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明 冠服 大臣朝服祭服复原

十一之前就加班加点的,只是想把这次的明朝大臣的朝服祭服给画完,以展现明制汉服的风格和历史原貌,希望对大家增进汉服的了解有帮助。明朝的朝服和祭服形制一至,配饰大致相同,故一起进行绘制。 关于祭服,在平时的交流之中。同几位网友认为,汉服运动走到现在,可以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时候了,但是相对于五彩缤纷的常服和礼服而言,如果祭服方面也是百花齐放的话,在同一个祭祀场所,出现不同朝代风格的祭服(甚至有些就不是祭服),或者一直就这样混乱的话,不免让人觉得有点难堪和汗颜了。所以对于常服和礼服方面我本人持宽容态度,认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着,但是祭服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制度。 还好祭服方面,现在多见周制的玄端和明朝的祭服,也各自有所考证和发展。但是距今遥远的周制玄端,不仅没有实物出土,也少见有当时绘制的图片形象,尤其在诸多的配件和细节方面,更是不清不楚的,这些方面大家总是在各自发挥(有些部件发挥的不甚合理,完全的无根无据,或者移花接木的),对此,窃以为只能算是对朦胧的周制玄端的改良,并算不得是真正的周制玄端。 相对于当下的周制玄端祭服而言,明朝的祭服不仅有清楚的典籍记载,各个配饰部件更是有出土实物或者传世实物,依据性和可靠性比较大,现在我搜集了自己手中的所有资料,来尽力复原明朝祭服的原貌,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案提供给有意使用明制祭服的各位朋友,以尽绵薄之力,当然,因为个人能力有限,资料不完全,所绘制的服装也会有错误之处,那么,就请大家及时指正,也好互补有无,增进对汉服的进一步了解。关于女子祭服,虽然有所考虑到,但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还有待更多的资料来解答了。

本次的复原绘制,根据的资料首先是明会典,会典中关于明大臣朝服祭服的记载为:       
朝服 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則文武官各服朝服。 【見職掌】 其武官應直守衛者、不拘此服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朝服、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俱用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用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分等第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土商)。前後用玉為蟬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土商)。前後用金為蟬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土商)。前後玳瑁為蟬。俱左插雉尾駙馬冠、與侯同。不用雉尾一品冠、七梁。不用籠巾貂蟬。革帶與佩俱用玉。綬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玉。笏用象牙二品冠、六梁。革帶綬環用犀。餘同一品三品冠、五梁。革帶用金。佩用玉。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鶴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金。笏用象牙四品冠、四梁。革帶用金。佩用藥玉。餘同三品五品冠、三梁。革帶用銀鈒花。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盤雕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鍍金。笏用象牙六品七品冠、二梁。御史加獬廌。革帶用銀。佩用藥玉。綬用黃綠赤三色絲、織成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笏用槐木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帶用烏角。佩用藥玉。綬用黃綠二色絲、織成鸂鶒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銅。笏用槐木雜職未入流品人員、若遇大朝賀、進表、隨班行禮、止用公服。三十年奏准、亦照九品官、具朝服行禮嘉靖八年定梁冠照舊式上衣用赤羅青緣、其長過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中單、白紗為之、青緣下裳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蔽膝綴革帶綬、各照品級花樣。革帶之後、佩綬繫而掩之。其環亦各照品級、用玉犀金銀銅為之。不以織於綬大帶、表裏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革帶、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銀。八品九品烏角。俱照舊式珮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各照舊襪履、俱照舊式       祭服 凡上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 【見集禮】 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用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第、並同朝服○又令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四品以下、并去佩綬○又令雜職祭服、與九品同嘉靖八年定上衣用青羅皂緣。長與朝服同下裳用赤羅皂緣。制與朝服同,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履、俱與朝服同,去方心曲領。

