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字总论 【8.0】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 故连字界说,明分是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皆假借动字、状字以为用。 提起连字 【8.1】连字用以劈头提起者本无定字,而塾师往往以「夫」「今」「且」「盖」四字为提起发端之辞,今姑仍之。 【8.1.1】尔雅郭叙:‘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发语辞,亦指示语。’孝经谏诤章注疏云:‘「夫」,发言之端。’刘瓛云:‘「夫」犹「凡」也。’ ①而「凡」亦代字。然则古人以「夫」字为发语之词者,亦非定论。总之,夫字以冠句首者,皆以顶承上文,重立新义,故以「夫」字特为说明。是则「夫」字仍为指示代字,而非徒为发语之虚字也。 [1]孟离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2]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两「夫」字,皆顶承上文,重推一义,而以「夫」字特为揭明耳。 [3]左隐四: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连用三「夫」字,皆顶承上文,特指其人其事以为推论耳。故「夫」字必用于论事之文者,此也。 [4]史汲郑列传: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 [5]又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6]又张陈列传: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7]又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8]史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9]礼中庸: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以上所引「夫」字,或冠顿,或冠名,或冠句读,皆以特指其人其事而为更立一义之地耳。 ○1章云:注本作‘经称「夫」有六焉,盖发言之端也。’马氏盖引助字辨略者。今案:章引全句,是也,作「注」则非,应云「邢疏」。刘瓛,南齐人,南齐书有传,云:‘儒学冠于当时。’ 【8.1.2】今,状字也。文中往往先叙他事,而后说到本题,则用「今」字。是「今」字非以别时也,乃以指见论之事耳。「今」字助以「也」字者,亦习见焉。 今。 [10]孟梁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上言汤征葛,今说到本题齐伐燕,故以「今」字冠之。 [11]又滕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上言人皆可为舜,今说到治滕亦然。 [12]左文十八: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几免于戾乎! [13]又成二: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14]又: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 [15]史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16]齐策: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氏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 [17]史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诸引「今」字,皆承上文而拍到本题也。国策说士,条陈利害,反复譬喻,后落到本旨,则用「今」字以起句。更有如所引齐策之连用「今」字以取势者。 今也。 [18]孟梁下:今也不然。——上引古事,落到今时,「今」字后助以「以」字,则辞较为急切。 [19]又离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助「也」字,文势一顿,有疑讶之辞。 [20]又离下: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今也」同上。 至[21]孟子告子上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2]庄子寓言云: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两节皆以「向」「今」两字对待,则言时矣。「乡」「向」同。 【8.1.3】且字冠于句首者,紧顶上文,再进一层也。亦有助以「也」字者。「且」字在句读中者,不一其义,而非连字也。 「且」在句首为连字。 [23]孟公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顶上文以齐易王之可惑,即文王有德之久而论,犹尚如此云云,故「且」字更进一层,以明所惑之是。 [24]论季氏:且尔言过矣。——上责二子当谏,下将责二子居位不去,不得辞其责,故以「且」字进说也。 [25]又微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6]齐策: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27]庄人间世: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28]又大宗师: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梦者乎?——诸「且」字之在句首,皆顶接前文,更进一层说。 「且也」在句首。 [29]庄子大宗师云: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30]又人间世: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两云「且也」,义与单用「且」字无别。 「且」字雑句出中者,为义不一,在皆状字也,今附志焉。 [31]汉冯唐世传: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 [32]后汉冯鲂传:襃等闻帝至,皆自鬄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曰「且足」,曰「且赦」,幷是「聊且」「姑且」之辞。 [33]孟梁上:且人恶之。 [34]又公下:然且至。 [35]又:管仲且犹不可召。 [36]后汉孔融传: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诸「且」字,皆「且犹」之解。 [37]史秦本纪: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立。 [38]又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9]汉杜钦传: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诸「且」字,犹云「将且」也。 [40]齐策: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41]韩与柳中丞书:环寇之师,殆且十万。——两「且」字,「几且」也。 [42]诗邶风:终风且曀。 两「且」连用。 [43]汉郊祀志:黄帝且战且学僊。 [44]又鼌错传:险道倾仄,且驰且射。 [45]又李陵传:陵且战且引南。 [46]水经注:且田且漕。——诸「且」字,「又且」也。凡两「且」字,皆两务之词,言方且如此,又复如彼。释词引 [47]公隐元: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48]又隐三: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 [49]燕策:燕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谓三「且」字皆借也,若也,假设之辞,不知所引三节,「如」「使」「苟」三字,各有假设之辞,不必以「且」字为解。三「且」字皆承上文而另申一义之连字也。古人用字,各有各义,不可牵混。且假设之词,有不必书明而辞气已隐寓者。如释词引[50]吕氏春秋知士篇剂貌辨答宣王曰: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涿视,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51]又去尤篇曰: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两节,谓「且静郭君」云者,齐策「且」作「若」,而「且组则不然」者,亦与「若」同义。不知「且静郭君」一句,原是假设之事,而「且组则不然」者,申明事理,并无假设之意,何以强解为哉?且假设之辞气,有时隐寓于句读,而不必明言者。 