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服”一词具有双重的内涵:狭义的古称“宴服”,特指唐代按身份品级划别冠服的颜色、面料以及佩饰的一类服饰,服用于礼较轻的场合,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服装;广义的则泛指各身份、等级和阶层的人在非礼制场合下服用的日常服饰。本节要讨论的“常服”主要指一般服饰,即社会各阶层在普通场合下均可穿着的服饰。常服按照裁制方法和结构特点可分成三类,本节将以中国传统的服装制作工艺为主要线索,辅以历代同类服装的比较,立体地呈现其特点及演变。
分裁制
分裁制又可称为“上衣下裳制”,指上身着衣、下身除了裤以外另着裳(裙)的服装形式。裳的源头可上溯至服装形成之初以兽皮遮蔽下体之俗,将多块兽皮拼接、连缀,则发展出了后来的裳。在先人步入文明社会以后,此俗被以蔽膝的形式保留下来,以示不忘古之意。蔽膝以韦(即熟牛皮)制成,芾形,衣裳以带束腰,蔽膝则系于带上,垂于裳前。蔽膝在商周较常见,之后便被固定为帝后祭服、官员朝服上的一部分,礼制的用途取代其实际用途。在不同的时期上衣下裳均富有变化,并且搭配其他种类的服装例如半臂、衫、褙子、云肩等一同穿着,彰显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风格。但总体而言,分裁制服装历时最长、用途最广,是贯穿整个华夏民族古代服装史的服装类型。
历代分裁制服装举例: 商、西周贵族男子服装 商周表现服饰的材料非常有限,从玉雕、石雕人像中难以获得准确的服装结构和层次。图中表现的右衽交领窄袖上衣,衣身较长未束在裳内,实际情况有可能是束于裳内的。裳前系蔽膝。 战国中山国的襦裙 图为中山国玉人及其服装的示意图。玉人上身着右衽交领小袖上衣,下着方格花裳,绅带细。 汉代女子的襦裙 汉代深衣兴盛,襦裙、裤主要为士庶百姓所着,式样简单。右衽交领,窄袖。如上衣为夹衣,则往往会施较宽的领缘和袖缘。 南北朝裤褶 裤褶本为胡服,便于骑射,北朝时传入中原随后大行其道,一直盛行到隋代。文武官员穿着最多。随着民族的融合,裤褶也形成了袖口宽大、裤口舒散等具有汉族服饰特点的形制。 魏晋南北朝女子衫裙 上为对襟直领、大袖薄衫,下为条文间色裙,除间色外还有其他装饰。除以系大带外还束有抱腰。 隋、唐初襦裙 上为窄袖对襟或交领短襦,下着长裙,裙腰高束,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 在窄袖上襦外再加半臂,半臂的穿法既有束于裙内的也有罩于襦裙以外的,本图为后者。半臂有几种领式,图中为对襟直领,襟上有带。
本图为窄袖袒胸衫配褶裙,半臂束于裙内。半臂为U字形领,穿着时直接从头上套入即可。这种样式在西域多见。 中唐女服 与隋代及初唐时的小袖短襦和长裙基本一致,但是相比之下整体有宽舒的趋势
钿钗礼衣示意 钿钗礼衣并不在本节所讨论的常服之列,但因其代表了晚唐至五代衣裙宽大飘逸的风格故而借此一窥此段的襦裙。具有对襟、高腰可大袖的特点。
五代、宋襦裙示意图 上身着右衽交领小袖上襦,长裙系于腰部以上,佩戴披帛,仍有唐代遗韵。以绦带束裙、打结、配挂玉饰以压裙脚。这种穿法代表了五代至北宋一段时间内的女子服饰,宋代女子后在外加着褙子,里面仍着襦裙。
宋代的襦裙 窄袖上襦、裙及围腰。裙多细褶,裙幅较多。围腰以鹅黄为上,称“腰上黄”。
宋代襦裙示意图 较为简单的窄袖襦,配以长裙、绦带。本图又按“明代襦裙”作解。笔者以为其形制更接近宋。
元代的襦裙 右衽交领上襦、半臂、裙与围腰。上襦与半臂均为交领,半臂束于裙内,绦带束裙。这是元代汉族女子的日常服饰,蒙古族女子也有受汉族影响而服襦裙半臂的,但均为左衽。
