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解光宇:儒教与重振儒教

2015-12-1 20:13| 发布者: lqxjynb94| 查看: 2033| 评论: 0|来自: 第六届国际儒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儒教大会

摘要: 儒教与重振儒教 解光宇 作者简介:解光宇,1958年生,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 ...

儒教与重振儒教


解光宇

作者简介:解光宇,1958年生,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韩国成均馆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与儒教。

提要:儒、释、道三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儒教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与儒教并行不悖。儒教自身的优越性有三点:一是能争取到更多的大众;二是更能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三是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儒教作为宗教的四个条件业已具备:孔子即是儒教之神,《论语》即是儒教之圣经,各地的孔庙、文庙、夫子庙、书院即是儒教的组织基础,崇拜与信仰儒教的信众分布世界各地。重振儒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恢复祭孔仪式。其次,普及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使儒学大众化,为建构儒家圣经打基础、作准备。再次,恢复孔庙、文庙、夫子庙和书院。

关键词:宗教 儒教 优越性 重振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研究,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研究,似乎刚刚起步。实际上,我国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儒教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数都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在社会上产生一个现象,好象人们的精神支柱倒塌了,精神上无家可归了,没有安身立命之所,成了流浪者。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像“游魂野鬼”,“若浮云而无依”,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家园的特征。在那个转型时期,精神家园荒芜,找不到精神家园。

精神状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是可想而知。在那个转型时期就需要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需要精神家园的建设。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而儒释道三教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说儒释道三教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先要从宗教说起。一般说来,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的共同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或实体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们对之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中引申出信仰认知及祭祀仪式等活动。

上述对宗教的诠释并没有错,但忽视了宗教一个重要特征,即有精神的寄托、心灵慰藉的功能。每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都有精神活动、精神诉求、精神追求。如果精神追求暂时甚至永远不会实现,或者是精神受到打击和创伤,在这样的情况下,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宗教的重要功用,就是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宗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儒释道三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特别是儒教,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祭天、祭地、祭山等原始宗教活动。而正是这些原始宗教活动为儒教开了先河。甲骨文中的“儒”字,正是表示殷商时期从事宗教活动的司仪,被胡适称之为类似基督教中的牧师。在孔子言论和思想中, 其宗教性处于潜在阶段。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 其宗教性处于显性阶段。唐代儒、释、道并称三教, 儒学已成为儒教。宋明理学使儒学的宗教天命观思辩化, 并且在儒教世俗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儒教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发展、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形成乃至个体精神的健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宗教同样有其现代价值。从儒学和儒教的角度看,弘扬儒学,重建儒教,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儒学与儒教问题的争论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儒学是不是宗教性的儒教以及儒学与儒教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中国,批判宗教的运动,认为宗教是愚昧落后的东西,是迷信、鸦片,这对儒教冲击最大。故许多学者认为儒学只是学,而不是教;儒教是教化之教。真正把儒教当作宗教研究的,是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说,但是反对的很多。为什么,在那个政治背景下,热爱儒学的人,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知道,如果把儒学弄成儒教可能会被打倒,因为宗教是迷信、鸦片。到世纪之交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有许多学者同意儒学是教,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环境变了,同意儒学是教正是为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开了先河。特别是最近这些年,许多同志明确提出了儒学是儒教,或者说儒学与儒教并行不悖,同时重振儒教。但是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儒家是一个有宗教意识、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的社会实体, 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全民信仰的“ 大宗正教” 、“ 国教” 。持此种观点可称之为“ 儒学宗教论派” 。另一种观点认为, 儒学并不是宗教, 而是一种以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为宗旨的学说,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象西方那样曾经占有“ 国教”地位的宗教, 持这种观点可称之为“ 儒学非宗教论派” 。此外, 还有观点认为“ 儒学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但不是宗教, 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 ;“ 儒学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但具有宗教性教化功能, 故可称之为一种准宗教” 。这两种看法虽游离于前两种观点之间, 但可分别归纳到前两种观点之中。

