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大家》致鞠曦先生采访提纲
2011-3-3
1 首先感谢鞠曦先生接受我们的专访。《儒风大家》杂志以“传承经典,经世致用”为办刊宗旨,致力于儒学文化的当代应用。近来,有一件事情颇受海内外关注,就是孔子进入天安门广场。对于此种现象,网上一直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赞同者认为这是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统战价值。作为儒学研究专家,您怎么看?
鞠曦:“传承经典,经世致用”,是很好的办刊宗旨,然致力于儒学文化的当代应用,却非常艰难,因为当代文明与儒学的文明理路越来越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孔子像立于天安门广场,其政治意义大于文化意义,意味着中国政府已从政治上为孔子平反,承认其作为中华文化代言人的文化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站立起来了,更妄谈传统文化的复兴了。故无论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根本。传统文化的崛起,不在于形式上将之摆在何种地位,而在于其是否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与文化生命。孔子只有立于中国人的心中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孔子的思想能够指导人类包括中国走出当代文化危机,但是,这却不是立几座孔子像就解决的问题。既在天安门立了,立就立了,儒家学者应当不置可否,顺其自然,大可不必为此争论不休。不过也由此表明了问题所在,无论是赞同者和反对者都表现出了功利主义。赞同者把希望寄托于这种表象,但是未来只会看到失望。反对者把问题归咎于儒学,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至于赞同者认为这是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典型的弱智,其不但对儒学一窍不通,而且将把儒学的文化复兴导向更加错误的方向。至于“具有不可忽视的统战价值”,对于真正的儒家而言,只能更加感到时代的可悲!政治上的统战与文化战略是两回事,甚至不能兼容。如果真正把孔子儒学作为我国的文化战略而使整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作的工作应当是文化反思,以人类文化为参照系重新确立儒学的主体文化地位。即使需要一种外在形式,首先要作的也不是在天安门立孔子像,而是以这个民族的主体性向孔子道歉,检讨自“打倒孔家店”以来对孔子的不敬,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毁坏孔墓、孔林的文化反动。由此而后的才是名正言顺、心口如一的对孔子的敬重,才是文化上拨乱反正,否则,其是文化闹剧而已,适得其反。所以,在我看来,孔子进入天安门广场仅仅与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忽悠而已!
2 今天中国的中小学正流行一股“读经热”的潮流,社会各方也都就如何规范这种活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知鞠曦先生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请谈谈您的高见。
鞠曦:中小学的“读经热”潮流,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了蒋庆先生主编的本子之时,对有关问题就进行过讨论。余之意见是,所谓经典,是经汉儒篡改后的编本,大失孔子思想本意
这里有一个前提性问题没有搞清,就是所谓的“读经热”的内涵是什么?就整个中国教育体系而言,真正在进行“读经”的学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很小的一部分又读到了“热”的程度吗?将之称为一种“热”似乎夸大其辞。而社会各方提出如何“规范”等问题的意识背后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敌视。长久以来的反传统教育已彻底妖魔化了传统文化,“经典”之为经典的思想本质及其内在理路几乎无人可解,故“读经”方萌就已争议遍野。而中小学所读之“经”又是经汉儒篡改后所成之“经”,已大失孔子本意,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之后再推向社会,这是读经活动本身需要反思的问题。就这一“潮流”本身来说,“读经”只是向社会起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推介作用,距离走入中国人的文化生命之中还有天壤之隔,更不是真正的“潮流”,儒者的使命还任重而道远。
而且,经典之为经典,最终要进入人之生命之中,经典诵读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之起点。而诵读经典之后的更为核心问题是如何解读经典,这才是今日中国回望传统文化的关键。即使今日中小学普遍性掀起真正的“读经热”,距离以真实生命走入经典,距离经典义理真正走入人之生命仍有巨大距离。故对所谓“读经热”要冷静观之,大可不必对之热炒。
3 今天的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乱象。我们在建设文明、和谐之社会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陷阱。您认为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今天,儒家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创建性意见?
