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利天生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是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常态。哪怕是富甲天下的富翁,有钱买得鬼推磨;哪怕是一言九鼎的君王、总统、首相,权势大如天,同样如此。只不过内容、对象不同而已。 原因很简单:欲望无穷,能力有限。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极其有限。请看“欲”字,由“谷”和“欠”组成。 谷为五谷,欠谷生欲; 谷为山谷,欲壑难足。 欲音通裕,节欲优裕; 欲音通愚,纵欲痴愚。 民以食为天。缺少粮食,没有饭吃的感觉,就叫“欲”。“欲”(生存的需要,人权),必须满足,也应该满足,人人都应该满足,没有例外,任何人没有权利阻止和剥夺。正是这个“欲”,让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正是这个“欲”,让社会奔腾向前,万象更新。 顺理成章,产生“自私自利”;产生“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请看“我”字。由“手”和“戈”组成。 手持一戈,站立为我; 我音通悟,明白为吾。 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必须堂堂正正地站着活,才能叫人。而能站立的条件就是有实力,能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受侵犯。这就叫“安全”的需要。也应该满足,必须满足。明白这一点,才算是“悟”;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叫“吾(我)”。 所以,“为自己着想就是恶”;“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的说法,看似无比高尚,冠冕堂皇,实则似是而非,害人无算。不论打着多么鲜艳的旗帜,也不论喊着多么崇高的口号,更不论以多么伟大的名义,只要是无端侵犯人权,就是错误的,应该奋起反抗,极力抵制。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人只要能生存,就需要有人呵护,支持,关爱,帮助。这就是“爱”的需要。任何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爱”,好比是加油站,只有源源不断输送能量,才能保证不屈不挠,奋力拼搏,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生存”、“安全”、“爱”的需要,是西方人的理论,用中国古人的话,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满足这些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力。满足这些需求的起码条件是:保障供给,不能中断。“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做不到这一点,满足不了这种最基本的需要,必然惶惶不可终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暑数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昏昏昧昧白了头”。焦虑,忧愁,悲伤,感叹,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赶之不走。这种人就叫“小人”,这样的生活状态就叫“长戚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无挂无碍;小人长怀忧虑,多愁善感”。(《论语妙义》周埕安) 君子乐天知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坦然面对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没有焦虑,忧愁,不怨天尤人。这就叫“君子坦荡荡”。 “长”者,不短,常常,经常,接连不断也。“戚”者,忧愁,伤心,悲痛也。如常用名词“亲戚”——共同亲热、高兴,共同悲痛、伤心的人;常用动词如“休戚与共”——共同高兴、悲伤,引申为感情上一致。 小人不知命,不知如何改变穷困的处境,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投靠无门,焦头烂额,穷于应付,拆了东墙补西墙。必然怨天尤人,一是埋怨老天不公平,而是埋怨没有一个富贵爸爸。始终忧虑重重,哀愁不断。这就叫“小人长戚戚”。 请看前几年,国营下岗职工,一开始,经常有人到政府门前静坐,不找市场找市长。依赖、依靠惯了,下岗砸了饭碗,无疑是天塌了下来——民以食为天,怎能不悲痛、伤心?改行?自己创业?诺大年纪、无专业特长谈何容易!这部分人将长期处在“焦虑、忧愁”的状态。 再看今天,又有多少人为“就业”,“医疗”,“住房”,“上学”在“焦虑、忧愁”!短时间绝对改变了。为吃、穿、住、行,长期地忧愁、悲伤的人何止几千万,远远超过亿。“长戚戚”,就是这些人生活实际状况的忠实描述,客观反映,没有任何的贬义、褒义?!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专家教授和平民百姓,因被误导,竟共同认定:“《论语》谈及‘小人’基本上是不屑的具有贬义的”。大家没有认真思考,如果这些“长戚戚”的人,果真都是“具贬义的小人”,那整个国家是什么?岂不真是“国将不国”了? 又有人说,“《论语》中‘君子’‘小人’是道德意义上的概念‘民’,‘士’,‘大夫’,是身份(阶级地位)意义上的概念。先生之‘小人’系列帖,有一根本性错误,那就是把‘小人’当做了‘民’”。 请问,以上所说“长戚戚”的上亿人是什么人?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还是阶级地位的“民”?显然,不论叫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他们“长戚戚”的处境不变。内容决定形式,只要内容不变,不论叫什么,都无足轻重,都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没有根本的区别。 对于这样的“小人”(民),一个君子、大人,一个人民政府,没有任何理由歧视他们,更不能倚强凌弱。只能, 一是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使他们不致于遭到无端伤害,譬如现在国家社会保障部联手公安部等部委,限期、强制为农民工讨薪。 二是,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譬如提供技能培训,小额贷款,供求信息等等,千方百计地让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否则,就不配做一个君子、大人,不配做一个人民政府。 孔子、《论语》的“君子”“小人”,只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目的是让人们自我检讨,反求诸己,奋发向上,走向高明。如果一个人身居上位,富甲一方,做不到“坦荡荡”,还竟然投机取巧,大搞歪门邪道,净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那就不是君子,就不配被人尊敬。 孔子、《论语》没有错,是后人错了。不论什么“道德意义”,也不论是什么“阶级地位意义”,总不能自相矛盾。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解释社会现象,不能指导人们争取幸福生活,那就统统是骗人的鬼话,不管是专家、教授说,还是古人、大师说。不惟上,不惟书,不迷信任何东西,不上当受骗,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酹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