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孔子、儒学与治国理政(下)
陈来,著名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儒家治国理政的6个根本性观念 (第一个是以人为本,第二个是以民为本,第三个是以德为本。见上期) 第四个是修身为本。修身又叫做正身,就是修正。修身不是修理你的身体,而是要修正你的行为,正也是要端正你的行为。孔子到不少国家,人家都是问政,齐景公问政,他说“政也,正也”,政治的要害就是端正的正,端正可以说是一种纠正、规范的意思。怎么纠正,怎么规范,孔子有他自己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孔子以前,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春秋时代的政治思想,是讲究正民的思想,你要治理一个国家,必须使人民服服帖帖地服管。孔子就给“政以正民”做了一个颠倒,是这个正的对象不应该是人民,应该是你自己。他原话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他说,“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不是正人,是要正领导者自己。修身为本,这样的一个思想,《中庸》、《大学》都讲了,《大学》里面特别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今天讲修身为本也不是我们编的,《大学》里面讲的就是以修身为本。 第五个是亲情为本。古代不是这么说的,古代是用“家”这个字来代表亲情。家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学,一方面是伦理学。政治学来讲,认为家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单位,所以他可以把家作为一个最小的政治单位来看。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力量要深入家庭,而是说国家的治理的根基在家庭。《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连续体,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断裂,家能齐就能治国,国能治则平天下,有内在的一致性。古代把家看得很重要,这是一个理由。 古代把家看得很重要,第二个理由是伦理学的。认为整个国家治国之道,它是来源于齐家之道,而齐家之道,根本上是亲情的伦理,就是父子、兄弟、夫妻,中国人讲五伦,五伦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五义就是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因此中国人,特别是儒家,家庭的亲情和和谐对他来讲,是整个社会、国家、天下的根本。这个是跟西方近代以来的看法不一样,西方近代以来认为家是私人领域,社会、国家是公的领域,所以私人领域跟公的领域是截然断裂、截然分开的。但是古代的儒家文化,认为这里是有联系的,治家之道同时是治国之道,家庭伦理可以作为国家政治伦理的基础。忠臣亦出于孝子之家,认为道德是有一致性的。对伦理亲情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第六个是以王道为本。这个问题比较大,这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的关系,还涉及外部的关系。像孔子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是有内外的,比如鲁国跟齐国,这是外的关系,但是在整个周天子王朝里,它又是内在的关系。在这里面有一个王道的问题,就是崇尚王道,王道就是以礼做人,以德服人,而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孟子讲得很清楚, “以德行仁者王”。今天我们主要把王道多理解为对外关系的一种战略,但是古代来讲,因为这个王道是有内有外,它始终涉及怎么样得民心的问题。
儒学价值观十个特点的现代表述 我用一个对比的方式,用现在的一些表达,来强化我们对于儒学价值跟当今世界的关系理解。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概括,古书上没有说,我想大体上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并用十句话来表达。 一是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下面说的我都用“更”字,“更”字表示什么呢?不是说前者不重要,而是说这两者相比,那个东西更重要。有人认为儒家不讲法律,只讲仁治,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在治国理政的原则上来看,道德原则比法律原则更重要。 二是社群比个人更重要。个人就是个体,社群有不同的层级,从小的来讲是家庭,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古代家庭上面有家族、宗族,今天我们有社区,再往上是城市、国家、民族、世界,所以社群比个人更重要。西方近代以来是强调个人主义,所以个人优先。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讲,个人比社会重要。但是从儒家思想来讲,他所崇尚的价值,社群比个人更重要。 三是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古代,不仅仅是儒家,道家、佛教里都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而把崇拜物质生活看成是精神境界比较低的层面。因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断上层次,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世界各个大的传统文化里都不会提倡。物质并不是不重要,特别是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是很重要的。作为国家领导人,不是不让老百姓求利,应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人民认为什么是有利的,你要给他创造条件,让他能够得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是我们对人民求利的概念。但是整体就社会的生活,应该强调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这个当然更多的是对于士大夫,在今天讲,就是领导干部,你掌握一定的权力,你又有知识文化,就是士大夫,对士大夫来讲就是强调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重要。 四是责任比权利重要。这个责任当然有不同的表达层次,仅从个人来讲,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团体的责任,个人对党派的责任。责任比权利更重要,这个权利是什么从西方来讲,这个权利在西方政治学领域中是指个人权利。儒家不是不讲个人权利,但是它更突出责任的重要性。 五是民生比民主更重要。因为儒家是讲民本主义的,它的民本主义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民生比民主更重要。不是说儒家不要民主,民主也很重要,但是他认为民生是基础,是根本,所以民生比民主更重要。从民生和民主的角度来讲,儒家认为民主的发展有阶段性,民主的实现不能够优先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民主的实现应该是伴随着民生问题不断解决,来不断逐步按阶段来解决。绝对民主论就认为,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民主是一个绝对的价值、首要的价值。