梁冠、上衣、中单



裳、敝膝、绶










大带、革带、玉佩、袜履










因为梁冠实物为三品制,且大绶的云鹤纹比较具有明代的代表性,所以,此次的朝服祭服都以三品为蓝本进行绘制。
下面是自己绘制的复原图:朝服正面




朝服背面






祭服正面






祭服背面










细节描述,主要依据的传世实物或者出土实物的尺寸、材质,另外尽量结合自己所能找到的典籍描述,实在不行的只能大致的自己来定了。此外在细节的绘制中参考了明定陵出土的诸多实物,在此感谢网友 浥蕖軒 提供部分定陵资料。 梁冠有孔府的明五梁冠传世实物,只是没有侧面和后面的图象,但根据此冠的描述和会典图象以及中东宫冠服的图象,肯定梁冠上主要是有凤纹(我也是头一次看到男子冠上有凤凰的),主要部件都是金质,金簪,下衬透明乌纱,有青色组缨,无纮。从自己所有的传世画像来看,并没有类似于朝鲜朝服梁冠的簪上垂缨的证据和迹象。



孔府梁冠传世实物
明 五梁冠 孔府旧藏 冠卷黑色, 五道铁券梁, 后有冠耳, 冠耳并冠武以金饰,上有凤纹及花纹纹饰 冠高27CM 口径18.5CM。



2009621275979013.jpg

梁冠示意图



祭服示意图


孔府传世明朝赤罗朝服实物




传世白罗中单实物

2009621214316117.jpg

衣上的带攀,用以系住和调整革带位置用



半身下部,各个配件示意图

大绶实物,绘制三品大臣大绶如下:大绶长方形,顶部用织金纱缘边,下部用红地织金色四合如意云,以黄、绿、紫织鹤三对,对应会典制度,以黄绿赤紫织云鹤纹大绶,云和鹤的形象皆取自定陵出土丝织品纹样。绶下衬缝素缎罗一块。大绶四周镶红底金色回纹缘边。在绶的上部,用四色(黄绿赤紫)纱、罗做成扁条形长带,结成四方结(即中国结中称为三环结或酢浆草结),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侧及中间各一结,中间一排套系金质环二。每结用丝线钉在绶上。在绶的下部用青丝线打规则的卷结,方法如下:从上往下,第一排从左至右,顺序打卷结,第二排反向(从右至左)回打卷结,依此类推,打完长度至9厘米,剩余线头做穗。大绶总长65厘米,宽20厘米,顶部缘边宽2厘米,绶带宽1.7厘米,云鹤锦绶长44厘米,回纹缘边宽2厘米,下部青丝网长19厘米,其中网结长9厘米,穗长10厘米。 一品/二品 綬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玉。 三品/四品 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鶴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金。 五品 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絲、織成盤雕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鍍金。 六品七品 綬用黃綠赤三色絲、織成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八品九品 綬用黃綠二色絲、織成鸂鶒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銅。



明孝陵石像生








(本文由 mgr25 整理绘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2)

admin 楼主 2015-5-11 02:24:27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服、祭服大绶图样
200962110314714758.jpg
敝膝形制同定陵出土实物,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会典载敝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定陵敝膝实测,上宽25.7厘米,下宽41.2,长64.5,有腰,腰宽5.2厘米,缘边宽4.7厘米。比较复合典籍记载的尺寸,今从实物。


定陵出土敝膝
20096211135396751.jpg

在玉佩外加纱袋。会典载:珮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各照舊。结合会典图像文字和明陵墓石像生的玉佩形象来看,大臣玉佩有玉花,但是不应该像石像生那样有玉滴,故绘制玉佩如下:从上往下,玉佩二,形制统一,其上金钩一,下接珩一,珩上二孔,用以系金钩,珩下五孔,其下穿玉珠,两侧各穿系一琚(方形玉块),珩下中间穿系一瑀(方形四角凹缺玉块),瑀下系玉花一,玉花之下穿系冲牙一,自琚玉花之下左右系璜各一。共用金钩一,珩一,琚二,瑀一,玉花一,璜二,冲牙一。尺寸,从出土实物来看,明朝的组玉佩长大多都在40~60厘米范围内,没有像画像或者雕刻作品那么长至小腿脖子的,总体定玉佩长55厘米(不包括金钩的长度),宽11厘米。