明代女子的袄裙 本图表现了头戴鬏髻、身着袄、裙的宫中女子。袄也是上衣,但较襦长,一般不束在裙内。明代女袄为右衽交领,领上有时缝一白色布片,称“义领”。袖身较宽但袖口较小,袖口有时外接一段,称“袪”。袖身宽大下垂、袖口收刹的袖形汉代盛行,明代复现,可能与尚古之风有关。此种形制的袖子在明代文献中称“琵琶袖”。
清代汉族女子袄、裙
清代汉族女子服装吸纳一些旗装要素,如图中的琵琶襟,以及领、袖、下摆缘上的繁复花边“十八镶”等。另外把原本在明代褙子上可见的立领发展到了袄上。除裙外还有裤。清代袄裙、裤有日益宽大之趋势。
深衣制
与上衣下裳制相对应的服装形制是上下相连的长衣,其中又可细分为深衣制与通裁制两类,前者上衣下裳先分裁后缝合,后者则直接上下连裁制为长衣。
“深衣制”一说起于深衣。有关深衣的定义、起源和特征,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在春秋战国之交为弥补裤和内衣的缺陷而发展出了将上衣与下裳缝合而相连属的服装形式,这种长衣蔽体深邃,故而得名。《礼记》深衣篇、玉藻篇均对深衣作了形制及用途上的记述,但鉴于考古实物资料中反映出的形制与文献有多处不一致,所以历来诸家对深衣的实际形制见解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非朱熹莫属,然而据朱子之考订而在宋明大行其道之“深衣”虽然可与《礼记》中的描述相对应,但却与战国两汉的形制相去甚远,所以宜把“朱子深衣”和其他此类上下分裁随后连属的长衣视为广义的深衣制服装,狭义的“深衣”仅指战国至西汉间的曲裾,它具有接长并且绕襟裹缠的衣裾。
属于广义的深衣范畴的服装举例: 东周的直裾衣 图为东周男子服装的想象图,材料取自陕西侯马出土的人物陶范,服装实际长度仅至膝部,甚至短至裆部,虽然体现出一些上下属连且的特征,但尚不能确定为深衣。可能是深衣形态成熟前的一个阶段。
战国西汉的深衣
比较繁复的曲裾类型,续衽绕襟多周。
后垂交输型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示意图 比较简单的曲裾类型,续衽不发达,仅折至背后以带束腰,两襟下角在身后形成“后垂交输”的特点。
通裁制
“通裁制”服装系腰部无裁断的长衣,多为外衣,裁制方便并且比深衣制服装节省面料。此种服装在领、襟和袖的形态方面变化丰富,不同身份、阶层、性别和年龄者皆可服用。 历代通裁制服装举例:
战国的直裾襌衣 本图为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出的直裾襌衣复原图。该襌衣右衽交领、宽袖,以不同宽度和纹饰的面料为领、袖缘。襌衣并非上下分裁。
唐、宋的大袖衫 图为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诃子、长裙及大袖薄衫。大衫内无襦,“诃子”据考证当为某种类似抹胸的内衣。这种款式的大衫五代、北宋均常见,沿用至明代。
宋代襦裙褙子示意图 图为对襟直领褙子,襟上无系带,穿时敞开,这种襟式叫做“不制襟”。腋下开气。褙子下当为窄袖上襦、长裙和围腰,以绦带束。
明代皇后大袖衣 图为明代皇后常服中的真红大袖衣。对襟直领,大袖,满布翟纹。领缘不通至下摆。形制与前代大袖、褙子一脉相承。
明末清初对襟直领褙子式样示意图 袖子宽度适中,领缘只装饰到胸前,并不直通到下摆。
比甲是午休的长衣,领缘与晚期的褙子一样仅装饰到胸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