至「且」字在句读中,实无义之可解者,经史所罕见,而亦时雑出于诸子之书。 【8.1.4】盖字,孝经天子章正义云:‘辜较之辞。’刘炫云:‘辜较,犹梗概。略陈如此,未能究竟也。’①刘瓛云:‘不终尽之辞。’然则「盖」字用为状字者多,而用若提起连字冠于句首者,实罕见也。 「盖」用于句首。 [52]汉高帝纪: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此以「盖」字提起者。然细玩此诏全文乃知高帝胸中,先有治天下必与贤人共之之意,故以古为证,而以「盖」字起之。是「盖」字仍有「大率」「辜较」之义,而非徒以发语也明矣。 [53]又董仲舒传天人策第二起动:盖闻虞舜之时。 [54]第三起云: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两策之起以「盖」字者,②与求贤诏「盖」字。③ 史记习用以传疑,如 [55]大宛列传云: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56]货殖列传云: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 [57]老庄列传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58]封禅书云: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 [59]外戚世家云: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此盖上文所言诸事,不可根究,故每云「盖」以疑之。此即辜较之意也。 「盖」字有用于句中者。 [60]史周本纪云: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61]又伯夷列传云: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62]又平原君列传云:宾客盖至者数千人。——诸「盖」字虽在句中,义与前同,仍不外辜较梗概不定之意。 ○1章云:此两句见助字辨略,马氏误为刘炫语。 今案:文通此处全引助字辨略,而助字辨略引文有误。正义原文为:‘案孔传云:“「盖」者辜较之辞。”刘炫云:“辜较,犹梗概也……”刘瓛云:“「盖」者,不终尽之辞……。”皇侃云:“略陈如此,未能究竟”是也。’ ○2章云:二语皆为武帝策问起语,非天人策起语也。 ○3「盖」字下疑夺「同」字。 【8.1.5】至「夫」字合「今」字曰今夫,合「且」字曰且夫者,皆各循本义,并无别解也。 今夫。 [63]礼中庸云:今夫天∣今夫地∣今夫山∣今夫水。——承上文浑说,而「今」则分提四项也,「夫」指分提之物也。 [64]汉书邹阳传狱中上书云: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逄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此节以「今夫」起者,「今」说到本人塞士,「夫」指之,有激昂慷慨之气。 故[65]韩文柳子厚墓志铭有云: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段文气,与前节相同。统观所引,「今」「夫」两字,皆各循本义。 且夫。 [66]汉书鼌错传言边务书云: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埶,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所云「且夫」者,「且」字顶上文而更进一层也,「夫」则重指其事耳。 [67]庄子逍遥游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8]魏策云: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夫欲玺者制地,在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69]汉书匈奴传云: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庐山之壑而不悔也。——所引诸节,以「且夫」两字起者,皆各具本义。而有此一提,文气亦为一振。 是则「夫」「今」「且」「盖」四字,古未有以为发端之辞者。惟以顶承上文而弁于句读耳。惟然,而名为提起连字也可。不然,与承接连字何异? 承接连字八之二 【8.2】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承接连字,惟「而」「则」两字,经籍中最习见。经生家以「而」「则」两字之别,惟在文气之缓急。上下文气缓者,连以「而」字,急则连以「则」字。盖第味乎「而」「则」之音韵,故为此浮泛之说耳。虽然,两字之为用甚广,故分疏于下。 【8.2.1】而字之为连字,不惟用以承接,而用为推转者亦习见焉。然此皆上下文义为之。不知「而」字不变之例,惟用以为动、静诸字之过递耳,是犹「与」「及」等字之用以联名、代诸字也。 【8.2.1.1】「而」字用以过递动字者。 前后两动字,中间「而」字以连之。①此种句法,有自三字以至七八字,数十字者,爰分引之。 三字句。 [70]庄逍遥游:怒而飞。——「怒」「飞」两动字,中间「而」字,以明「怒」「飞」两事先后过递之情。 [71]又秋水: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72]楚策:骥于是俛而喷,伸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所引句中,「而」字皆参两动字间。 至上下两动字一反一正而成为四字者。如: [73]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4]又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75]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荣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此种句法,经传有不胜引者。 又前后动字,其第二动字有「之」字为止词者,中参「而」字,亦成四字。如: [76]孟子公孙丑下云:环而攻之∣委而去之。 [77]又万章上云:予既烹而食之。 以及第一动字为有形迹可见者,后承其它动字,率以「而」字联之,可成为四字者。如 [78]孟子离娄下云:又顾而之他∣仰而思之。 [79]又梁惠王上:反而求之。 [80]韩文张中丞传后叙: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81]论语微子云: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82]左传隐五年云: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飮至,以数军实。——诸句皆详于动字相承篇矣。 [83]汉书陆贾传云:陛下安得而有之? [84]又匈奴传云:其世传不可得而次。 [85]孟子万章上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86]庄子应帝王云: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诸句助动「得」字后直承散动,往往间以「而」字,亦变例也。②动字相承篇内未载,今补志焉。 至五字句最古,今则古文家用成滥觞矣。 [87]论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质直」者,名字与其表词也。而「好义」「察言」「观色」三者,皆动字偕其止词也。中参「而」字,其法不板。 [88]孟尽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截皆动字与其止词也。 [89]庄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工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川竭」者,起词与其坐动也。「谷虚」「丘夷」「渊实」同,中参「而」字,句法有蝉联之势。 [90]史自序: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91]又: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92]又: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93]汉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埶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埶然也。 [94]韩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95]又文畅师序: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96]又盘谷序:粉白黛縁者,列屋而闲居,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以上所引,五字之变尽之矣。 至后人为之,类皆以静字塞之,文气弱矣,见下。 六字句,有上截三字,下截两字,中间「而」字者,亦有上两下三者。 [97]孟离上: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旷安宅」者,外动与其止词也,此上截三字。「弗居」者,即「弗居安宅」也,下截两字。中间「而」字,此动字相承例也。 [98]史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99]庄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此皆上截两字而下截三字,皆各为一读,故「而」字连之,以明其相因之理。 [100]韩上李侍郎书:惟是鄙钝,不通晓于时事,学成而道益穷,年高而智益困。 [101]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02]又: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103]又燕喜亭记: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 ——所引皆六字句,可见一斑矣。 七字句法不一。 [104]孟离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在求诸难。——此上下两截各为三字,中间「而」字,最习见也。 [105]又: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106]史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在知荣辱。 [107]庄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在大盗起。 [108]史李斯列传:今弃击瓮叩*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109]汉贾谊传: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110]又吾丘寿王传: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 [111]韩答李翊书: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112]又与孟尚书书: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所引七字句,皆上下截各三字者。 [113]史淮阴侯列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114]齐策:淳于髠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两引皆上截四字,下截两字,中间「而」字以为句者。同为七字句,而与前引异焉。 至八字句,则冗长而不习于用。 [115]汉扬雄传: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此八字句,实同五字,以「欲谈者」「欲行者」可另为一读也。 至[116]韩文进学解云: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四句虽皆八字,然间以「虽」字,转以「而」字,一推一转,句法不板。 九字句。 [117]前汉书吾丘寿王传云: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则为九字。然上下开阖,故不见冗。 过此以往,十余字者往往有之,然总以自为转折为主。如: [118]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而况涉乎蓬蒿,驰乎丘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而乐出于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此段「而」字七见,互为呼应。首两「而」字,乃五字句法。其三「而」字「而况」云者,乃自段首「且夫」起直贯至「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句止,「而」字横担前后四十八字。其四「而」字,则上下两截各六字,「而」字连之。其五「而」字,上截九字,下截十二字,中间「而」字以转焉。其六其七两「而」字亦然,要皆以为上下截诸动字之过递也。故录此段,以见「而」字用法之不穷。 ○1此处云‘前后两动字’,但引例中颇有静字,如[74][75]皆是。又,所谓‘两动字’,多连带起词、止词、状语计入句法字数。 ○2‘「得」后直承散动,往往间以「而」字’,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四字句,如[84]的「得而次」,[85]的「得而臣」「得而子」,[86]的「得而相」,皆只三字。 【8.2.1.2】「而」字用以过递动、静诸字者。 诸静字附名而有浅深对待之别者,概参「而」字。「以」「且」两字,亦间用焉,已详静字篇矣。其或动、静两种字先后参用,而义有相关者,亦以「而」字为过递焉。 [119]礼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淡」「厌」「简」「文」「温」「理」六静字,三耦,各为对待,以肖君子之道,故参以「而」字,以明其相关之义。 [120]论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21]左桓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122]公隐元: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123]左庄四: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124]汉疏广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125]韩进学解: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126]又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所引「而」字,皆参上下两静字以为过递者。至如[127]又盘谷序有云:泉甘而土肥∣宅幽而势阻∣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四句,首两句静字后于民,后两句则静先焉,中以「而」字联之者,凡以为静字也。 [128]贾谊过秦论云: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三句,首句上下截皆为静字,中一句上截静字,下截动字,第三句则皆动字矣。他本第三句无「而」字。① [129]韩答窦秀才书: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130]又: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 [131]又与于襄阳书:侧闻合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132]又答胡生书: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陈辞。古之作者,正如是尔。 [133]又与陆员外书:地薄而赋多。 [134]又:文丽而思深。 [135]又:强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136]又: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137]史赵世家: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所引皆五字句,上下截静字附名字者居多,其雑用动字者亦有焉。 [138]礼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39]论公冶:久而敬之。 [140]又:敏而好学。 [141]左隐三: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142]又襄二十九: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143]孟梁上:不远千里而来。 [144]韩原道: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145]又: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上引诸句,皆一静一动,而以「而」字为转折者。可知动、静两类字,古人于遣词造句,视同一律,并无偏重也。 至[146]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47]又子罕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148]史记自序云: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诸句内如「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又「二十」,皆滋静也。