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韵网 首页 明伦堂 大家说 查看内容

秦焕泽 李顺成: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

2018-9-12 21:09| 发布者: hxtluu| 查看: 3334| 评论: 0|来自: 作者赐稿

摘要: 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 秦焕泽 李顺成   这两个人,刘德是千古贤王,刘安是叛逆乱臣,按说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文化角度,刘德是《五经》奠基人,刘安是《淮南子》编著者,二人都代表着汉文化东方和南方两 ...

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


秦焕泽 李顺成


  这两个人,刘德是千古贤王,刘安是叛逆乱臣,按说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文化角度,刘德是《五经》奠基人,刘安是《淮南子》编著者,二人都代表着汉文化东方和南方两个文化中心,代表着先秦儒文化和道文化的传承。
  西汉景武之世,有三个文化中心:一个是京城长安,是今文经学文化中心;一个是河间国(今献县),是古文经学文化中心;另一个就是淮南王国,是道家文化中心。我们了解汉文化、献王文化,分析比较三种文化,三个代表人物刘安、董仲舒、刘德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据史所鉴,我们比较一下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分析可见,二人身世相似,志趣迥异,功罪各领。


  一、身世相似,劫后余生


  刘德、刘安同为高皇帝之裔。刘德是汉高祖的曾孙,即孝文帝之孙,孝景帝之子。刘安是汉高祖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德和刘安是堂叔侄关系。
  汉景帝皇后薄氏,本是汉景帝舅父之女,可谓亲上加亲。但可惜的是薄后不生育。栗姬生有三子:长子刘荣,立为太子;次子刘德,聪明好学;三子刘阏(e,四声)活泼可爱。母以子贵,栗姬得宠。刘德的生母栗姬,生性犯嫉,这在封建礼教中是不允许的。《孔子家语·本命解》说:“妇有七出……,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癖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盗窃者。”两汉文景之时,虽然“七出之罪”尚未形成法条,但此观念,“七出”之错确已经成例。只要犯了“七出”之一,民间男可以休妻,宫廷妃可以废弃。这个栗姬,一下子犯了“七出”之四“嫉妒”和之六“多口舌”两条,最后遭弃。
