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汉礼] 试论 结发之礼!(转)

一 解缨(yin):是先秦时期昏礼中的重要礼节。起源何时难以考证,一般认为起源于上古,所以其作为华夏昏礼的纯正性无需质疑。《曲礼》云:“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此表示她有了对象:“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说的“主人(婿)入,亲脱妇之缨”。

简单地说 新娘在头上绑个丝绳表示我订婚啦!其他的男人都别惦记啦,结婚的时候新郎为新娘把这个绳子解开。

解缨之礼,在现在汉服婚礼中也很常见,是纯正的周制婚礼礼节。这个共识,无可辩。

二 合髻(ji):这个就麻烦了,并不见于三礼。合髻就是说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我们常见的汉服婚礼中结发就是这个礼节)。其起源也很难确定,现有正史文献最早见于北宋大史学家欧阳修编撰的 《新五代史》,其中记录了 五代孝文帝时期一个人物,叫刘岳,其中有一段“刘岳《书仪》,婚礼有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

还有个合髻的最早记录是保留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敦煌卷中有一首合发诗:”本是楚王宫,今夜得相逢,头上盘龙结,面上贴花红。”合发就是合髻。(我在程鹏(1909年出生)所作的 《中国婚姻史稿》中看到这一节)

宋代的学者们对合髻之礼普遍有非议,很显然无论是五代史中的刘岳还是敦煌卷记录,本身都处于一个“礼崩乐坏”(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北方胡风甚深。

下面我们看看宋代学者对合髻的评价:
欧阳修说:“不知用何经义,固不足为后世法矣(来源不正,故而不必采纳此礼)。

司马光更毒舌:“今世俗有结发之仪,此尤可笑。”(注意:从这句就能看出来在宋代 合髻和结发的概念就已经融合了)。

程氏说(宋明理学):“昏礼结发,甚无意义,欲去之久亦。”(不但口头批评,看来实践中也要除之而后快)。

庄季裕在《鸡肋篇》中也说:“男女之发合梳为髻,谓之结发,甚可笑也。”

虽然宋代学者对合髻之礼非议颇多,甚至提倡废除次礼,但宋代的现实是如何呢?

先看北宋的《东京梦华录》:“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看起来还越来越正规)。

再看南宋《梦梁录》:行合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大利意,次男左女右结发,名曰合髻。(注意,此时作者以用“结发”,来解释“合髻”。即起码从南宋其,结发和合髻已经同义了)。

终宋之时,合髻之俗未尝更变,而程子(伊川)也不得不承认:上自朝廷,下至众庶,婚嫁之礼,莫不皆然。(可见 合髻之礼 绝非之流行于民间,不能简单以“民俗”定义之)。
三 清楚了合髻 再说结发就相对容易些。

现在普遍认为结发原来是束发之意,引申为结发之年(年纪不大的时候)。其起源肯定和 冠礼有关。汉飞将军李广“自结发与匈奴战”(在结发之年就上战场和匈奴战)。

但这个说法也值得推敲:比如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说明到了东汉末年,结发的概念和婚礼开始挂钩。曹植笔下的“结发”我们把按照上面的概念把它解释成结发之年结为夫妻,但我们也可以按照“解缨”的观念认为“结发”是在指解缨合髻。汉末《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也一样,结发单纯理解成结发之年 似乎不妥。

到了唐代杜甫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这里的“结发”所指到底是年少还是合髻似乎也很难说。唐《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这里所记录的的确是合髻之之礼无疑。

总之自汉末开始,“结发”的概念在慢慢的变化,越来越从结发之年开始向剪一缕头发合髻的方向靠拢。

宋代开始 结发与合髻就已经完全同义。上文已经论述。虽然学者们有所异议,但文字定义的规定和礼仪流程的规定一样,其话语权往往不在学者在手中,更多的掌握在亲情事故和人心人性里。
话外:最后稍微跑个题,我们既然提到了宋代很多学者,就顺道提下,宋代大儒 朱熹。可惜我查了查朱子语类,发现朱子对婚礼的论述比较有限,他也没去讨论“结发”这个话题。不过他比较了冠礼和婚礼在南宋这个时期改该如何推广,其中有段话很有趣:

某答之云:“古礼惟冠礼最易行。淳录云:“只一家事。”如昏礼须两家皆好礼,淳录云:“碍两家,如五两之仪,须两家是一样人,始得。”

意思就是说 冠礼和婚礼相比更容易,为什么呢?不是礼仪器物方面的问题,而是冠礼是一家人自己的事情,只要自个家里愿意就成办。而婚礼却是两家人的事情,有一家不愿意按照古礼来办就很麻烦了,所以朱子认为在当时恢复古制的冠礼更容易些。

引用朱子的这段话,绝不是说我们现在应该先去复兴冠礼,而后复兴婚礼。其实我倒是觉得可能在今天的环境下古制婚礼的复兴要比冠礼更有希望些。这段话的真正意义在于朱子在南宋恢复推广古礼,实践层面从不离人心之常,人情世故的分寸拿捏是“礼”推广的必要前提。

这也是本人对今日行“结发之礼”的基本态度。结发即合髻!

礼 本于天地 和于人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9)

说点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2010-2019 汉韵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鲁ICP备17036521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chany.org 主办:韩国中华汉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