下连「而」字者,则以未经言明所数之岁耳,不在此例。 且凡言时之字,无论为名字、代字、静字,皆可视同状字,②其例详下。 ○1章云:史记汉书均无「而」字,此依文选。 ○2此「状字」实已越出字类范围,而与今「状语」相当矣。 【8.2.1.3】不特此也,「而」字亦可用为状字与动、静诸字之过递者。 状字原以肖动、静之貌,与静字无别。古人于静字、状字,统以静字名之。今以两者为用不一,故特别焉。 [149]孟万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攸然」,状字,所以肖将逝之容。下接「而」字,以连「逝」字者,则「攸然」非「逝」时之容,乃「逝」前之容也。 [150]又: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如是,「常常」两字,不直状「见」字,盖犹云「欲见之常常」也。「源源而来」者,犹云「故其来之源源」也。夫然, [151]庄知北游: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152]史匈奴列传: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 [153]礼中庸: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154]论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 [155]庄德充符: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156]史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 [157]韩通解: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所引句内,状字后以「而」字承之者,明其与下截诸动字判为两事也①。 至[158]礼大学云: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者,「见君子」后之容也。 凡状字言时者,与非状字而亦记时者,皆可自为上截而以「而」字承之也。 [159]左隐元: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言时,状字也,今为上截,后以「而」字承之。 [160]史记管晏列传云:已而事齐公子小白。 [161]又云:既而归,其妻请去。 [162]汉书贾谊传云: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163]公羊襄二十九年云: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164]又桓公二年云: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165]汉书班婕妤传云:始为少使,蛾而大幸。——师克云:‘「蛾」与「俄」通。’所谓「既」「已」「今」「迮」「俄」者,皆言时状字也,今皆自为上截,而以「而」字承之。 [166]孟滕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167]又:一朝而获十禽。——「终日」「一朝」,皆名字也。今记时,则自为上截止频率而接以「而」字矣。 故「[168]鲁语云:士朝受业,昼而贯通,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朝」「昼」「夕」「夜」,皆名字之记时者,今用如状字。 [169]汉赵充国传:臣恐国家忧累繇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 [170]燕策: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171]史大宛列传: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 [172]又刺客列传: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173]汉贾谊列传: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174]又: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175]赵策: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176]庄徐无鬼:三年而国人称之。——曰「不二三岁」,曰「一日」,曰「岁余」,曰「百六十有七年」,曰「此时」,曰「当是时」,曰「今日」,曰「三年」,皆滋静附名字而记时者也。②故前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句,惟言数而不言年岁,其实皆此例也。至如[177]孟子梁惠王上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然」,状字一顿,指上文,「而」字转下,故当分读,详后。 [178]庄子德充符云: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且」亦状字,「且」后接以「而」字,与「然而」两字同例,然不数觏。「然」「且」两字皆状字,虽不记时,亦可自为上截,而以「而」字转接,有如是者。 ○1马氏强调「而」之前后两项‘判为两事’,意在表明前者不状后者。实则不然,所引诸例「而」前成分多可视为「而」后成分之状语。 ○2「岁余」「此时」「当是时」「今日」等非‘滋静附名字’。 【8.2.1.4】又可用为介字与动、静诸字之过递者,①惟不常耳。介字除「之」字外,其本义皆用如动字,「与」「以」等字是也。 [179]论语为政云:视其所以。 [180]又先进云:则何以哉? [181]又阳货云: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182]易系辞云: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所引「以」字皆作「用」字解,所引「与」字可作受动观。 故「以」「与」两字,用为动字,与本义无异。惟「之」字之为动字,则解「往」也,「至」也,与本义远矣。又「用」「由」等字,介、动两用者,往往而有。夫然,介字既可视同动字,则以「而」字为过递者,非连介字也,连动字也明矣。 [183]周语: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怨也。——「歜之家」,「以」字之司词也。下连「而」字,则意进一层。犹云「以歜之家世如此,而家主犹自纺绩,惧干季孙怨」也。凡以「以」字为上截,而后连以「而」字者,皆应重读。重读,则含有动字之意。 [184]庄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问,我其杓之人耶! [185]史张释之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186]汉东方朔传:欲以匹夫徒走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国家而尊社稷也。 [187]史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188]史刺客列传: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189]韩策: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贾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190]史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七引「以」字,莫不接以「而」字者,皆先将上截顿足,为「而」字跌进一层地步。夫顿足上截,则「以」字司词外,必有若动静等字含而未申者之余音矣。学者可玩索而得之也。 其余介字之为上截者,盖不数觏。 [191]魏策:此三子者,皆布文献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与臣」两字,介字与其司词也。 [192]庄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193]又: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幷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将为」云云者,「为」介字也,后「盗」字其司词也。又「并与」云云者,「与」介字,「法」字其司词。后皆连以「而」字。其以「为」「与」两介之司词为上截者,亦以为顿足后跌进一层地步。犹云「将为如是善盗之盗而为守备」云,又犹云「所盗者不惟其国,并与其治国最圣最知之善法而一切盗之」也。 ○1此所云‘介字’包括其司词,犹之所云‘动、静诸字’包括止词、状语等。 【8.2.1.5】若「而」字之前若后惟有名字者,则其名必假为动、静字矣。不然,则含有动、静之字者也。不然,则用若状字者也。 名字用若动、静字。 [194]史酷吏列传:其爪牙吏虎而冠。——「虎」「冠」本皆名字,今「虎」用如静字,而「冠」用如动字,故以「而」字参焉。 [195]左襄十四: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狐裘」「羔袖」两名字,今假为静字。 [196]庄列御寇:古之人,天而不人。——「天」「人」两字,皆假为静字。 [197]左成九:南冠而絷者谁也?——「南冠」者,「冠南方之冠」也,用如动字。 [198]又僖十五:臣而不臣,行将焉入?——两「臣」字假为静字。① [199]汉枚乘传: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在度之,至丈必过。——「铢」「寸」两字重言者,每之也。每之者,则皆用如动字矣。②然则凡名字之用为动、静字者,亦动、静字也,「而」字参之。 [200]孟公上: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人役」「弓人」「矢人」三名也,而自为上截者,盖上截当重读,犹云「既为人役而耻为人役」云云,故「人役」「弓人」「矢人」虽自为上截,而其意含有动字者也。 [201]又梁上: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贤者」,静字而成为名字也。③犹云「惟贤者也而后能乐此」也。至如 [202]礼大学: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203]又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04]论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5]又述而: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206]庄德充符: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207]史大宛列传: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马善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泼使矣,为外国笑。 [208]又李斯列传:父而赐子死,安用复请? [209]左隐十一: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所引诸名字,若「人」,若「君子」,若「小人」,若「君」,若「子」,若「小国」,若「父」,若「王室」,各为上截,皆当重顿,则下接「而」字,神情跃然矣。有谓 [210]左襄二十九: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211]又昭二十六: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先君」与「陈氏」,皆自为上截,所接「而」字当作「若」字解,且以本文比,则襄公二十九年一节,其前文有‘先君若有知也’一句,昭公二十六年一节上文‘后世若少惰’,接云‘陈氏而不亡’。是「而」「若」两字互用之明证。夫「而」字解如「若」字之义亦通,然将两上截重读,接以「而」字,其虚神仍在。如云‘且先君虽死而或有知也’,又如云‘陈氏之为陈氏,至后日而仍夫亡也’,是将余味曲包之字补出,则「而」字仍不失为动、静诸字之过递也。而况「若」「而」句者,经史往往而有。如执以「而」「若」两字互用为解,遇有「而」字而无「若」字处者,又将何以自解也?④ [212]论语述而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必将「富」字重顿,而云「富之为富而可求也」,则下句「虽」字已跃然矣。 [213]左传宣公十二年云: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犹云「且为一国之君而逃臣」云,如是上截顿足,则下截跌进更有力。若惟「君若逃臣」云云者,则无余音矣。 [214]孟子万章上云: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此句重在「匹夫」,故当重读。犹云「以匹夫之绝无凭借而能有天下者,则其德必若舜禹」云云。 名字用若状字。 [215]孟万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一言「南面」,两言「北面」,各为上截,承以「而」字者,皆记处也,与状字同功。 [216]又: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微服」者,记容也,亦状字也。至如: [217]孟子公孙丑下云: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曰「千里」者,记所经之地。曰「三宿」者,记所历之时,皆状字也。 [218]又离娄下云:君子之泽,五世而后仁,小之之泽,五世而斩。 [219]论语子路云: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曰「五世」,曰「世」,皆记时也。 [220]公羊文公十二年云: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曰「千里」,记所历之处。曰「一曲」,记所流之容,皆视同状字,皆可以「而」字连之。 [221]越语云: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然」,状词也,「人面」,记容也,与状字同功,故参以「而」字。 ○1第一「臣」字似仍为名字。 ○2「铢铢」「寸寸」为「而」后动字之状语,不应说是用如动字。 ○3「贤」是静字,「贤者」是如用名字之读,‘静字而成为名字也’,殊嫌含混。 ○4这一段话暗射经传释词等书,可参经传释词「而」字条。 【8.2.1.6】代字单用为上下两截者,惟询问代字则然,为其为表词也。是则「而」字之上下截,无论字为何类,然必用若动、静字者然,而后「而」字乃为之过递也。此不变之例也。① [222]左僖二十四:主晋祀者,非君而谁?——「谁」,询代字也。系于「而」字之后,犹云「非君而将为谁」也。故「谁」为表词。既表词矣,则视同静字,故「而」字用以为「非君」与「谁」之过递耳。 [223]又哀十六: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而谁」同上。 [224]孟万上:奚而不知也?——「奚」,询问代字,亦表词也,故单用,以「而」字承之,犹云「何为而不知」也。 [225]齐策: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孰」,询问代字,表词也。「子」者,称之也。 [226]左传昭公四年云:牛谓叔孙:‘见仲而何?’——犹云「见仲而何如」也。 [227]齐策云:威王不应,而此者三。——「而此者」,即「而如此者」也。两引皆可视同状字。 至[228]庄子人间世云: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予」指名代字,今单用「而」字承之者,「予」字应重读,犹云「使予之为予而见用于世」也云。故「予」乃名字,非表词也,不在此例。 统观此篇所引「而」字,先后两截,要皆不失有动、静诸字之意者近是。然则谓「而」字惟以过递动、静诸字也,信然。 ○1马氏执着于「而」字前后皆动字、静字这样一个‘不变之例’,对若干例句的说明显得非常勉强,甚至违背常识,如把[224]「而」前的「奚」,把[225]「而」前的「孰」都说成是表词。 【8.2.2】夫然,「而」字之位,不变者也。而上下截之辞意,则又善变者也。惟其善变,遂使不变者亦若有变焉。其变有四。 【8.2.2.1】一,凡上下截两事并举,则以「而」字递承,若有「又」字之意。故「而又」两字相连者,常也。 [229]论学而:学而时习之。——犹云「既已效学,又应时时服习」也。「学」「习」两事连书,「而」字承之,意同「又」字。 [230]礼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极生悲其乐而利其利。——「贤」「亲」「乐」「利」两各并举,犹「又」字也。 [231]孟公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32]又万上: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233]左文元: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 [234]又成二: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235]又襄二十七: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 [236]又昭十: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 [237]吴语: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238]左襄十: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 [239]秦策: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240]庄应帝王: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 [241]韩为人求荐书: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者也。 [242]又上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243]又答崔立之书:凡二试于礼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 [244]周语: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 [245]韩送韩侍郎序: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诸引上下截,皆以「而又」两字递辊。 惟然,「而亦」「而复」「而况」「而且」,凡进步者,皆在「又」字甲里,经史亦习见焉。 [246]孟梁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247]史匈奴列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 [248]左襄二十一: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 [249]又文七: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250]韩禘祫议:昔者鲁立炀宫,春秋非之,以为不当取已毁之庙,既藏之主,而复筑宫以祭。 [251]庄在宥:自王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 [252]孟公上: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53]左僖二十四: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而况」两字,见于书者,所在皆有。其实「而况」与「又况」义无区别。 故[254]庄子人间世云: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至如 [255]韩文南海神庙碑云:今王亦爵也,而礼海岳尚循公侯之事,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 [256]庄子逍遥游云: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所谓「而尚」与「而犹」者,仍在「又」字甲里也。 [257]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所谓「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者,即「又使重耳」之意也。 [258]史记刺客列传云:羣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而秦法」云者,即「又秦法」云云之解也。至如 [259]又大宛列传云:而楼兰姑师小国耳。 [260]庄子逍遥游云:而宋劳子犹然笑之。——皆遥承上文而接言所事之又同,故两「而」字又与「又」字无别。 其它「而」字过递,虽无「亦」「又」等字,而意则犹是者,盖不胜书也。 【8.2.2.2】二,凡上下截两相背戾,则以「而」字捩转,似有「乃」字「然」字之意。故「而乃」「然而」常各相连者,此也。 [261]论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与「犯上」两截意相反,犹云「孝弟顺德之人,乃好为悖逆犯上之事者盖寡」云。故「而」字有「乃」字之意。 [262]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犹云「其学问虽不见于人,然而未见有愠色」也。故「而」字意同「然」字。是以 [263]孟子公孙丑下云: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64]又梁惠王上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65]汉书贾谊传云:然而天下少安,何也?——诸「然而」字当拆读,「然」字一顿,以承上文,「而」字所以拗转也。至于 [266]孟公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67]又尽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68]又梁下: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 [269]论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70]孟万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271]左隐四: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272]又僖七: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 [273]又僖二十四: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274]又文七: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 [275]又襄二十七: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之,不亦诬乎? [276]又襄二十三:栾氏所得,其唯魏氏乎!而可强取也。 [277]又昭元: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 [278]又成八: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279]又昭七: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凭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280]榖僖二: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281]史酷吏列传: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282]汉赵充国传: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之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 [283]史淮阴侯列传: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284]又平原君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285]齐策:夫不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羣臣之计过也。 [286]魏策: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287]史秦本纪: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88]韩柳州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 [289]又张中丞传后序: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90]又答陈商书:今举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 [291]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诸引上下截皆两相背戾,所连「而」字,不出「然」「乃」两字之意。 而经籍中不惟「而乃」两字,即「而竟」「而反」「而独」等字,意与「乃」字相若者,亦时见于书。 而乃。 [292]史田儋列传: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293]汉司马迁传顶承上文一段云: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294]庄子逍遥游亦承上文一段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95]史赵世家: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辠,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296]韩与孟尚书书: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自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而竟。 [297]史项羽本纪;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298]又魏世家: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而反。 [299]孟公上: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300]韩改葬服议:又安可取未葬不变服之例,而反为之重服欤?在丧当葬,犹宜易以轻服;况既远,而反纯凶以葬乎? 而独。 [301]孟公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302]汉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303]史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304]汉霍光传: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惟陛下察之。——诸引上下截意有所背,故以「而竟」「而反」「而独」等字各为转捩,既有证矣。 然有时下截之于上截,虽非事理之所必有,而转以「而」字设一或有之境者,亦此例也。故「而或」两字并用者有焉。 [305]左襄九: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 [306]又襄二十一: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 [307]又昭三: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三引皆以「而或」为转,是特设一或有之境,以与上截相反者。① 其无「而或」字样而惟有其意者亦如之。前节所引,有单用名字为上截,先为重读,而后转至下截者,亦此志也。 [308]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犹云「为人而或不仁,如礼何」也。②他如 [309]左传僖二十三年云: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310]又云: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311]又僖二十八年云:战而捷,必得诸侯。 [312]管子权修第三云: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313]汉书贾谊传云:使筦子愚人也则可,筦子而少知治礼,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314]又云: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315]史记赵世家云: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所引诸句内,其以「而」字为转者,皆有假设之辞气也。 至[316]论语雍也云: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一节,「而有」皆解作「与有」之意,又以「不」字直贯两句。③愚谓「而」乃转捩之辞,常解,方与孔圣平日所言‘是故恶夫佞者’与‘焉用佞’诸句口气相合。夫「不」字状字也,若能直贯两句,则为连字矣。学者不可不辨。 [317]孟子万章下云: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一节,经生家以「而」字作「如」字解。 [318]左传襄公三十年云:子产而死。——一句,则以「而」字解作「若」字,又雑引他句,「而」字乃解作「乃」字。不知「而」字之解「若」「如」等字者,非其本字,乃上下截之辞气使然耳。 ○1[306][307]中的「或」似为代字,「有人」也。 ○2【8.2.1.5】节[204]「人而无信」的「而」与本节[308]「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同,但彼处说「人」在「而」前‘必假为动静字’。而此处只说「而」有‘假设之辞气’,为说不一。 ○3此指经传释词卷七「而」字的说明。 【8.2.2.3】三,凡上下截一意相因,则以「而」字直承,若有「因」字「则」字之意,此则「而」字之本意也。 [319]礼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犹云「尧舜帅天下以仁,民因而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民亦因而从之」也。 [320]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犹云「上老老则民兴孝」也。「而」「则」两字,其辞气虽有缓急之分,而所以决言其效者则一也。 [321]礼中庸云: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322]史始皇本纪云: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两引书,「而」「以」两字皆互用,盖「因而」「因以」两语,用意不甚相悬也。 [323]礼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24]论子路:子欲善而民善矣。 [325]孟滕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326]左成一:遂奔晋,而因郄至以臣于晋。 [327]又襄八: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 [328]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29]庄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330]史礼书: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 [331]又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32]又: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33]孟离上: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334]齐策:谋成于堂上而魏将已禽于齐矣。 [335]秦策: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诸引虫下截皆一意相因,「而字承之。有说开球效者,有言其向者,故「而」字一似有「因」「则」两字之意者此也。 惟然,煞句「而已」两字,亦在此例。 [336]论语里仁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37]汉书赵充国传云:臣恐国家忧累,繇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盖凡云「而已」者,犹云「如是而止耳。」 故[338]韩文读荀子云: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339]汉书儒林传云:至获麟而止。——两引「而止」,与「而已」同解。 [340]韩文上宰相书云: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枯槁沈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①此所谓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而遂推之之谓者也。——此段八用「而」字,皆此例也。故「而」字之用最广者在此,「而」字之所以为承接连字者亦在此。 ①「于于焉而来」之「而」,与【8.2.1.3】节[151]例之「欣欣然而乐」与[157]例之「促促然而争」等之「而」的用法相同,是作为状字与动字之过递者,与他例不同。 【8.2.2.4】四,凡上下截有言时者,则以「而」字连之,以记其时之同异。 凡两事并论,以其时相较,则有同时异时之判。及时者,状以「方」「适」等字;异时者,则状以「后」「先」等字,而不状者为常。盖连以「而」之,其上下截两时之较,有判别然者。 [341]论语阳货云: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犹云「而后往拜之」也。 [342]又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犹云「而始志于学」也,「三十而始立」也。 [343]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犹云「而诗始亡」也。 [344]又万章下云:尧老而舜摄也。 [345]春秋定十五年云:丁巳,葬我君定公,而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346]孟子告子上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犹云「而寒之者即至矣。」 [347]左传僖二十三年云: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犹云「又如是而后嫁」也。 [348]又僖二十六年云: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犹云「而即弃命废职」也。 [349]又襄二十三年云:许诺,伏之而觞曲沃人。