纵观儒学整个发展历史,有一个由儒学向儒教发展转化的过程。在孔子言论和思想中,其宗教性处于潜在阶段。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其宗教性处于显性阶段。唐代儒、释、道并称三教,儒学已成为儒教。宋明理学使儒学的宗教天命观思辩论,并且在儒教世俗化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清末民初,一批学者致力从理论上论证儒学为儒教,认为儒教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第三、儒教自身的优越性
为什么提倡儒教、重振儒教,儒教自身的优越性性在哪里?三点优越性, 一是儒教能争取到更多的大众。“ 学”是指一种知识体系。在“ 学”中, 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 说理、论证是其主要方式。学习与掌握“ 学”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而“ 学”对文化程度较低或文盲之人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正因为“ 学”具有这样的特点, 所以在争取大众方面, 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教”是以感性因素为主导的, 有纯朴的感情、虔诚的信仰、严明的纪律等因素。 其中信仰是首要的,只要具有简单的信仰, 就可以叫“ 信教” , 这比起“ 为学”要简易得多, 易争取到更多的大众。儒学是“ 学” , 有高深难懂的四书五经, 让人望而却步;儒学是“ 教” , 只要信仰崇拜, 便是儒教中人了。如此简易, 势必吸引更多的人。

二是儒教更能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大凡理论学说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存在。进步的学说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着人心所向, 并要求社会繁荣安定。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 到处游说, 无外乎是欲以“ 仁”的思想外化为统治者的“ 仁政”;以“ 忠” 、“ 孝”的思想外化为人际关系的准绳, 力图以自己的学说为社会带来和平协调与平稳安定。但是学说与思想对社会的平稳安定也是有限度的。对于统治者而言, 统治者中的一部分, 特别是处于上升时期的统治者, 能够接受正确的学说, 将其应用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 保证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但统治者中的另一部分拒绝“ 儒学”和任何进步的学说, 不仅不施“ 仁政” , 相反我行我素, 严刑酷法, 滥施淫威, 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给社会带来祸害和动乱。统治者中的还有一部分, 表面上接受“ 仁政” 、“ 仁者爱人”思想, 但背地里却倒行逆施, 为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利益, 同样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普通百姓若无“ 仁义礼智”之教, 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如果使“ 儒学”成为“ 儒教” , 以“ 劝人向善”引导人们, 并以教义、教规约束之, 势必使人们把“ 行善”作为人伦标准和价值尺度, 作为对自己心灵的慰籍, 这样有利于约束人的行为, 有利于人心的稳定,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平稳安定。

三是儒教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那是不可思议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奠定在民族文化传统积淀之上, 由此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又反过来巩固民族文化传统, 因此,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广义的、多层面的, 包括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心理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虽然文化传统是多层面的, 但贯穿各层面的民族哲学思想则决定着各个层面的特征。毫无疑间, 占中华民族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是儒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儒学象一条纽带, 横向紧紧系着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纵向紧紧系着中华民族不屈地向前发展延伸。儒学在增强整个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学固然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儒学对全民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和弘扬儒学的人仅限于民族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毕竟是民族中的少数, 以少数人的凝聚力是代替不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少数人的凝聚力虽说可以扩散到整个民族, 但随着与凝聚力中心的距离拉大, 凝聚力就有所减弱, 即离凝聚力核心愈远, 凝聚力愈弱。

如果说使儒学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宗教, 可以很好地弥补在凝聚力方面的缺陷。

在社会的各种组织中, 宗教组织的凝聚力比学术组织的凝聚力要强得多。翻开中外宗教的历史, 我们能看到宗教战争统摄人心的召唤力与向心力;也可看到对敌对的宗教派别和有辱本教的言论那种拼命战斗精神。这是从负面看到宗教的凝聚力。从正面理解, 如果中华民族中的上层知识分子理智地信仰儒教, 一般百姓情感地信仰儒教, 使整个中华民族有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 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对于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凝聚到一起、中华民族的统一以及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第四、儒教为教的四个条件
儒学是哲理性的,儒学怎么成教呢?有的学者认为, 儒学之所以不是宗教, 是因为儒家不信神。如梁漱溟先生曾说:“ 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 所以不是宗教。”还有的学者按照宗教的四个条件来审视儒教, 即一要有神, 二要有戒约, 三要有机构或组织, 四要有信徒崇拜信仰。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天上的神是无有的, 地上的神是人造的。原始佛教是无神的。释迦牟尼从未以神自居,他活着的时候, 弟子们也从未以神待之。一直到了相当晚的时代, 释迦牟尼才逐渐被神化。