玉佩示意图
20096211184946678.jpg

大帶、表裏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 关于大带的形制,历代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到了明代,大带的形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现在以明代大臣大带的基本描述来解释大带的集中形制(都是两耳以及垂带有绿缘,大带带体素面)。 第一种,比较简单,应该也是历代用的比较多的,形制为一条长长的带子,可以通身缘边,但是作为大臣的大带来讲为了附合典籍规制,在两端缘以绿边,中间的部分长度更好和腰围一样(或稍小于腰围长度)。大带的开口在前端,系好以后耳呈蝴蝶结,剩余的部分下垂(也叫绅),青丝组约须另外加上。我认为这种形制是大带的最初形态,比较简单,在韩国至今还可见系戴(只用于明制深衣或者麾鹤一类的休闲服装)。只是系好之后垂带不能保持形状的挺立和固定,对于礼服来说,看似有点随乱的感觉,故不见于明代礼服系用。 第二种,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将垂带单独分离出来缝在大带带体两侧下端,但是大带的两端仍保留了缀缝的大带耳(系好以后就是蝴蝶结),这种形制目前少见,但是比较复合明会典图样的制度。这种形制目前主要见于明初的画像种,韩国冕服和大臣礼服的大带结构也类似与此,只是明显将大带垂带移至腰侧,常常让汉服入门者以为是将小绶缝在了大带上。 第三种,是第二种的进一步简化,将大带的两耳去掉,变成了用以系接开口的细?带或者金属的带扣之类的,明定陵出土实物也是这种形制。并且将大带的青丝组约也一统缝在了大带后面,穿带时,大带开口在身前,先用?带将大带系好,而后将身后的青丝组绕到身前,打双钱结,剩余的青丝组垂下为穗。后期也发展为不要青丝组约,直接靠两端的?带或者带扣来系结的样式。后面两种的穿戴是很近似的,有之前描绘的大带穿戴示意图。




大带示意图
200962111213396054.jpg


第三种形制穿戴示意图(各个颜色只做区分部件用,并非大带颜色)


200962111251974096.jpg

定陵大带图示
200962111274344932.jpg


朝鲜的第一种形制的大带
200962111295971481.jpg 200962112101516782.jpg


明画像中大带示例第三种形制用带扣加组约
200962112112095977.jpg

用?带不用组约
200962112122660756.jpg

革带通过观察多副明朝官员画像以及结合明代定陵出土革带制作工艺和会典中关于官员常服革带的描述可以知道,官员的革带应该是用两层青或蓝色素缎包裹皮革或者硬纸板而成,革带边缘各描金线一道,中间描金线三道。革带带跨质地随品级而变。革帶、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銀。八品九品烏角。带跨分布基本上为:前面中间长方形1块居中,两侧对称排列:长条形1块、桃形3块(也称圆桃)、长条形1块(辅和弼)、圭形1块(鱼尾或铊尾);后排为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玉块5块(前端最中间的三块方形带跨称三台)。共18块,亲王的后面方形带块通常为6或7块,皇帝的多见7块。革带通长130厘米,宽6.2厘米,带跨均宽5.5厘米,其中长方形带跨长6.5厘米,铊尾长7厘米,圆桃长5.5厘米,长条形(三台中左右两块和辅、弼)长3.5厘米。
2009740583945397.jpg

系革带的明代官员画像
200974102121348.jpg

定陵革带图示
20097412282812.jpg

200974124687738.jpg

20097413104774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楼主 2015-5-11 02:27:59 显示全部楼层
方心曲领明初皇帝通天冠和大臣祭服用方心曲领,形制从宋,嘉靖后因方心曲领非周制,故废弃不用。其形制从宋,应是用长带在颈后系住,朝鲜以纽扣扣住,恐是自己发展出来的,不能参考。三才图会的方心曲领绘图似乎有错误,另外此书中的部分绘图似乎都是错误的,参考时应当谨慎小心。主要是多参考传世的绘画作品和部分壁画。