——犹云「在乃觞曲沃人」也。 [350]又隐元年云: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犹云「而即有文」也。 [351]史记大宛列传云:是岁太初元年也,而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犹云「而关东蝗适大起」也。 [352]又刺客列传云: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犹云「而适见死者果政也。」 [353]又云: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犹云「而匕首即见」也。 至[354]又平准书云: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 [355]又管晏列传云: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356]又云:既在归,其妻请去。 [357]公羊襄二十九云: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358]汉书贾谊传云:今而有过。 [359]又云: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360]燕策云: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所谓「前」「已」「既」「迮」「今」与「今日」「明日」诸字,皆言时也,已详本篇。 [361]史记陆贾传云: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 [362]韩文上宰相书云: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 [363]史记自序云: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而」字后状以「方」「适」等字,书不概见。 状以「后」字者,则不胜书矣。 [364]礼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 [365]又云:物格而后知至。——两皆排句迭用「而后」者。 [366]左传僖二十八年云: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 [367]又二十七年云: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368]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盖「而后」两字,不惟纪时也,凡言因果,言次第者胥用焉。 总观所引,上下截之变,尽于是矣。「而」字之用,盖未有外乎是者。经史中遇「在字有作别解者,则解经家一家言也,要未可据为定论,故不具论。 ○1这里所说「转词」,应作「捩转之辞」解,与作为句子成分之「转词」不同。 承接连字八之三 【8.2.3】承接连字最习用者,「而」字而外,则惟则字。「则」字乃直承顺接之辞与上文影响相随,口吻甚紧。而为用有三,一以上下文为别。 【8.2.3.1】一,凡上下文事有相感者,「则」字承之,即为言效之词。 [369]礼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之「聚」「散」与「民」之「散」「聚」,两相感者也,「则」字承之,以言其效。 [370]又: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此亦感应之事,「则」字指其效而复助以「矣」字者,所以必其效也。 [371]孟公上:仁则荣,不仁则辱。 [372]又: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373]左庄二十八: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374]又文七: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375]又襄二十四: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376]史李斯列传: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377]史始皇本纪: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姧止矣。 [378]赵策: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踰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379]史李斯列传: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得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之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责设,则所欲无不得矣。 [380]庄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铒罔*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381]又庚桑楚: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之患;呑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382]又外物: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 [383]史大宛列传: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 [384]韩与孟尚书书: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袵而言侏离矣。——所引诸句,长短不同者,所以尽其句法之变也。「则」字后则皆以言上下文相感之效。至句尾助字,不用则已,用则概皆「矣」字。 【8.2.3.2】二,凡上下文事有相因者,「则」字承之,即为继事之词。 [385]论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孝」「出弟」与「以余力学文」,皆相因之事,「则」字承之,所以明其后之继乎先也。 [386]又:过则勿惮改。 [387]又雍也: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388]又述而:子行三军,则谁与? [389]孟滕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390]又离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391]又梁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392]又离下: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393]又尽下:说大人,则藐之。 [394]左文七:出朝则抱以适赵氏。 [395]又成二: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396]周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397]庄人间世: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东薪。 [398]赵策: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399]又: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澶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400]史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① [401]汉路温舒传:故囚人不胜痛,则节辞以视之。吏治者也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402]史信陵君列传: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在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403]又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404]韩后上宰相书: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405]又与陆员外书:凡此四子,皆可以当执事首荐而极论者。主司疑焉,则以辨之;问焉,则以告之;未知焉,得殷勤而语之,期乎有成而后止可也。——所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