  栗姬所嫉一为长公主刘嫖。刘嫖是景帝的姐姐,善于为景帝介绍美女。二是嫉妒景帝的两个王美人姐妹。栗姬自认为:皇后体弱多病,无子遇冷,那么作为太子的亲娘,后宫大权便是我的。她认为王美人姐妹等入宫,功在长公主刘嫖拉 。王美人姐妹为景帝荐枕,又弄伤了龙体。于是当刘嫖意欲将女儿陈阿娇嫁给自己的儿子太子刘荣时,她便恶语相加;当王美人刘娡生下儿子刘彘时,她便大骂“母猪生子,以少为贵”当时汉语,“娡”与“彘”同音,与“猪”同音同义。猪本一胎多仔动物,只生一仔,反被娇贵,不合事理。此情又有前因:栗姬生刘德时,传为“麒麟送子”的佳话。现在王美人生刘彘(后来的刘彻,即汉武帝),后发制人,制造出“红日入怀”的神话。太阳神显然比麒麟更为尊贵。今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分天地人三部分,天部画有右为“经日金乌”,左为“明月玉兔”,中为人首蛇身的“猪龙”,为天国之宰。此帛画佐证了刘彻乳名彘(猪龙)的争宠真意。栗姬不仅与长公主、王美人交恶,更有甚者,景帝晚年意欲托孤,对栗姬说:朕百岁之后,你要善待众妃和众子女。本来这既是对栗姬的重托,也是对栗姬犯嫉的预警。但栗姬不知好歹,说什么“我不是保姆”,景帝一怒,甩袖而出,栗姬还骂不绝口。由此,景帝不得已,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位,并另立刘彻为太子,以致母子遭害,栗姬、刘荣、刘阏惨死,刘德也为“栗党”所株连。经窦太后阻拦,说刘德也曾与母诤谏,这才放过。刘德深知,曾祖高帝曾以太牢祠孔子:祖父文帝也委太常晁错学《尚书》,父皇虽尊黄老,但是并不拒儒。于是以晁错为师,并亲手编订《尚书》献上,遂开大汉献书之先河。景帝视其志向可嘉,于是把刘德封在齐赵交界地河间郡为王。这就为刘德在齐鲁燕赵之间发掘传统文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刘安的父亲刘长,本为汉高祖刘邦之子。高祖七年,刘邦过赵国,赵王张敖把赵女献上。刘邦走后,赵女怀孕,张敖为赵女于宫外另造馆舍,以待刘邦。后来贾高谋反兵败,株连到赵王及赵女。有人奏知说赵女已怀龙子,赵女这才免死。赵女自感无辜受冤,生下男孩,愤而自杀。这个男孩就是刘长,先经吕后抚养,后封为淮南王。汉文帝即位,诏刘长到长安,兄弟甚欢。刘长怨恨辟阳侯审食其当年不为生母争辩,于是将其击杀。文帝把刘长赶回淮南国,又夺其封地四县,刘长极为不满,自恃诛吕有功,江山应归自己,于是大造金殿,自称“东帝”。文帝大怒,将刘长王位废除,发配川蜀。刘长不服,半途暴亡。这时,京城童谣四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听了,内疚非常,又把刘长之子刘安袭封为淮南王。刘安表面对文帝感激涕零,尊称文帝为“从父”,但内心对高祖夺其祖母,从父杀其生父而耿耿于怀。于是广招天下术士,以研究道学为掩护,凭借个人善于属文辩达,开始了文化研究之旅。