朝服正面半身
200974163982141.jpg


祭服背面半身


20097419264279.jpg

白袜、黑履履的记载并不详尽,还好传世的明朝官员朝服相中可以看到履的样子,解决了履的形象难题。综合各个画像的履,都是黑色,履头装饰有云头,但是并不大,边缘和缝合处多为白色。
履图



笏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晋书》舆服志)。古制,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宋明笏多有弯曲,便于缙笏。明代五品以上象牙,其余槐木,其尺寸大小多有不同。但是跟从《礼记·玉藻》记载:“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笏上窄下宽,长二尺六寸宽三寸,窄端宽二寸五分。按周制,一寸为2.31厘米。则分别为长60.06厘米,宽6.93厘米,窄端宽5.775厘米。但是现有明朝象牙笏实物一,跟从实物尺寸。

笏示意图



笏实物图
执行方案可行性分析 我做事总是希望尽其完美,故如果大家制作祭服,也希望大家能精益求精,显现出汉官威仪,和中华衣冠之尽善尽美。所以,一般人,若是金钱有大量结余,可以考虑拥有自己的一套祭服,但是鉴于祭服穿着的场合和次数一年之中并不太多,所以准备拥有自己的祭服的朋友们也可以考虑一下成本和使用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各种祭祀宗庙、陵园能有对外出租的祭服(当然,这个要实现起来很不容易),这样都方便大家能够在祭祀的时候都有统一的祭服,又能花比较少的钱,同时精良的制作一次可以使用很多年,尤其是像祭孔这样的大场合。当然了。拥有自己合身的一套祭服,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梁冠可用铜片或铝片刷金漆来制作,或者硬纸板衬黑纱布来做,一次性者直接纸做也可以。有条件者最好梁冠上面的花纹俱全,退而其次者,可以不用凤纹。簪可用竹木漆金来替代。 上衣和下裳形制比较简单,也是必备的了,只是要注意一定要有带攀缝在上衣上,这个细节也是很重要的。方心曲领可以不用,因为并非周制,嘉靖之后也被废弃不用了。 敝膝、大带按形制制作难度也不大,从目前画像和雕刻品来看,敝膝多直接系在腰间,不见挂在革带上的,可在敝膝腰部两端缝上用以系结的带子。 绶,难度比较大的是绶的制作,三品的绶,可用织有云鹤的锦缎来做(现代的丝织品中以云鹤为花纹的丝织品也比较多),只是底色应尽量保持红色的,大绶也是两层的,下面用其他的布料衬缝就行,这样比较有厚度,不会显得单薄,也比较挺立。上面的绶结制作方法可向会编织中国结的朋友询问学习,是三环结(也叫酢浆草结)的编法,比较简单易学,只是要在编织的过程中要把绶环编进去,编绶结用的绶带是把布料剪裁成长布条,在折缝成绶带进行编织。绶结编好以后就可以钉缝在大带上了,上面再用黄色的布料缘边,用以遮住绶结的带头和固定绶结。另外还要进行青丝网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类似中国结的卷结),但是要有耐心编织一定的长度,然后将编好的青丝网缝在绶的下部就可以了(编青丝网的方法有时间再拍照来)。出于方便的考虑,大绶可以和大带缝在一起,个人觉得,不缝在一起更好。直接在大绶腰部两端缝长带就可以了。另外,大臣的朝服和祭服都没有身体两侧的衬在玉佩下的小绶,这是和皇室成员的区别之一。 大带,建议使用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形制的,只是关于青丝网的系结方法要比较注意,目前比较肯定是第三种形制的系结方法,即双钱结系结法。还有,朝服祭服的大带,带身是不缘边的,只有耳和垂带缘边。 玉佩,用玉最好,只是大家都不是那么有钱的,建议可以使用有机玻璃、软陶、大理石等东西来替代。 履,能做出一模一样的最好不过了,但是没有的话,用黑布鞋来替代吧。

希望自己的这些努力能对大家有用,对汉服的复兴能有帮助,对祭服的正规化推波助澜!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说点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2010-2019 汉韵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鲁ICP备17036521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admin@chany.org 主办:韩国中华汉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