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仅仅被儒生尊崇
王舍我
明末《笑赞》第二十三则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人尊奉儒、道、佛三教,把孔子像放在中间,其次是老子像,最后是释迦像。道士见了,就把老子像移到最尊贵的位置,僧人见了,又把释迦像移到中间,后来一个读书人见了,又重新把孔子像移到中间。三个圣人相互说道:“我们本来好好的,却被搬来搬去,把我们搬坏了。”赵南星在笑话后面赞道:“三个圣人都有徒弟,各尊其师,谁肯相让?原来一处坐不得。孔子有个徒弟姓管,却抵死要让释迦首座,与他人师弟之情迥别。”
从赞语中,可以知道赵氏认为儒、道、佛三教有别,很难调和,孔门弟子尊奉孔子是其本分,若是身为儒生却把释迦看得更高,似乎有违常理。孔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至君王将相,下赅平头百姓,旁及道、佛二氏,外及东亚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许多欧美人士也很尊崇孔子。
一、中国人之尊崇孔子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汉武帝纳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后,儒家在中国政治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情形带来了两种误会:一是认为在汉武帝之前,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并不很受重视,或者说对中国文化影响不大;二是认为儒家是为政治服务的,一些不客气的论调甚至说儒家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事实并非如此。
鲁昭公七年的时候,孟僖子陪伴昭公去过楚国,结果不懂礼仪,后来曾经专门学礼。快要去世的时候,他认为孔子正相应于臧孙纥所说的“达人”,于是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见《左传·昭公七年》),这是比较早的非孔门人士尊崇孔子的事件。另据记载,仪封人曾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可知在弟子之外,孔子在其生时也是被有见识的人认可的。孔子去世后,鲁哀公还专门作了一篇诔文,其中称孔子为“尼父”,后来又将孔子的故宅改建成孔庙。自彼之后,历代君王多有追封,今天常听到的“大成至圣先师”即是民国时期总结历代封号的结果。
在先秦书籍《庄子》中,有许多寓言的主角是“孔子”、“仲尼”,显然应该是庄子借着孔子的口讲他自己的道理;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庄子很尊重孔子。在稍后的《列子》一书中也存在这种情况。魏晋玄学兴盛的时候,多数人依然承认孔子是圣人,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何劭:《王弼传》)他认为孔子的境界高于老子,这似乎是一句巧妙的对答。葛洪说:“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抱朴子·辨问》),虽然他认为孔子比不上黄老,但至少也是圣人。
除了道家,佛教也尊重孔子。佛教初入中国,先是依附道教,后来又深受儒家影响,吸纳了很多儒家的内容。近代的著名佛教人士欧阳竟无曾经认为孔佛之道相同,他说:“般若直下明心,孔亦直下明心,盖墨子短丧薄葬,一切由事起;孔子食旨不甘、闻乐不乐,一切由心起。直下明心,不愿乎外,是之谓一;无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谓贯也。”(《论语十一篇读》叙)牟宗三认为这是在降低孔子的身位,他说:“吾前在重庆,见欧阳竟无先生一文大骂宋明儒,谓理学不灭,孔孟之道不彰。彼又有中庸大学解,以佛言曲圣教。是不敢公然骂孔孟,而割截宋明儒之绍述,涂抹圣教以篡夺。彼等演变为一致之论调,实不只骂宋明儒,孟子亦在诟诋之内。不敢骂孔子,然必贬抑其地位,视之为儒童,安排之为第七地菩萨。吾见此种种怪象,大起反感。”(《五十自述》)牟氏的见解自然有道理,但是欧阳竟无“不敢骂孔子”也足以见孔子影响之大,虽然暗中对孔子有所“贬抑”,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尊重之情。在二十世纪比较兴盛的人间佛教,也吸收了很多孔子的学说。
当然最尊崇孔子的是四配十二哲加上其他一些大儒,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说,只有信奉孔子之道的读书人才叫儒生,但宽泛说来,凡是参加科举的士子都可以算是儒生。形成于隋代结束于晚清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主要就是儒家经典。这些读儒家经书的士人虽然比不上那些开书院讲学影响一个时代的大儒,但大致也可以说是孔子信徒,儒家的价值观念通过这些人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孔子也因此而更为众人所熟知。
除了王公贵族、世间高人、道佛二家以及深受儒家影响的士子之外,山野渔樵、贩夫走卒也往往尊重孔子,在一些传统氛围浓厚的地区,至今还是称呼孔子为圣人。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与“富贵于我如浮云”等,已深深印在国人心底,并树立了国人优良的品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的劣根性来源于孔子及儒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之所以有劣根,正是因为孔子之道没有得到贯彻。
二、外国人之尊崇孔子
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很早就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当地有很多孔庙,供众人敬拜孔子。日本的伊藤仁斋称赞《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韩国数百年前就有“成均馆”,专门进行儒家教育。黄俊渊说:“众所周知,孔子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是久远的。在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中,也有孔子的影响。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孔子在远东人民的思想中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他是全世界的伟大学者之一。”(黄俊渊:《孔子思想所展示的乐之精神》,转引自骆承烈:《“万邦师表”孔夫子》)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较多的国家也有固定场所敬拜孔子,许多学者更是推崇孔子与儒学,甚至要以之为立国之本。
在中世纪,西方笼罩在神学之下,难有“人”的地位,孔子学说传播到西方后,曾影响到欧洲的启蒙运动。众所周知,伏尔泰十分尊崇孔子,在房间里挂着孔子像,朝夕敬拜;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进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宪法附件;狄德罗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顾立雅说:“中国哲学由耶稣会士们介绍到欧洲。他们主要是报告或转述了他们认为的最好的东西:孔子个人的哲学和最早的儒学。由于这种哲学在气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并倾向于民主方向,于是就被欢呼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革命的福音书。”又说:“中国思想的确对于民主哲学的发生和发展做出过贡献。”(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
朱谦之认为:“在某些人眼里,‘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中国的孔子变成18世纪欧洲各国思想界的目标之一,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遂及于法、德、英各国;虽然各国所受影响不同,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孔子学说成为时髦的东西,引起了欧洲一般知识界人士对于孔子著书的兴趣,大大耸动了人心。”(《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结论,对于大家来说,恐怕是耳熟能详的。近些年来,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名声与影响越来越大,还有许多汉学家也在深入儒学,学术兴趣与研究水平并不比本国学者低。
三、古今中外尊孔的原因
古今中外,有如此多的人士尊崇孔子,这并不是如某些守旧无知的学者所说,是政治扶植的结果,而是因为孔子及其学说自身的魅力。大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孔子一生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及对人世间的热爱。孔子一生为了理想而四处奔走,到处受到冷遇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坚信“斯文在兹”,任何理想主义者都会为之动容。孔子学说不像其他各大宗教及哲学系统那样消极地对待人生,而是坚持“未知生,焉知死?”引导众人正视此生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并有独到而精深的见解。
(二),浓烈的人文关怀。孔子不仅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而且关注民间的疾苦,批评苛政,且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官位世袭,具有平等的观念,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三),道德哲学的永久价值。儒家主张“性善论”,这是其鲜明特征,虽然孔子没有明确说性善,但宋明儒者认为孟子继承了孔子之道,而孔子的整个一生的经历即是在践行“性善”,其他诸如“仁”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主张,几乎可以说是道德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总之,正是由于孔子一生的行事与主张合乎仁义,才赢得了古今中外众多人士的尊崇,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影响会越来越大,不仅仅被信仰孔子的儒生尊崇,各行各业的人士也将从中获益,正如南怀瑾所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论语别裁》)
(王舍我,孔子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