  二、生平不同,为功为名


  以孝悌闻名的汉文帝听到民间童谣,仰天长叹:一尺葛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谷尚可舂而共食。朕富有天下,却不容手足,有悖人伦。文帝六年(前162年),将原淮南国土一分为三,尽封予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淮南王;刘勃,衡山王;刘赐,庐江王。
  淮南王刘安复仇之心不死。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叛,刘安得讯,便欲发兵响应。淮南国相自知不能劝阻,便说:“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刘安大喜,将兵权交予国相。国相得到兵权,只守城,不发兵。刘安几次催促,国相婉拒应付。吴楚叛军见淮南违约,分兵来攻。幸得汉军来救,这才有惊无险,刘安也才侥幸免罪。吃此一堑,又生新智:武的不行,便来文的。来文的,来什么?刘安挖空心思,思来想去,猛然想起,吴楚乱军来犯,朝廷的救兵旗帜上似有斗大的“河间”二字,对了,是河间太傅卫绾将河间骑兵千众,与淮南兵里应外合,这才杀败叛军。这河间刘德小侄,献《尚书》于皇帝,开大汉献书先河,我刘安的文才不比刘德小儿差,我要和他比一比,也积善聚德,留名千古。《汉书·淮南王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留名誉。”这样刘安就跟刘德叫上了劲。而河间王刘德对刘安的挑战,先是根本不知,后来知道了,也根本不理,因为刘德和刘安走的不是一条路。刘德整校先秦旧籍,是阳谋,刘安编纂《鸿烈书》是阴术。二人的阳谋与阴术,可以认为儒家崇阳、道家尚阴,究其实,刘德是道义担当,刘安是阴险狡诈。这刘安就文而言,也确有鬼才。据武进人逵吉说:“安为辩达,美属文,(以)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甚爱以秘之。”又据《汉书》本传说:“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二说情节虽异,内容却同,即刘安文才了得。尽管刘德被誉为聪明睿智,谥号为献,但刘安才思敏捷,因心术不正,下场凄惨。
  这刘安为笼络势力,招买人才,重金招聘天下方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淮南子·叙目》)。淮南王此举《史记·淮南王传》称其为“阴结宾客。”所谓宾客,即刘安的门客,主要人物有:苏非、李尚、左吴、田由、富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刘安尊其为“八公”,外传为“八仙”。《神仙传》《录异记》等道家书籍都附会八公(八仙)为八个神仙。除这八人外,另有儒者“大山”、“小山”之流。当年刘盈得位借重“四皓”,如今刘德研经,不过毛贯,而刘安认为自己有门客三千,左右有“八仙”“二山”十员上将,青史留名,稳操胜券。刘安阴知新立皇帝刘彻好神仙、喜女色,乐文章,为求快求全,重金尽力买断“八仙”“二山”著述,混编为一书,“讲论道德,总统仁义”(《淮南子.叙目》)、旨近老子、淡泊无为,书名《鸿烈》,“鸿烈”,大明之意,正应刘彻红日入怀而生。此书比日而成,献与武帝,武帝“爱而秘之”。对刘安更加尊重。刘安此箭,一箭中的,又射二箭,委派其女刘陵,“多予金钱,为中间长安,结上左右”。(《汉书.本传》),这刘陵伶牙俐齿带了财货来到长安,充当其父刘安的间谍,侦查朝廷动态,勾结皇上的左右大臣。刘陵不负使命,谍报频传。第三支箭刘安亲自出面,“雅善”国舅武安侯田蚡。田蚡受到重贿,对刘安说:“方今上无太子,你是高祖皇帝之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一旦皇帝驾崩,非王尚谁立也!”《汉书.本传》于是结成一党。刘安认为自己的羽翼丰满,反心毕露,私制皇帝玉玺,百官之印,暗造兵器,部署兵马。但被下属告密。武帝力排众议,仅仅罚以削地。削地之罚,激起刘安更为不满,遂谋划兵变。武帝与诸侯王列侯紧急商议,四十三王异口同声:“淮南王安大道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汉书.本传》刘安得讯,无奈自杀,淮南国除,改为九江郡。刘安死,其门客三千及八公、二山、三千人等都作鸟兽散。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却长传后世,这就是今天的《淮南子》。