《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节彖》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有伤财,不害民。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君子修身自立而达于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社会之治平只是君子修身之自然结果,而不必急急于治天下。故在儒家看来,社会的乱象就是个体之人的乱象,皆是个体之人不知修身养性的结果。当代社会之“诸多困难和陷阱”皆本于中国人抛弃传统文化之修身之道,不问德性,一味外求,以西方竞争之虎狼文化武装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故儒家思想并不刻意追求“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创建性意见”,只是让人回归人的生命之本,“觉解”人的善良本性,弘扬人性的崇高,在“君子务本”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中的“乱象”也就自然消失了,而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亦自然实现了。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不可以直接对治社会问题,以治理国家与社会之实效性而言,儒家思想又确实具有直接对治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之理论资源与可行之道。儒家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化之道都是对治当下“社会乱象”的文化良药,但问题是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妖魔化教育使儒家文化中国现实文化中没有话语权,更无法风化社会,教化世人。当下社会的一个畸形现象就是还没有对社会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先天否定传统的现代教育意义,从而根本不给传统文化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却简单以所谓时代性否定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而可笑的是,现代文化如果高于传统文化,却为什么无法解决当下人们的现代性问题呢?真诚的思想者需要反思之。
4 近几年,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这一倡导的认识与理解。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前提性问题是“什么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否则此语就仅仅是一个空洞而抽象的概念符号,无益于个体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当下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言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核心和指导的精神家园。从而需要真诚反思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已经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了吗?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吗?马克思主义文化怎样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首先反思第一个问题,既然有“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问题的提出,就说明当代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就证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没有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下面反思第二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吗?这需要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对之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仅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一事实来说,说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明。接下来就要反思第三个问题,即使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呢?而这样三个层面的反思都回避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的精神家园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吗?虽然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努力进行“中国化”,但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化”还是真正的“中国化”吗?还能够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吗?这是否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无法进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根本原因呢?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本位出发,还是从传统文化的本位出发,马克思主义文化都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之力才能真正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离开传统文化根本就不会成功。
在既有的理论资源中寻找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也可以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比如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信仰中的无神论与中国哲学天道观所具有的无神本质可以相互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与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具有本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相通之处。最为核心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现实关注点就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中国哲学全部理论核心也是人。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在“以人为本”的焦点上达到了统一,从而可以推定出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因为传统文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面对的文化敌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传统文化,如果说存在着威胁马克思主义文化,阻碍传统文化进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力量,那一定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但马克思主义文化无法在本质层面对抗西方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根源于西方文化的土壤,无法从本质层面对治西方文化的病痛,故欲真正对治西方文化必须唤醒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使传统文化成为对治与抵抗西方不良文化的主力。
5台湾儒学专家林安悟在介绍台湾时说,在台湾“家家儒、道、佛”,因为好多人“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也曾说,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打着孔孟的旗号,其实内心什么都信,真正的纯儒少之又少。您认为何谓“纯儒”?您是“纯儒”吗?
台湾儒学的问题不是“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的问题,而是“其儒是真儒,其道是真道,其佛是真佛”吗?在传统文化花果飘零的今天,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学派分争的问题,而是“什么是传统”的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儒,什么是道,什么佛,然后才有资格去计较所谓的“正宗”与否的问题。而儒道之学本然会通,并无矛盾,故长白山书院以“内道外儒”立教,佛学亦是与儒道曲径相通才会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故林安悟之语不当以贬义解之,而葛剑雄教授则需要先给出所谓“纯儒”的定义,才可以批判“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打着孔孟的旗号,其实内心什么都信,真正的纯儒少之又少”。而“儒为席上珍”,“儒乃人之需”,儒家持守生命之本,而非固守门派之争,故以所谓“纯儒”排斥所谓“非儒”思想实非真儒所为,否则何以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能必然皆是儒者吗?孔子无常师,必然不会固守门派之见,是以才成之为圣人。
故理解传统文化不能以门派之见解释之,而应以义理所在贯通之。尤其在当下学绝道丧之时代,儒者当思如何精心呵护传统文化之根本,培育传统文化重生之萌芽,多思义理之本,身体力行之,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不是一家一派之学问,而是培育、滋养生命之学问,生命是一,学问自然是一,任何学派之争,非固执于某种思想学说,而是争论其学说是否能培育生命之本,滋养生命之本。以此为原则,儒、道、佛自有贯通之处,“家家儒、道、佛”亦有其合理的之处,而学者之职分在于辩明儒、道、佛的生命之理何在,而不是以门派之争相互攻诘。
故所谓“纯儒”实为内涵不清之概念,儒学在孔子后就已渐失其本,当今之世又何来“纯儒”之论?吾所愿,则为“真儒”而已,“纯儒”之论实乃虚妄之谈。
6 您认为“君子儒学”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今天,若我们秉持实践您的儒学发展设想,是不是将会修炼成为“内道外儒”的“儒风”承载者?
