劉邦和劉秀諡號中沒有“孝”字,其餘帝王均為“孝帝”。

劉衎

孝平帝

前1~6


四、褒獎孝子以引領孝道
為了弘揚孝道,凡是在孝敬父母方面足以表率民眾者,都要加以褒獎。主要的做法有三點:

一是在選士制度改革時設置“孝廉”科。“孝廉”即孝子和廉吏之謂,孝與廉是漢代非常推崇的兩種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看作立身處世和治國平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為察舉制的常科,凡是鄉里出名的孝子,地方長官就有責任向上推薦,也可以直接任用。以致許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如曹操、孫權等。此科始於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諫言,詔“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vii]。為使此項制度順利實施,元朔元年(前128)十一月,漢武帝詔令中二千石、禮官、博士等議論“不舉者罪”。有司奏稱“……此所以勸善黜惡也。今詔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viii]。

二是嘉獎孝子。漢歷代帝王不斷詔令推舉“孝悌”以及“力田”者加以獎勵,並讓他們出面協助地方官員維繫社會教化。如漢惠帝四年(前191)下詔:“舉民孝弟、力田者複其身。”[ix]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下詔稱:“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x]文帝後元七年(前158)又“賜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錢、帛各有數”[xi]。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為嘉獎孝弟、力田及安撫、周濟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之人,下詔派遣謁者巡視天下,負責嘉賜,並佈告天下曰:“皇帝使謁者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xii]元狩六年(前117),漢武帝又下詔:“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者貸與之。諭三老、孝弟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征詣行在所。”[xiii]東漢還明確三老的職責在於“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xiv]。

三是為孝子立傳。因統治者一向提倡孝道,以致民間孝子輩出,西漢經學家劉向通過收集整理,著成《孝子傳》一書,後世盛傳“二十四孝”的故事除取材於唐朝歐陽詢主持編著的《藝文類聚》及北宋李昉等奉召編纂的《太平禦覽》等書籍外,更多的是來自劉向的《孝子傳》。“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出自漢代的就有10位,分別是“親嘗湯藥”的劉恒、“拾葚異器”的蔡順、“湧泉躍鯉”的薑詩、“扇枕溫衾”的黃香、“行傭供母”的江革、“刻木事親”的丁蘭、“賣身葬父”的董永、“懷橘遺親”的陸績、“埋兒奉母”的郭巨和“臥冰求鯉”的王祥(漢末隱居20年後仕晉),他們的事蹟見表2。

表2:“二十四孝”中漢代孝子一覽

史載

人物

身份

事蹟

親嘗湯藥

劉恒

漢文帝,漢高祖第三子

以仁孝聞於天下,侍母從不懈怠。母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所服湯藥,均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拾葚異器

蔡順

西漢末汝南人

少年喪父,事母甚孝。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饑。黑紅桑葚分裝,黑的供老母食用,紅的自己吃。赤眉軍憐其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以示敬意。

湧泉躍鯉

薑詩

東漢廣漢人

妻龐氏為婆婆取水晚歸,被逐家門。婆婆知後令其請回。是日,院中忽然噴湧泉水,還有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以此供奉婆婆。

扇枕溫衾

黃香

東漢江夏人,官至太守

9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溫暖被褥。

行傭供母

江革

東漢臨淄人,官至五官中郎將

少年喪父,奉母極孝。戰亂中背著母親逃難,所遇匪盜、偃硕疾蝗碳雍?端?a嶙龉凸す?B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舉為賢良方正。

刻木事親

丁蘭

東漢河內人

幼年父母雙亡,用木刻雙親雕像,事之如生,凡進出之事均和木像商議,從不懈怠。其妻好奇,用針刺木像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休棄。

賣身葬父

董永

東漢千乘人

父親亡故,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此舉感動天帝之女,下凡與其結為夫婦,一月間織成三百匹寰劄槠涞謧?H身。

懷橘遺親

陸績

東漢吳縣華亭人,科學家

6歲時隨父謁見袁術,袁術以橘子招待。陸績懷藏兩橘,臨行時滾落地上,細說母親喜食橘子,欲拿回敬母,令袁術稱奇。

埋兒奉母

郭巨

東漢隆慮人

父死後分家產時,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漸貧,又添一男孩,擔心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埋兒以節糧養母。當其挖坑時,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於是,母親和孩子均可供養。

臥冰求鯉

王祥

東漢琅琊人,仕晉官至太尉

繼母朱氏使壞,使其失去父愛。朱氏患病,想吃鯉魚。適值天寒地凍,王祥解衣用體溫將冰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當然,“二十四孝”的故事除上述版本外,還有墓葬雕繪本和敦煌遺書本。墓葬雕繪本是在甘肅境內已清理發掘出的數十座宋金時期墓葬中發現的,這些墓葬均有磚雕或彩繪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綜計有30個孝子。敦煌遺書中的各類孝子傳或與孝子有關的記載也很多,主要集中在《孝子傳》、《詠孝經詩》、《古賢集》、《搜神記》、《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等文獻之內,所記載的孝子故事與墓葬所發現的基本相同。綜合墓葬雕繪本和敦煌遺書本,發現與民間盛傳的版本多有不同,其中出自漢代的孝子多達15個,除劉恒、蔡順、薑詩、江革、丁蘭、董永、陸績、郭巨、王祥(沒有黃香的記載)9人外,還有6位孝子,分別是:①“舍己救父”的淳於緹縈。《史記》、《漢書》均有傳,其父淳於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淳於緹縈最小。淳於意“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緹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言:‘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願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悲憐其意,原其父罪”[xv];②“舍子救侄”的劉平。《後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王莽時劉平任郡吏,守葘丘長,後舉孝廉,拜濟陽郡丞,九江郡全椒長。“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偎鶜ⅰF溽豳複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xvi]。《東觀漢紀》稱其“以仁孝著聞”;③“紫荊複萌“的田真兄弟。田真為西漢人,漢成帝時官至太中大夫。《太平禦覽》載曰:“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議分財。金銀珠物各以斛量,田業生貲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荊樹花葉美茂,共議欲破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爾夕,樹即枯死,狀火燃,葉萎枝摧,根莖焦焠。真至,攜門而望之,大驚,謂語弟曰:‘樹木同株,聞當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樹木也。’因悲不自勝,便不復解樹。樹應聲遂更青翠,華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財產,遂成純孝之門”[xvii]。敦煌遺書《二十四孝押座文》載有“共樹共枝爭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張”即指此事;④“舍己救弟”的趙孝。《後漢書》有傳,稱其“父普,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郎。……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偎?茫?⒙勚??醋钥`詣伲?唬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