  刘德是景帝的次子,其兄刘荣曾立为太子,因宫廷斗争,其生母粟姬获罪,导致粟太子被废并早死。刘荣一死,刘德为长,但又因属“粟党”株连,侥幸得脱。刘德取名,有个传说:其传,刘德生时,麒麟降世,所以传说刘德乃麒麟下届。今献王陵东的“麒冢”,其地名见麟郊,邑人耿桔与县令刘重庆所筑。刘德六岁时,国舅窦婴戏试三个外甥的智力,各给一枚熟的鸡蛋,比赛谁先把蛋立起来谁先吃。当时,景帝、粟姬、窦太后等在座,大哥刘荣、几次立蛋不成,急的汗流满面。二弟刘德不忙立蛋,托腮沉思,三弟刘阏自认机灵,把个熟蛋硬磕案上,蛋瘪半边站立案上,获得众口夸奖。这时刘德伸出左手,右手拿蛋,示意完好,然后轻放左掌,以掌托蛋,请示舅父可否。直乐的窦婴抱起刘德亲了又亲。这时刘阏先吃,刘荣的蛋也已吃完,而刘德挣脱舅怀,拿起蛋来,双手捧给父亲。景帝大为感动,他似见到父皇文帝的孝德,今又有刘德继承,于是取名为德。
  刘德七岁粗通文字,八岁入学,拜太常晁错为师。他随晁错去旧秦博士伏生(胜)处学《书》,见晁错以师礼见伏生,刘德也倒头便拜,认伏生为“师祖”。伏生大喜,抚摸刘德的头说:“大汉兴儒,非此莫属”,于是晁错、刘德师徒共向伏生学《书》。刘德十一岁时,突然对伏生师祖发问:师祖所传,为秦小篆或秦隶,师父所授为汉隶。上古文字,如何演变,今秦隶、汉隶如何顺承古字古义,还请教授。伏生一听,大惊大喜:“后生可畏。”连喊三声,尽付毕生研究之草简,说:“余可瞑目了。”欣然逝去。后晁错也倾尽所学寄希望于刘德。刘德苦研三年,把《书》简,整理成册,献给景帝,景帝又在“书”前加一“尚”(上),从此《尚书》传世。刘德以此开献书先河。
  刘德整《尚书》发现因为上古甲骨、钟鼎、大篆、秦篆,由于文字演变,《尚书》传到伏生再传晁错,今文与古文的字音字形字义错讹很多,经义也变得荒诞不经。他突然想到《尚书》如此,其它先秦经典又将如何?这样以讹传讹华夏传统文化如何真实传承?他把这想法向晁错提出,晁错长叹一声,表示也无能为力。他告诉刘德:先秦诸子,孔子门徒春秋战国多半游徙赵地,你若有志,可去齐鲁燕赵交汇之地,寻根求源,解此盖世之迷。刘德从此,决心担当抢救华夏文统的大任。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景帝叫来儿子六人(老二至老七),询问他们对封王的想法。有的说:愿封土广阔,有的说:愿封地富饶,有的说:愿封在京都,有的说:愿封在边陲。次子刘德沉默不语。景帝追问,刘德回答:秉承师教,愿封在齐鲁燕赵交汇之地,以求研学先秦诸子旧籍。景帝一听不快,还以为次子求地甚广,不觉眉头双锁。刘德补充说:儿知道父皇正欲削藩,故不求地广,四县即可。景帝一下龙颜舒展,于是把刘德封为河间王,辖四县。国都乐成(今献县河城街南,故城在河城街、南城、东城、王友村之间)。
  这河间四县,原为文帝二年(前178年)刘辟强的封地。通过七年治理,桑麻发达,文风兴盛。文帝十五年,借口刘辟强之子衰王刘福无后,不再诏封国除。如今陪同赴国的是太傅卫绾,二人志同道合要在河间兴业建功。秦劫楚火之后,汉初书籍甚少,当时流传的不过《书》、《易》、、《诗》和《春秋》。《书》由秦博士优生传出,《易》本就不属秦代禁书,而《诗》则靠民间口口相传。《书》已由刘德整就,刘德就先从《易》《诗》和《春秋》着手,校实取证,复其原貌本旨。刘德幼年已具令名,今到河间国整理校对先秦旧籍,山东六国儒生术士纷纷来游。刘德先筑君子馆以待游士,后又筑日华宫二十余区以容来者。先后拜贯毛二公为博士,分治《春秋左传》和《诗三百》之学。又吸纳内史丞王定,共研“诗、礼、乐”。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乐,成于乐”,礼乐是儒学核心。刘德也主张:“治道非礼乐不成。”于是在礼乐研讨上,刘德河他的助手们倾注心血。为厚待来河间国游学的士子,刘德“自奉养不逾宾客。”《汉书》,即刘德的生活标准不超过宾客。为广泛搜求秦楚火后遗书,刘德为献书人将旧本腾写抄录如新,自留底本,将新书加赐金帛返还原主。因此得人逾千,“得书与汉朝等”《汉书》。当时的名士董仲舒、公孙弘、司马相如及王同等人纷纷来作学术交流,尤其是董仲舒与刘德过从甚密,只求道合,不求术同。董将亲子董恒寄托刘德,刘德为董建造学堂一座。二人相辅相成,互利共赢,为别成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领袖,共同开创了西汉经学的新局面,也成为中国国学由子学到经学转变的开山双祖。