“君子儒学”非主观创制而刻意为传统文化奠基,而是传统儒学精神自在之价值追求,今日秉持“君子儒学”亦非复古守旧之意,而是“君子儒学”实为当代中国人生命安顿之本质需求。“君子儒学”非只为一口号,而是具有完整系统之学理依据及吾个人生命践履之验证。“君子儒学”以“生生”本体论奠基,以“承诺推定法”以哲学方法论,以“时空统一论”贯通中西哲学,以“形而中论”外化出《易》哲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哲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承诺。从而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寻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真实的生命践履之路。
而“内道外儒”既是长白山书院立教之本,亦是“儒风”自在。“内道”以修己,“外儒”以安天下,由“内道”而“外儒”,由“内圣”而“外王”,此即汝所言之“儒风”。而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真正贯通传统文化精髓之时,“内道外儒”亦自在其中,非需刻意而求之,而立“内道外儒”之志,则必然要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追问与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本大源,此为一体之两面。而汝之所问,已是一种怀疑,消除此种怀疑,非是吾给汝一种肯定回答所能解除,只有汝真正走进传统文化,解得传统文化之本,才能真正削除此种怀疑,才能获得真正之答案。
7 我们知道,尽管您善于交际且待人和蔼亲善,但本人却一直过着相对孤立与清贫的生活,难道一定要这样?弘扬儒学难道不可以走进高校、深入民间?
“内道外儒”,先修好内道,在外行儒事。否则,你有什么资格走进高校,深入民间,再者,“走进高校、深入民间”也不可能使儒者所为,因《蒙》谁的“儒风”承载者?
“走进高校、深入民间”,皆是传道授业之具体方式,吾有长白山书院于此,亦是行传道授业之事业,何异于汝所言之“走进高校,深入民间”?孔子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吾行传道之事,又何必非“进高校、入民间”不可?而汝所言之“孤立与清贫的生活”似乎为我不该承受之苦事,而在我则为乐道之快事,此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8 在今天,儒学复兴的中心已由海外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但海外的儒学研究依然不容小视,在许多领域,海外儒学研究水平甚至还要高于大陆。我们当如何努力打造儒学研究的大本营?
学问乃天下之公器,就儒学之道而言,无所谓海外儒学与大陆儒学之分,亦无需在二者之间一较短长,此实乃体制内学者之名利之争。真儒者当忧虑孔子之学不修,孔子之道不明,以自我生命之修身养性领悟与践行孔子之道,而不是以较量研究水平孰高孰低为目的去打造“儒学研究的大本营”。
9 当下,许多人都认为,文化普及最重要的人群之一就是企业家,因为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企业家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我们也把商界精英界定为我们的主要读者群之一。今天的企业家,与以往相比,更注重从本国文化而非西方去寻求治商智慧和修身法宝。可否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商界人士提几点建议?
商界人士学习传统文化之目的不外二个,一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商业智慧,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二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人文教化,实现个体生命的修身养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在于“修身”,最终是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安顿自我的身心性命于现实世界之中。故商界人士虽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商业智慧,却非传统文化之根本,亦非大道所在。只有真正从传统文化的根本出发,加强商界人士的自我修身,才能真正获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使自我身心性命真正获益。而且,只有解得了身心性命之本,才能把握好手中的财富,使财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财所用,这对于商界人士如何过好自己的财富人生具有决定性的本质意义。“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君子企业家”“小人企业家”。
谢谢鞠曦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这里读懂中国精神
大型高端人文杂志——《儒风大家》
致力于做中国第一高端人文杂志
主管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统一刊号:CN37-1385/G
深入心灵的阅读,为当代精英人士留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面向全球热衷于中华文化的华人精英
核心理念:立心立命,继往开来
主要内容分为九大版块:
乾:往圣先贤
谦:当代大师
贲:当代贤达
萃:海外大家
离:雅趣艺术
观:礼仪风俗
需:饮食娱乐
颐:养生顺生
益:风云儒商
此外,还有儒风资讯、儒此一说、儒学沙龙、鉴书、儒风评论等板块。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2828号三箭孔子文化大厦13F、16F(25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