儒家几乎同佛教情况一样, 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以及他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期间, 只称之为“ 儒学” 。孔子也没有以神自居, 他的弟子也不以神视之。只是到了后来, 孔子才被神化了,这样儒家就有人造的“ 神”了。就是说, 儒学向儒教转化, 已经有了先决的条件, 即孔夫子就是儒教之神。神并不是虚无飘渺的, 而是人们对之崇拜至极的反映。至于儒教的戒约和教义, 儒家的许多经典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导人们修身, 劝人向善, 这些思想就是典型的戒约和教义。基督教有《圣经》, 伊斯兰教有《古兰经》, 佛教有各种经, 那么儒教的经典就更多了,《论语》就是儒教的圣经,还有“ 四书五经” , 甚至“ 十三经”等更多的经典。

关于儒教的组织机构以及民众信仰问题, 早在清末民初时, 陈焕章等就在北京创办孔教大学和孔教会, 又到许多国家去宣传孔教。香港的孔教学院、新加坡的孔教学会, 更以儒教为教。因为绝大多数华人皆崇拜孔子及儒家思想, 甚至还有世界各地非华人的民众。现在海外填表有一栏宗教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就被人瞧不起,故海外华人的儒教组织比较健全,如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孔教会、儒教会、孔圣会等组织。

看来, 儒教同其他宗教一样, 也有自己的教主、教义、教仪、信仰以及人数广众的教徒。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 “ 为神明, 为圣王, 为万世作师,为万民作保, 为大地教主。”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康有为全集》第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 六经”为儒教的教义。教徒更是广众, “ 人人皆在孔教中”: “ 昔者吾国人人皆在孔教之中, 鱼相忘于江湖, 人相忘于道术, 则勿言孔教而教自在也。”(康有为:《孔教会序》,《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页。)

蔡尚思先生曾说“ 本身不是宗教的道家, 可以把它变成宗教的道教, 那为什么不可以对儒家也同样把它宗教化呢?”“中国各县的孔庙, 多到不在近代外国人来华开办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之下。中国老百姓知道孔子比知道耶稣还要普遍, 这也包括点烛、烧香、拜跪等等风俗习惯。”(蔡尚思:《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 文史哲》1998年第3期,第35页。)就是说, 儒学在古代已完全具备了儒教的条件, 故重振儒教并不难。

第五、怎样重振儒教
重振儒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恢复祭孔仪式。韩国祭孔历史很久远,一直没有中断。韩国成均馆文庙一年两次祭奠,为春季释奠和秋季释奠。规模相当大,也很规范,有很多国内外来宾和新闻媒体。韩国政府也很重视,往往总统送的花篮摆在中间。祭奠仪式的礼服好像是中国明代的式样。一套释奠礼非常完整、古朴,据说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香港孔教学院往年是秋季释奠,从2011年开始分为春秋两季释奠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地的拜祭炎黄以及孔子等活动悄然兴起,特别是以曲阜孔庙为中心的祭孔大典,已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浙江衢州南孔庙的祭孔典礼隔年举办,也成制度化了。这些活动,不仅扩大儒学在海内外的影响,而且无疑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式反映内容。祭孔仪式虽然是形式,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对儒学的信仰和崇拜,同时也表明儒学不仅是学,也是教。

其次,普及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使儒学大众化,为建构儒家圣经打基础、作准备。一般宗教都有劝人向善和教化的功能,而儒学最为显著。作为宗教形式的儒教,其内容则是儒学。故儒学与儒教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论语》中教化和劝人向善比比皆是,如忠恕、和为贵、忠孝等。整个儒学史中经典颇多,涉及内在的心性修养,成贤成圣,即内圣的工夫。修得内圣工夫,还要为人民奉献、服务,即外王工夫。这也表明儒教是人间宗教。当然,许多宗教都提倡入世服务,如佛教倡导人间佛教,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出世宗教。另外,儒学还涉及许多知识,除上述谈到的“内圣外王”的人生观以外,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性善论”的人本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等。当然,儒学的这些思想,要将之系统化、通俗化,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这就给儒学和儒教工作者提出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编著一本适合传教的《圣经》。

再次,恢复孔庙、文庙、夫子庙和书院。我国各地的孔庙、文庙、夫子庙和书院,虽然在文革中破损惨重,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维修、恢复了不少。更有很多孔庙、文庙、夫子庙和书院,由文化文物部门管理,保存得更好。有了这样的场所,可以传播儒教的《圣经》,儒教才能发挥其劝人向善和教化的功能。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