  就经学贡献而言,刘德引领毛贯实现由新文经到古文经的转变,对《毛诗》和《春秋》略于义理,详与训诂,以新面面世。对《易经》,求教于王同,发挥于自旨,为以后易学在两晋的发展奠定基础。《尚书》早已由刘德亲整,适遇乐成(今献县)人李氏又献《周官》,《周官》所记乃西周典章制度,刘德结合西汉的郡县制现状,成就了《周制十八篇》,成为西东两汉唯一研究《周官》的代表作。在研究《周官》(东汉改称《周礼》)的同时,刘德又搜集《乐记》二百余篇,以后唐代的《礼经》(《周礼》、《礼记》、《礼仪》)孕育了雏形。至此《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奠基刘德的贡献无匹。
  除了对中华《五经》的贡献外,在“六艺”传承上献王更是唯一的桥梁。宋司马光对此赞叹:“噫!微献王,六艺其遂殪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资治通鉴·河间献王赞》)。“六艺”有三种,一为汉字“六书”即六种造字方法。从先秦文字的音、形、义开始,并依此对旧籍作出合乎本义的训诂。刘德总结了大篆、小篆的造字方法,把汉字分成六类,称其为“象形、象意、象声、象事、假借、转注”六书,唐以后,改称为“象形、会意、形声、指示、假借、转注”。二为孔门六科,即孔子教学生的六门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礼和乐自不必言,刘德把礼乐视为毕生中心课题。书与数也不用说:校订旧籍,书写之功十分繁重;研习《易》学,天文历算,必修之课。这“射”和“御”本不是刘德的强项,他身体虚弱,难开硬弓;他身为国君,不用驾车,自有御手,坐车便是。但是献王为了遂行六艺,对于射、御,苦练目力,臂力,掌握技巧。每次乡射、宴射,直至在长安与大将军卫青比射,都每每夺魁。他出门轻车简从,轻简到亲自驾车,不用御手,虽过闹市,疾徐自如,虽上山路,任其崎岖。以此教导和影响属下及众士,遂使六艺之科风行于河间国。观前后两汉、三国两晋,史书所载,公卿诸侯习六艺者鲜矣。第三种六艺,便是指儒家的“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也即除《五经》外再加《乐经》。
  刘德研《乐》,与众不同。他见先秦六籍独“乐”不传,于是穷尽文海记乐之事,编定《乐记》,以补空白。在乐方面,刘德不仅综合秦汉的乐技、乐艺、乐理、乐论,并且空前地著作了《乐语》《乐之语》。《汉书·食货志第四下》(三国魏高乐候)邓展曰:《乐语》《乐之语》,河间献王所传,道五均事。臣赞曰:“其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和五均,则市无二价,四民常均,强者不能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高乐候邓展的封地在今武邑县,比邻河间国,也属《乐元语》受益者。由此可见,《乐语》《乐之语》,是把音乐节奏和谐、五音协鸣的道理用于经济领域,包括交运管理、市场管理,“五音六律,音平阳秘”,实为政经学之开山者。这在儒家是绝无仅有的。
  刘德对于先秦六籍,西汉六经,儒学六艺的贡献,比刘德年长十岁的董仲舒,将其概况为“河间六学”,并向长安传播,大力提倡。董的《春秋繁露·玉杯》写道:“(河间)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於质;《礼》制节,故长於文;《乐》咏德,故长於风;《书》著功,故长於事;《易》本天地,故长於数;《春秋》正是非,故长於治。”而刘德不独明六艺,并将六艺延伸到经济生产领域,其社会价值,唯昆仑可比重矣!