在儒家的角度,认为民主非常重要,但是民主并不是在社会发展任何阶段都是首要价值的东西,他认为民生是更根本、更基本的价值。 六是秩序比自由更重要。前面讲儒家强调治国理政,讲天道、天理等等,它是很注意秩序的。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也是看法不同,比如庄子一派的道家,他可能就认为个人自由比社会秩序更重要。还有一种,比如像法家,法家认为只要秩序,不要自由。儒家也重视自由,强调自由、尊严、人格,但是相对来说儒家更强调社会秩序,包括他的文化秩序,认为秩序比自由更重要。我们不是说今天这些都按照儒家去做,而是要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观特点,即使我们今天不见得赞成所有的看法,我们还要看到它的影响,它对老百姓的影响,是我们比较现实的文化态度。 七是今生比来世更有价值。儒家是一个积极的入世现实主义者,我们比较世界各大宗教,包括国内,本土的宗教,道家和佛教,都有很明显的出世主义的倾向。比如佛教,不仅出世,而且重视摆脱轮回,就是把来生看得比今世重要。儒家对死亡看得很自然,所以儒家把所有的注意力只放在人的今生今世的立言、立德、立功,所以这样的一个思想,它是一个现世的思想。 八是和谐比斗争有价值。不仅认为今生比来世更重要,他认为和谐比斗争有价值。宋代有个大哲学家叫张载,“有反似有仇,仇必和而解。”反就是对立,从前我们很强调对立斗争,儒家是看到对立,认为对立很重要,但是他认为对立的归结是仇必和而解,是应该达到和,和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仇必和而解,仇就是对立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家、佛教也是主张和谐。 九是文明比原始有价值。在各种思想的交锋对比中,有一些思想流派是歌颂原始,要求返璞还纯。我们在中国和外国都会碰到这样的思想,就是回到最原始,最原始就是最朴实、最纯洁的时代。但是儒家是肯定文明,认为文明比原始有价值。相比起来,道家的老子不太推崇文明发展,比较推崇原始状态,认为文明是对原始好的状态的一种异化。 十是家庭比阶级有价值。与什么对比呢?就是我们以前被错误理解的一种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才是常态。今天的时代已经变了,至少通过最近十几年来,我们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强调,我们今天已经有一个新的视野。儒家思想给我们的一个思考,他始终认为阶级不是最重要的,他更看重的是家庭的亲情,你可以说它是有局限的,但是这也是它的一个特色。古往今来,总是有一些大哲学家有消灭家庭的思想,像希腊的柏拉图,像近代有些共产主义者,像早期的傅立叶等等,都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没有家庭。但是儒家,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理想状态,家庭的亲情和谐,把它看成是非常重要的。 用这十点,把儒家跟其他思想的一些区别做对比,这些对比里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由民族主义、道家思想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跟现代社会的一些相关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整体地了解儒家价值观的特点。当然,这个对比还是粗略,儒家的价值观是一个整体,你不能用其中的某一条去代替它。你可以说儒家是道德本位主义,是社群本位主义,是责任本位主义,是民生本位主义,但是儒家不仅仅是一种主义,它是由这么多主义所体现这个价值观的一种整体。
60年历史进程中的儒家文化 回过头来,看看在当代中国变化过程中,儒学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5年。这个阶段我们叫政治建构的阶段,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我们对前面政治革命的一个继续,甚至可以说它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种政治的继续。在1949年以后的阶段里,因为我们的基调是革命,所以是用革命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各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因为儒家是讲究日常的道德伦理和生活规则,在1949年以后受到革命文化的批判。儒家思想不是政治革命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家是允许革命、肯定革命的,革命两个字就出在《尚书》里。但是虽然儒家允许革命,肯定革命,但是儒家在原则上不把革命看成常态,所以它不是革命主义,它认为常态是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伦理。 第二阶段是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我们用一个正面的词叫继续革命,以前我们叫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继续革命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批孔,认为法家是革新的,认为儒家是保守的,用一种斗争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守成的文化主义。守成其实就是保守的意思。这个阶段就是用斗争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守成的文化。我们知道,儒家不是一个崇尚斗争的文化,儒家是一个崇尚安定团结的文化,所以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受到批判。 第三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改革发起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讲,这个阶段是比较忽略文化的,因为经济改革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儒学跟时代的关系,应该说儒学的角色不是给经济改革提供一种动员的力量,因为儒学本质上是道德秩序的维护者,他是高尚人格的倡导者。 第四个阶段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这个阶段是整个文化秩序的重建,我们从阶级斗争转变到经济建设,从单纯的经济改革走向和谐社会的建构,所以我们开始更加重视这种安定团结的思想,治国安邦的思想。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两个口号已经被执政党提到全国人民的面前。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又开始看到,社会从下往上对传统文化和对儒学的高度广泛的热情,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重视协调发展和文化重建的阶段,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儒学开始复兴。一百多年来,儒学走了一个低谷之后,在新世纪,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之后,开始焕发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今天跟30年前、60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名家谈文化”系列第一期讲座的录音稿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著作有《回向传统:儒家的哲思》、《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等。 |