  三、经学之首与子学之尾


  先秦为中华文化史的子学时代;西汉为经学时代的开端。我们讨论刘安极其《淮南子》和刘德对五经六艺贡献的历史价值,不因人废言,不以成败论英雄。刘德、刘安,就个人境遇而言,都属于悲剧人物:刘安谋逆被杀,刘德虽谥号为“献”,但他的功业(古文经学)在整个两汉都处于被排斥的状态,直至汉亡,到了三国,刘氏失政,曹魏篡汉,河间国内幕才初步拉开,毛公贯公才始见其名,刘德的业绩才得以见天日。尽管如此,二人的遗烈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刘安与八公、二山等人的著作,初名“内书”、“外书”、“中书”后名《鸿烈》,“鸿烈”之意,意在大而明。究其大,汇总春秋战国、秦及汉初道学成果,论述宇宙万物大道之理;究其明,为后世的道学,谶纬,打下基础,同时也保存了许多上古神话传说。东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定撰具,定名为《淮南书》。汉末,总结秦汉两文,书文,总称诸子十家。因此,人称为《淮南子》。遂把此书,归入“经史子集”的“子”部。与先秦诸子并列。三国魏建安十年,高诱(一说何诱)在任仆阳令之前,曾研习《淮南子》,并作注释、举音读。但当时人多以为此是罪人之书,很少流传。高诱所注《淮南子》分为二十一卷,分别是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墬形训、时则训、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氾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要略。此时的《淮南子》原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六,杂子星十九等及中篇言“黄白之术”者,皆已失原貌。《唐书·经藉志》著录有《淮南子》二十一卷,此即高诱撰文。宋志仍之,但已成十三卷半。可见唐至宋又有亡失。清乾隆间,武进人逵吉读道藏,在终南山说经台,研读《淮南书》,校其异同,正其伪舛并作序,此即今天《淮南子》。刘安可谓借一书而名垂青史。
  刘德仿效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的主张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刘德顺承,主张“治道非礼乐不成”,拼却毕生心血,践行复兴礼乐,在秦汉专制渐次完善的过程中,刘德又崇尚五帝三王惠民、爱民的民主精神,这就与东周、秦汉的专制观念发生了冲突,其冲突之一,是阐发《周制》设官的建职、问责,升黜的分工、分责,尽职恪守原理,这就和汉初的郡县分封混合制度及王室宗法制度发生了矛盾。刘德的《周制十八篇》传到了京城,汉武帝亲自撰文《七难》予以驳斥。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其中冲突之二:自夏商以来,“夏传子,家天下”,男女地位分开尊卑。孔圣人也说什么“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国与家的权利传承,皆属男子。尽管孔子给曾子讲述孝道未闻述及女子,但汉初的孔传《孝经》就专设了《闺门》一章,明言,“妻为夫的臣妾奴仆”。刘德整校《孝经》,毅然删去《闺门》一章,将原二十二章改编为十八章。这在历代封建法统来讲,也是如芒在背的。幸有唐玄宗(唐明皇)情种皇帝李隆基,御定献王的《孝经》为正宗,从此才有“十八章”为《孝经》的代称。但元明清时,皇家又以愚忠愚孝的《二十四孝》企图取代《孝经》,以致《孝经》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献王《孝经》与封建礼教水火不容的原因在于,封建宗法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称主与仆的主从关系。而献王《孝经》秉承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旨,讲的是君与臣、父与子以及夫与妻是各尽其职,各敬其业的平等关系。这才有了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爱妇助的相互依存的正当关系,建立起献王的“五伦十义”道德体系。
  当然,献王刘德不是以“对着干”、“造反有理”而立身的,而是以“故当不义必诤之”而立命的。献王的治学和交友之道,是“和而不同”,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刘德与皇兄刘彻是这样,与学兄董仲舒也是这样。由此获得了史学家班固和司马光等人的“实事求是”好评。大书画家宋徽宗御题“文英”金匾,遣使挂在乐寿献王祠门额,代表了历代皇家对刘德的尊崇。清光绪三年,御批曲阜孔庙配享刘德的神位,可证历史对刘德“传经翼圣”的肯定。
  纵观刘德的贡献,一、由他所创始的古文经派,基本保护了先秦儒学的纯洁性。二、由他创始的“河间学术”或“河间经术”,开启了中国文坛“赵学”的起步历程。三、由他获誉的“实事求是”成为历代学者的座右铭,成为明清“实学”派又称“朴学”派的旗帜,“实事求是”又进一步演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路线,这样的刘德不是刘安可比的,也不是勃兴于西汉、消亡于两晋的今文经学首领董仲舒可比的。德高不必位显,望重不应是虚名。当人类由兽向人转化的初级阶段,弱肉强食,鸟为食亡的“天性”仍在延续,“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还不为大众所接受,孔子及刘德的“仁教”,还仍把“礼教”当作“物教”上层建筑,“天下为公”还只是作为“软件”在产生作用,以致造成刘德的影响虽难称其为“红日高照”,但可称得起“明月当空”。而刘安之流,不过划过夜空一颗流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献县重开祭拜献王的大典,弘扬献王文化,其意义深远。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